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包括由碳钢管焊接而成的操作平台骨架,所述操作平台底部四周焊接围板,底部行走区域焊接花纹板,底部四个角各安装一个万向轮;还包括调节平台宽度的手动调节机构和根据轨道车辆车顶边梁形状、位置自行调节方向的自调节支撑件,所述手动调节机构通过第一螺钉紧固在操作平台骨架上;所述自调节支撑件通过第二螺钉紧固在操作平台底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可以有效保护轨道车辆车顶作业人员的安全;由于结构简单,便于拆除与安装;操作平台骨架之间采用手动调节的伸缩式丝杠结构,可以适用于不同宽度的轨道车辆。该保护装置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操作平台,特别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
技术介绍
轨道车辆车顶距离车底高度一般均大于2米,而轨道车辆总装组装过程大部分在高站台位进行,车顶距离地面高度约3米,同时车顶作业时没有任何可依附、依靠的安全措施。因此在车顶没有任何保护装置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工具等很容易从高处滑落造成人员及设备等损伤。综上所述,在轨道车辆车顶使用操作平台保障轨道车辆车顶组装作业环境的安全是十分必须和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维护的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是,包括由碳钢管焊接而成的操作平台骨架,所述操作平台底部四周焊接围板,底部行走区域焊接花纹板,底部四个角各安装一个万向轮;还包括调节平台宽度的手动调节机构和根据轨道车辆车顶边梁形状、位置自行调节方向的自调节支撑件,所述手动调节机构通过第一螺钉紧固在操作平台骨架上;所述自调节支撑件通过第二螺钉紧固在操作平台底部。前述的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手动调节机构包括导轨安装板,所述导轨安装板上固定有导轨,所述导轨安装板通过滑块与滑板相连,所述导轨上设有T型螺母座和限位座,丝杠穿过T型螺母座和限位座在导轨内进行运动,并通过锁紧螺母锁紧。前述的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导轨通过第三螺钉紧固在导轨安装板上。前述的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滑块通过第四螺钉紧固在滑板上。前述的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T型螺母座通过第五螺钉紧固在滑板上,所述的限位座通过第六螺钉紧固在导轨安装板上。前述的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自调节支撑件包括凸轮调节机构,所述的凸轮调节机构通过开口销和销安装在支撑座上。前述的一种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轮调节机构由凸轮型碳钢结构和聚氨酯橡胶粘接而成。前述的一种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万向轮为聚氨酯万向轮。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具有可以有效保护轨道车辆车顶作业人员的安全;由于结构简单,便于拆除与安装;操作平台骨架之间采用手动调节的伸缩式丝杠结构,可以适用于不同宽度的轨道车辆;在凸轮调节机构上粘接有聚氨酯橡胶,有效避免在安装和拆除中操作平台损伤车辆表面,同时增大了操作平台与轨道车辆车顶间的摩擦力,提高了操作平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该保护装置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手动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手动调节机构的侧视图; 图4为自调节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自调节支撑件的侧视图; 图6为调节扳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包括由碳钢管I焊接而成的操作平台骨架,使用时可使用天车吊运安装和拆除,天车吊运时可使用吊带、吊钩钩挂在四角的碳钢管上。所述操作平台底部四周焊接围板22,可有效防止零部件、工具等物件高空掉落。底部行走区域焊接花纹板23,可有效防止操作人员行走时滑到。底部四个角各安装一个聚氨酯万向轮5,便于操作平台的运输和存放。如图2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还包括调节平台宽度的手动调节机构,所述手动调节机构通过第一螺钉2紧固在操作平台骨架上,通过调节扳手21 (见图6)调节操作平台适应不同车宽的车型。所述的手动调节机构包括导轨安装板14,所述导轨安装板14上固定有导轨15,所述的导轨15通过第三螺钉16紧固在导轨安装板14上。所述导轨15安装板14通过滑块12与滑板13相连,所述的滑块12通过第四螺钉11紧固在滑板13上。所述导轨15上设有T型螺母座7和限位座10,丝杠9穿过T型螺母座7和限位座10在导轨15内进行运动,并通过锁紧螺母6锁紧。所述的T型螺母座7通过第五螺钉8紧固在滑板13上,所述的限位座10通过第六螺钉4紧固在导轨安装板14上。所述的手动调节机构由丝杠9驱动滑板13和导轨安装板14相对运动,从而调节操作平台宽度适用不同车型,丝杠9由锁紧螺母6和限位座10限制宽度调节的极限值;手动调节机构通过平行的两对导轨穿过双滑块达到运动平稳、同步的效果,同时滑块12、丝杠9也起到连接操作平台骨架的作用。如图4和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还包括根据轨道车辆车顶边梁形状、位置自行调节方向的自调节支撑件,所述自调节支撑件通过第二螺钉3紧固在操作平台底部。所述的自调节支撑件包括凸轮调节机构17,所述的凸轮调节机构17通过开口销19和销20安装在支撑座18上。所述的凸轮调节机构17由凸轮型碳钢结构和聚氨酯橡胶粘接而成。凸轮调节机构可沿销20的轴线进行旋转,从而适用于不同轨道车辆边梁曲面;聚氨酯橡胶粘接在凸轮型碳钢结构上,既可以增大操作平台与轨道车辆车顶之间的摩擦力,保证操作平台的稳定性,同时聚氨酯橡胶也避免了操作平台擦碰轨道车辆油漆面,保护了轨道车辆。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是,包括由碳钢管(I)焊接而成的操作平台骨架,所述操作平台底部四周焊接围板(22),底部行走区域焊接花纹板(23),底部四个角各安装一个万向轮(5);还包括调节平台宽度的手动调节机构和根据轨道车辆车顶边梁形状、位置自行调节方向的自调节支撑件,所述手动调节机构通过第一螺钉(2)紧固在操作平台骨架上;所述自调节支撑件通过第二螺钉(3)紧固在操作平台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手动调节机构包括导轨安装板(14),所述导轨安装板(14)上固定有导轨(15),所述导轨(15)安装板(14)通过滑块(12)与滑板(13)相连,所述导轨(15)上设有T型螺母座(7)和限位座(10),丝杠(9)穿过T型螺母座(7)和限位座(10)在导轨(15)内进行运动,并通过锁紧螺母(6)锁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导轨(15)通过第三螺钉(16)紧固在导轨安装板(14)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滑块(12)通过第四螺钉(11)紧固在滑板(13)上。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T型螺母座(7)通过第五螺钉(8)紧固在滑板(13)上,所述的限位座(10)通过第六螺钉(4)紧固在导轨安装板(14)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自调节支撑件包括凸轮调节机构(17),所述的凸轮调节机构(17)通过开口销(19)和销(20)安装在支撑座(18)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轮调节机构(17)由凸轮型碳钢结构和聚氨酯橡胶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轨道车辆柔性化车顶作业操作平台,其特征是,包括由碳钢管(1)焊接而成的操作平台骨架,所述操作平台底部四周焊接围板(22),底部行走区域焊接花纹板(23),底部四个角各安装一个万向轮(5);还包括调节平台宽度的手动调节机构和根据轨道车辆车顶边梁形状、位置自行调节方向的自调节支撑件,所述手动调节机构通过第一螺钉(2)紧固在操作平台骨架上;所述自调节支撑件通过第二螺钉(3)紧固在操作平台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洪权,陈飞,雷莉,梁雯雯,陈正玮,李树栋,张煜超,黄晓慧,薛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南车浦镇城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