作业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18817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9 15:43
轮式装载机(100)具有发动机(11)、发动机室(2)、喷射装置(134)、顶板(81)和第一引导部件(4)。喷射装置(134)配置在发动机室(2)内。顶板(81)具有通气部(81a)。通气部(81a)配置于在水平方向上自喷射装置(134)分离的位置。第一引导部件(4)具有引导本体部(41)。引导本体部(41)沿顶板(81)配置,以向通气部(81a)引导处于喷射装置(134)上方的空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业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作业车辆。
技术介绍
作业车辆具有发动机室。在该发动机室内收容有发动机。另外,发动机以外的各种装置往往也收容在发动机室内。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作业车辆将用于处理来自发动机的排出气体的排气后处理装置收容在发动机室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252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若收容在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或各种装置在工作时发热,则发动机室内的温度将上升。因此,配置在发动机室内的各部件暴露于发动机室内的热气等中。在最好不变为高温的部件设置于发动机室内的情况下,最好是抑制该部件暴露于发动机室内的热气中。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抑制配置在发动机室内的冷却对象部件暴露于热气中。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的某一方面的作业车辆具有发动机、发动机室、冷却对象部件、顶板和第一引导部件。发动机室收容发动机。冷却对象部件配置在发动机室内。顶板具有通气部。通气部配置于在水平方向上自冷却对象部件分离的位置。顶板划定发动机室的上表面。第一引导部件在冷却对象部件的上方具有缺口部或第一开口部。第一引导部件从缺口部或第一开口部延伸至通气部,从下方覆盖通气部。根据该结构,在冷却对象部件周围存在热气的情况下,该热气上升至顶板,被第一引导部件引导至通气部。然后,热气从通气部向发动机室的外部排出。因此,能够抑制配置在发动机室内的冷却对象部件暴露于热气中。另外,通气部不是位于冷却对象部件的正上方,而是配置于在水平方向上自冷却对象部件分离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雨水等经由通气部落在冷却对象部件上。优选地,作业车辆还具有第二引导部件。第二引导部件在所述缺口部或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冷却对象部件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根据该结构,在冷却对象部件周围存在热气的情况下,该热气被第二引导部件向缺口部或第一开口部引导。优选地,利用第二引导部件和发动机室的侧面,在冷却对象部件的上方构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流路。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利用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流路的烟囱效应,使存在于冷却对象部件周围的热气高效地上升。优选地,第二引导部件为半筒状。优选地,第一引导部件还具有翻边部。翻边部在缺口部或第一开口部的周缘向上方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翻边部,防止附着在第一引导部件上的雨水经由缺口部或第一开口部向冷却对象部件落下。优选地,第一引导部件为板状,安装于顶板。优选地,第一引导部件还具有向所述发动机室的外部延伸的延伸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利用第一引导部件接收到的水经由延伸部排出到发动机室的外部。优选地,延伸部延伸至发动机室的后方。第一引导部件朝后方向下方倾斜。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利用第一引导部件接收到的水向发动机室的后方排出。优选地,延伸部具有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沿发动机室的右侧面向后方延伸。第二延伸部沿发动机室的左侧面向后方延伸。顶板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开口部。第一延伸部在俯视下相对于第二开口部配置在右侧。第二延伸部在俯视下相对于第二开口部配置在左侧。第二开口部被能够拆卸的罩覆盖。根据该结构,通过拆下罩,能够经由第二开口部对收容在发动机室内的各设备进行维护。优选地,第二引导部件的上端部安装于第一引导部件。优选地,作业车辆还具有选择催化还原装置和连接管。选择催化还原装置构成为处理来自发动机的排出气体。连接管与选择催化还原装置连接。上述的冷却对象部件是例如喷射装置。喷射装置构成为向连接管内喷射还原剂。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配置在发动机室内的冷却对象部件暴露于热气中。附图说明图1是轮式装载机的立体图。图2是后部车体的剖视图。图3是后部车体的俯视图。图4是排气后处理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从后方观察的后部车体的剖视图。图6是第一及第二引导部件的立体图。图7是第一及第二引导部件的立体图。图8是后部车体的剖视图。图9是第一及第二引导部件的侧视图。图10是第二引导部件的立体图。