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89791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2 18:21
充气轮胎(1)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至少3条周向主槽(2)和由该周向主槽(2)划分而成的多个陆部(3)。另外,带束层(14)通过层叠周向加强层(145)和一对交叉带束(142、143)而成,所述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并且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所述周向加强层(145)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处于±5[deg]的范围内的带束角度。另外,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图中绘出周向主槽(2)的末端磨损面(WE)时,在轮胎赤道面(CL)上从周向加强层(145)到末端磨损面(WE)的距离(Dcc)与从周向加强层(145)的端部到末端磨损面(WE)的距离(De)具有De/Dcc≤0.94的关系。另外,胎体层(13)的最大高度位置处的径(Ya)与胎体层13在周向加强层(145)的端部位置处的径(Yd)具有0.95≤Yd/Ya≤1.02的关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提高耐带束边缘分离性能的充气轮月台O
技术介绍
安装于卡车/公交车等的近年来的重载用轮胎具有低的扁平率,另一方面,通过在带束层配置周向加强层来保持胎面部的形状。该周向加强层是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大致为0的带束角度的带束帘布,层叠于一对交叉带束而配置。作为采用这种构成的以往的充气轮胎,已知有专利文献I?4所记载的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64276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66363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4663639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2012-5226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在充气轮胎中,存在应该抑制带束帘布的端部处的周边橡胶的分离的课题。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耐带束边缘分离性能的充气轮胎。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具备胎体层、配置于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带束层以及配置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胎面橡胶,并且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至少3条周向主槽和由该周向主槽划分而成的多个陆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通过层叠周向加强层和一对交叉带束而成,所述一对交叉带束具有绝对值为10以上且45以下、并且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所述周向加强层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处于±5的范围内的带束角度,并且,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图中绘出所述周向主槽的末端磨损面WE时,在轮胎赤道面上从所述周向加强层到末端磨损面WE的距离Dcc与从所述周向加强层的端部到末端磨损面WE的距离De具有De/Dcc ( 0.94的关系,并且,所述胎体层的最大高度位置处的径Ya与所述胎体层的所述周向加强层的端部位置处的径Yd具有0.95 ( Yd/Ya ( 1.02的关系。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由于周向加强层相对于末端磨损面WE的距离Dcc、De变得适当,因此,可减少轮胎接地时的周向加强层的形变。而且,由于胎体层在周向加强层的端部位置处的径Yd变得适当,因此,可减少在轮胎接地时胎体层在周向加强层的配置区域中的变形量。由此,具有可抑制周向加强层的周边橡胶的分离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图。图2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图3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于本专利技术,参照附图详细进行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并非由本实施方式限定。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在维持专利技术的单一性的同时可置换且置换为显而易见的要素。另外,本实施方式记载的多个变形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范围内可任意组入口 ο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该图中,作为充气轮胎I的一例,示出了安装于长距离运输用的卡车/公交车等的重载用子午线轮胎。此外,符号CL是轮胎赤道面。另外,在该图中,胎面端P与轮胎接地端T 一致。另外,在该图中,在周向加强层145标注了剖面线。该充气轮胎I包括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胎圈包布12、12、胎体层13、带束层14、胎面橡胶15和一对侧壁橡胶16、16(参照图1)。一对胎圈芯11、11具有环状构造,构成左右胎圈部的芯。一对胎圈包布12、12由下包布121和上包布122构成,分别沿一对胎圈芯11、11的轮胎径向外周配置来加强胎圈部。胎体层13呈环状架设在左右的胎圈芯11、11之间而构成轮胎的骨架。另外,胎体层13的两端部以包住胎圈芯11及胎圈包布12的方式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翻卷并卡止。另外,胎体层13通过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例如尼龙、聚酯、人造纤维等)构成的多个胎体帘线用覆层橡胶覆盖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具有绝对值为85以上且95以下的帘线角度(胎体帘线的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带束层14通过层叠多个带束帘布141?145而成,配置成挂绕在胎体层13的外周。关于带束层14的具体结构将后述。胎面橡胶15配置于胎体层13及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周而构成轮胎的胎面部。一对侧壁橡胶16、16分别配置于胎体层1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构成左右的侧壁部。此外,在图1的构成中,充气轮胎I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7条周向主槽2和由这些周向主槽2划分而成的8个陆部3。另外,各陆部3成为由在轮胎周向连续的条状花纹或横纹槽(图示省略)在轮胎周向分割而成的块。在此,周向主槽是指具有5.0 以上的槽宽的周向槽。周向主槽的槽宽通过将形成于槽开口部的切缺部、倒角部除外而测定。另外,在该充气轮胎I中,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左右的周向主槽2、2称为最外侧周向主槽。另外,将由左右的最外侧周向主槽2、2划分出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左右的陆部3、3称为胎肩陆部。图2及图3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图2示出以轮胎赤道面CL为边界的胎面部的单侧区域,图3示出带束层14的层叠构造。此外,在图3中,各带束帘布141?145中的细线分别示意性表示各带束帘布141?145的带束帘线。带束层14通过将高角度带束141、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带束覆层144和周向加强层145层叠而成,配置成挂绕在胎体层13的外周(参照图2)。高角度带束141通过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个带束帘线用覆层橡胶覆盖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具有绝对值为45以上且70以下的带束角度(带束帘线的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另外,高角度带束141层叠配置于胎体层13的轮胎径向外侧。一对交叉带束142、143通过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个带束帘线用覆层橡胶覆盖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具有绝对值为10以上且45以下的带束角度。另外,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具有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使带束帘线的纤维方向相互交叉地层叠(交叉帘布构造)。在此,将位于轮胎径向内侧的交叉带束142称为内径侧交叉带束,将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交叉带束143称为外径侧交叉带束。此外,可以层叠3张以上的交叉带束来配置(图示省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层叠配置于高角度带束141的轮胎径向外侧。另外,带束覆层144通过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个带束帘线用覆层橡胶覆盖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具有绝对值为10以上且45以下的带束角度。另夕卜,带束覆层144层叠配置于一对交叉带束142、143的轮胎径向外侧。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带束覆层144与外径侧交叉带束143具有相同的带束角度,并配置于带束层14的最外层O周向加强层145通过使由覆层橡胶覆盖的钢制带束帘线在相对于轮胎周向为±5的范围内倾斜并呈螺旋状卷绕而构成。另外,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具备胎体层、配置于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带束层以及配置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胎面橡胶,并且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至少3条周向主槽和由该周向主槽划分而成的多个陆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通过层叠周向加强层和一对交叉带束而成,所述一对交叉带束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并且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所述周向加强层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处于±5deg的范围内的带束角度,并且,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图中绘出所述周向主槽的末端磨损面WE时,在轮胎赤道面上从所述周向加强层到末端磨损面WE的距离Dcc与从所述周向加强层的端部到末端磨损面WE的距离De具有De/Dcc≤0.94的关系,并且,所述胎体层的最大高度位置处的径Ya与所述胎体层在所述周向加强层的端部位置处的径Yd具有0.95≤Yd/Ya≤1.02的关系。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尾花谦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