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81862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2 12:17
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上,位于左右的最外周向主槽2、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陆部3具有向轮胎径向外侧变凸的第一轮廓PL1。另外,位于左右的最外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肩陆部,在接地面内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变凸的第二轮廓PL2。另外,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胎肩陆部3的接地面内的第一轮廓PL1的延长线与第二轮廓PL2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增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气轮胎,更具体而言涉及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装配于卡车、公共汽车等的近年来的重载荷用轮胎,具有低扁平率,另一方面在带束层配置周向加强层,从而保持胎面部的形状。该周向加强层是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大体呈0[deg]的带束角度的带束帘布(beltply),层叠于一对交叉带束而配置。作为采用该结构的以往的充气轮胎,已知专利文献1~4所记载的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64276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66363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4663639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2012-5226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在充气轮胎中,存在应抑制胎肩陆部的偏磨损的问题。于是,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制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充气轮胎,具备:胎体层;在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的带束层;和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的胎面橡胶,并且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至少3条周向主槽和由这些周向主槽划分而成的多个陆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是层叠周向加强层和一对交叉带束而成的,所述一对交叉带束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并且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所述周向加强层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处于±5【deg】的范围内的带束角度,在将所述周向主槽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左右的所述周向主槽称为最外周向主槽时,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上,位于所述左右的最外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所述陆部具有向轮胎径向外侧变凸的第一轮廓,并且位于所述左右的最外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陆部、以下称为胎肩陆部,在接地面内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变凸的第二轮廓,并且,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所述胎肩陆部的接地面内的所述第一轮廓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轮廓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增加。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充气轮胎中,胎肩陆部在接地面内具有向轮胎径方向内侧变凸的第二轮廓PL2,另外,随着朝向轮胎幅方向外侧,胎肩陆部的接地面内的第一轮廓PL1、PL2的距离d增加,由此,轮胎接地时的、胎肩陆部的接地端T侧的接地压力升高。于是,使轮胎接地时的、中心区域的陆部的滑动量和胎肩陆部的滑动量均匀化。由此,具有抑制胎肩陆部的偏摩耗以提高轮胎的耐偏摩耗性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图3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肩陆部的放大图。图5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并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维持专利技术的同一性同时也能够替换且置换显而易见的构成要素。另外,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多个变形例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能够任意组合。【充气轮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该图作为充气轮胎1的一例示出了装配在长途运输用的卡车、公共汽车等中的重载荷用子午线轮胎。此外,附图标记CL是轮胎赤道面。另外,在该图中,胎面端P与轮胎接地端T一致。另外,在该图中,在周向加强层145标注有阴影线。该充气轮胎1具备: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胎圈填充物12、12、胎体层13、带束层14、胎面橡胶15和一对胎侧橡胶16、16(参照图1)。一对胎圈芯11、11具有环状结构,构成左右胎圈部的芯。一对胎圈填充物12、12包括下填充物121及上填充物122,分别配置于一对胎圈芯11、11的轮胎径向外周以对胎圈部进行加强。胎体层13环状架设于左右的胎圈芯11、11之间而构成轮胎的骨架。另外,胎体层13的两端部以包住胎圈芯11及胎圈填充物12的方式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反卷并卡定。另外,胎体层13是用涂覆橡胶被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例如尼龙、聚酯、人造纤维等)构成的多条胎体帘线后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85[deg]以上且95[deg]以下的胎体角度(胎体帘线的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带束层14是层叠多层带束帘布141~145而成的,卷绕于胎体层13的外周而配置。关于带束层14的具体结构将后述。胎面橡胶15配置于胎体层13以及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周而构成轮胎的胎面部。一对胎侧橡胶16、16分别配置于胎体层1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构成左右的胎侧部。此外,在图1的结构中,充气轮胎1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7条周向主槽2;和由这些周向主槽2划分而成的8个陆部3。另外,各陆部3成为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肋、或成为由多个横纹槽(省略图示)在轮胎周向上分割开的块列。在此,所谓周向主槽是指具有5.0[mm]以上的槽宽的周向槽。周向主槽的槽宽是排除在槽开口部形成的缺失部和/或倒角部而测定的。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左右周向主槽2、2称为最外周向主槽。另外,将由左右最外周向主槽2、2划分出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左右陆部3、3称为胎肩陆部。【带束层】图2及图3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图2表示以轮胎赤道面CL为边界的胎面部的单侧区域,图3表示带束层14的层叠构造。