图11是变形例5的后部车体的侧面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作业车辆的一例即轮式装载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从左后方观察的轮式装载机100的外观立体图。在以下说明中,“右”、“左”、“上”及“下”表示以从驾驶室观察前方的状态为基准的方向。“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同义。另外,“前后方向”指代车体的前后方向。如图1所示,轮式装载机100具有工作装置110、车体120、前轮130及后轮140。该轮式装载机100能够通过驱动前轮130及后轮140旋转而自行行驶,使用工作装置110进行所需作业。工作装置110是受液压泵加压的液压油驱动的机构,配置在车体120的前方。工作装置110具有铲斗111、大臂(省略图示)、提升缸(省略图示)及铲斗缸112。铲斗111安装在大臂的前端。大臂是用于提升铲斗111的部件。大臂安装在后述前部车体120a的前部。提升缸利用从工作装置用泵排出的压力油驱动大臂。铲斗缸112利用从工作装置用泵排出的压力油驱动铲斗111。车体120具有前部车体120a及后部车体120b。前部车体120a与后部车体120b相互以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结。工作装置110及前轮130设于前部车体120a。后轮140设于后部车体120b。后部车体120b具有车架150、驾驶室壳160、发动机室2及冷却室3。车架150是构成后部车体120b的框架。车架150支承后轮140、驾驶室壳160、液压油箱170及发动机11(参照图2)等。驾驶室壳160在内部设有驾驶室,并且设有各种操作部件及操作面板。在驾驶室壳160的后方配置有液压油箱170。在液压油箱170的下方配置有多个液压泵(省略图示)。在液压油箱170内储存有用于驱动工作装置110等的液压油,利用液压泵将液压油向工作装置110等供给。图2是从左侧观察的后部车体120b的侧面剖视图。如图2所示,发动机室2是由车体罩8划定的。发动机室2配置在驾驶室壳160的后方。液压油箱170位于驾驶室壳160与发动机室2之间。如图1所示,车体罩8具有顶板81、第一侧板82和第二侧板83(参照图2)。顶板81划定发动机室2的上表面。第一及第二侧板82、83划定发动机室2的侧面。详细而言,第一侧板82划定发动机室2的左侧面,第二侧板83划定发动机室2的右侧面。图3是后部车体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顶板81具有至少一个通气部81a。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多个通气部81a。各通气部81a配置于在水平方向上自冷却对象部件134分离的位置。即,各通气部81a形成于在俯视下不与冷却对象部件134重叠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对象部件134指代后述喷射装置134。各通气部81a由例如多个贯通孔构成。构成各通气部81a的多个贯通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顶板81。各通气部81a配置在后述排气管136的周围。具体而言,在排气管136的前方配置有一个通气部81a,在排气管136的右侧配置有一个通气部81a,在排气管136的左侧配置有一个通气部81a,在排气管136的后方配置有两个通气部81a。在图3中,用虚线记载了第一引导部件4,以明确各通气部81a与后述第一引导部件4的位置关系。顶板81具有开口部81b。开口部81b配置在各通气部81a的后方。开口部81b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详细而言,开口部81b在车宽方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作业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发动机;发动机室,其收容所述发动机;冷却对象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顶板,其具有通气部,且划定所述发动机室的上表面,所述通气部配置于在水平方向上自所述冷却对象部件分离的位置;第一引导部件,其在所述冷却对象部件的上方具有缺口部或第一开口部,从所述缺口部或所述第一开口部延伸至所述通气部,从下方覆盖所述通气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发动机;发动机室,其收容所述发动机;冷却对象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顶板,其具有通气部,且划定所述发动机室的上表面,所述通气部配置于在水平方向上自所述冷却对象部件分离的位置;第一引导部件,其在所述冷却对象部件的上方具有缺口部或第一开口部,从所述缺口部或所述第一开口部延伸至所述通气部,从下方覆盖所述通气部,所述第一引导部件还具有向所述发动机室的外部延伸的延伸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二引导部件,其在所述缺口部或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冷却对象部件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第二引导部件和所述发动机室的侧面,在所述冷却对象部件的上方构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流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部件为半筒状。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还具有翻边部,该翻边部在所述缺口部或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周缘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前健志田中豊坂东范仁龟井和典平冈谦二大地康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