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董树海专利>正文

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667 阅读:6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包括打芡、调粉和面、漏粉注模工艺步骤,其特征在于:    a、打芡:按制做100公斤干淀粉的粉坨取其中4公斤干淀粉的比例作为打芡用干淀粉,将该打芡用干淀粉先用温水调成稀糊状,再用其5倍的沸水向已调好的该稀粉糊猛冲,快速搅拌,调至粉糊呈透明状即成芡;    b、调粉和面:在制做好的芡中加入明矾、植物油、羧甲基纤维素或瓜尔豆胶粉、琼脂和食盐,其加入量是:明矾、植物油、羧甲基纤维素或瓜尔豆胶粉分别占打芡用干淀粉重量的7.5%,琼脂和食盐各占打芡用干淀粉重量的1.25%,和匀后,再将剩余的干淀粉与芡混合,并加入干淀粉总重3倍的40℃温水,搅拌或揉至无疙瘩,不沾手,形成能拉成丝的软面团。(*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淀粉食品加工技术,特别是一种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
技术介绍
:淀粉制成品如凉粉、粉条等是深受我国大众普遍喜欢的副食品。但目前采用的传统工艺加工的凉粉、粉条等或质地松软,或口感不佳,加工菜肴有局限性、品种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改进现有淀粉制成品品种少、食用有局限性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该工艺步骤包括打芡、调粉和面、漏粉注模等工序,该打芡工艺步骤是:按制做100公斤干淀粉的粉坨取其中4公斤干淀粉的比例作为打芡用干淀粉,将该打芡用干淀粉先用温水调成稀糊状,再用其5倍的沸水向已调好的该稀粉糊猛冲,快速搅拌,调至粉糊呈透明状即成芡;该调粉和面工艺步骤是:在制做好的芡中加入明矾、植物油、羧甲基纤维素或瓜尔豆胶粉、琼脂和食盐,其加入量是:明矾、植物油、羧甲基纤维素或瓜尔豆胶粉分别占打芡用干淀粉重量的7.5%,琼脂和食盐各占打芡用干淀粉重量的1.25%,和匀后,再将剩余的干淀粉与芡混合,并加入干淀粉总重3倍的40℃温水,搅拌或揉至无疙瘩,不沾手,形成能拉成丝的软面团;以下按常规工艺进行漏粉注模即可。依照上述技术方案所给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而制成的粉坨,质地紧密,口感筋道,口味佳,是一种可加工多种菜肴的副食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详述本专利技术:该粉坨加工工艺分为三部分。一、打芡以制做100公斤干淀粉的粉坨为例。先将干淀粉4公斤用温水调成稀糊状,再用20公斤沸水向已调好的该稀粉糊猛冲,快速搅拌,调至粉糊呈透明状即成芡;为增加粉坨的洁白、透明度,可在打芡时,向稀粉糊内加入占打芡用干淀粉重量75%即3公斤的绿豆精粉(蚕豆或藦芋精粉也可)。二、调粉和面在制做好的芡中加入明矾、植物油、羧甲基纤维素或瓜尔豆胶粉各0.3公斤、琼脂和食盐个0.05公斤,和匀后,再将剩余的96公斤干淀粉与芡混合,并加入300公斤40℃温水,搅拌或揉至无疙瘩(或装入和面机混合),不沾手,形成能拉成丝的软面团。初学者可先用漏粉勺试一下,以漏下的粉丝不粗、不细、不断为好。若下条过快还断条,表示太稀;若条下不来或太慢,粗细不匀,表示太稠。太稀可加粉,太稠可加水,但以一次调好为宜。二、漏粉注模漏粉勺为上口直径18厘米、下口直径15厘米、高12厘米似通常的圆台形水舀子结构,其底部均匀排列19个直径2厘米的小孔。通过具有弹性的竹片将漏粉勺架在置于灶台上的支架上,把上述软面团放入漏粉勺,通过拍打震动,使面团顺勺底小孔成丝状漏入锅内沸水中,一般勺底与锅内水面距离为55-65厘米,在丝条将要煮熟但还没全熟时,及时用笊篱捞出,不需淋净水,即可装入模具。模具上口直径25-35厘米、下口直径23-32厘米、高10厘米,以陶瓷盆为好。粉坨在模具中冷却凝固后,可从容器中倒出,放在竹帘或苇帘上,粉坨冷却凝固温度以5-15℃为佳。储存温度同样以5-15℃为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包括打芡、调粉和面、漏粉注模工艺步骤,其特征在于:a、打芡:按制做100公斤干淀粉的粉坨取其中4公斤干淀粉的比例作为打芡用干淀粉,将该打芡用干淀粉先用温水调成稀糊状,再用其5倍的沸水向已调好的该稀粉糊猛冲,快速搅拌,调至粉糊呈透明状即成芡;b、调粉和面:在制做好的芡中加入明矾、植物油、羧甲基纤维素或瓜尔豆胶粉、琼脂和食盐,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树海
申请(专利权)人:董树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