此外,在图3中,各带束帘布141~145中的细线示意性地表示各带束帘布141~145的带束帘线。带束层14是层叠高角度带束141、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带束覆盖件144和周向加强层145而成的,卷绕于胎体层13的外周而配置(参照图2)。高角度带束141是用涂覆橡胶被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条带束帘线后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45[deg]以上且70[deg]以下的带束角度(带束帘线的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另外,高角度带束141层叠于胎体层13的轮胎径向外侧而配置。一对交叉带束142、143是对用涂覆橡胶被覆了的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条带束帘线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的带束角度。另外,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具有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使带束帘线的纤维方向互相交叉地层叠(交叉帘布构造)。在此,将位于轮胎径向内侧的交叉带束142称为内径侧交叉带束,将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交叉带束143称为外径侧交叉带束。此外,也可以层叠配置三片以上的交叉带束(省略图示)。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层叠于高角度带束141的轮胎径向外侧而配置。另外,带束覆盖件144是用涂覆橡胶被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具备:胎体层;在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的带束层;和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的胎面橡胶,并且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至少3条周向主槽和由这些周向主槽划分而成的多个陆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是层叠周向加强层和一对交叉带束而成的,所述一对交叉带束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并且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所述周向加强层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处于±5deg的范围内的带束角度,在将所述周向主槽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左右的所述周向主槽称为最外周向主槽时,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上,位于所述左右的最外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所述陆部具有向轮胎径向外侧变凸的第一轮廓,并且位于所述左右的最外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陆部、以下称为胎肩陆部,在接地面内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变凸的第二轮廓,并且,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所述胎肩陆部的接地面内的所述第一轮廓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轮廓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增加。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充气轮胎,具备:胎体层;在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的带束层;和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的胎面橡胶,并且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至少3条周向主槽和由这些周向主槽划分而成的多个陆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是层叠周向加强层和一对交叉带束而成的,所述一对交叉带束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并且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所述周向加强层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处于±5deg的范围内的带束角度,在将所述周向主槽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左右的所述周向主槽称为最外周向主槽时,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上,位于所述左右的最外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所述陆部具有向轮胎径向外侧变凸的第一轮廓,并且位于所述左右的最外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陆部、以下称为胎肩陆部,在接地面内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变凸的第二轮廓,并且,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所述胎肩陆部的接地面内的所述第一轮廓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轮廓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增加,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上引出所述周向主槽的终端磨损面WE时,轮胎赤道面上的从所述周向加强层到终端磨损面WE的距离Dcc、与从所述周向加强层的端部到终端磨损面WE的距离De具有De/Dcc≤0.94的关系,轮胎赤道面上的从胎面轮廓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cc、与从胎面端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sh具有1.20≤Gsh/Gcc的关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轮胎赤道面上的所述第一轮廓的直径D1与轮胎接地端处的所述第二轮廓的直径D2具有-0.015≤(D1-D2)/D1≤0.015的关系。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轮胎接地端处的所述第二轮廓的直径D2与所述胎肩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处的所述第二轮廓的直径D3具有D3<D2的关系。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周向加强层的宽度Ws与所述胎体层的宽度Wca具有0.60≤Ws/Wca≤0.70的关系。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胎体层的最大高度位置的半径Ya与所述胎体层的最大宽度位置的半径Yc具有0.80≤Yc/Ya≤0.90的关系。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胎体层的最大高度位置的半径Ya与所述周向加强层的端部位置的所述胎体层的半径Yd具有0.95≤Yd/Ya≤1.02的关系。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宽度宽的所述交叉带束的宽度Wb2与所述胎体层的截面宽度Wca具有0.74≤Wb2/Wca≤0.89的关系。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带束层具有高角度带束,该高角度带束具有绝对值为45deg以上且70deg以下的带束角度。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高角度带束的宽度Wb1与所述一对交叉带束中的宽度窄的交叉带束的宽度Wb3具有0.85≤Wb1/Wb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功刀毅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