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位移式双拨杆变速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6304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设计提供了一种直线位移式拨杆变速控制器,其包含有一基座、一线壳座、一进位组件与一退位组件,其中,该线壳座是供一变速器的导线固接,且该线壳座受该进、退位组件的拨杆控制而沿该基座上的导轨以直线方式往复位移,其并同时带动该导线作拉伸动作,以达到变速的目的。(*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设计属于一种自行车部件,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直线位移式双拨杆变速控制器。目前常用的双拨杆变速控制器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将旋转式线壳座1与棘轮2同轴枢设于基座3上的一枢轴4上,且线壳座1与棘轮2固接,又将线壳座1为一圆盘形体,其周缘一端与变速器的导线5固接,使得导线5线心至该枢轴4的轴心保有一定距离r(旋转半径),而该进位拨杆6或该退位拨杆7于拨动控制档位切换时,是各别以由所连动的棘爪8(或棘爪9)啮合于棘轮2的某一棘齿上而牵动该棘轮2转向,且棘轮2同时带动该线壳座1旋转,促使该导线5以该枢轴4为轴心做拉伸,以此而达到控制变速的目的。但是,上述结构在实际应用上仍存有下列缺陷其一,该变速控制器档位定位的确与否与该导线5线心至该枢轴4轴心的距离r及该棘轮2上邻接棘齿的间隔大小有关,该邻接棘齿间隔的大小即决定该棘轮2旋转的角度;一般而言,在同一控制器里的棘轮棘齿距离及导线线径大小是经计算后而配得,其等关系固定,但上述结构中的导线5最容易因经常被扯动而自该线壳座1上接脱落,以至需更新导线,而且更新的导线线径必须与原导线线径相同才可以,如更新后导线线径大于或小于原导线线径时,将造成导线线心至枢轴轴心的距离产生增减变化,如此一来,将使得导线的额定拉伸量产生过多或不及,终至影响控制变速的顺畅性,此情况将造成更换不上的不便及困扰。其二、该导线是以具一定刚性的钢丝制成,当导线缠绕于该旋转线壳座上时,常因拉线力量不足而导致导线无法与线壳座的旋转壁面完全贴合,此情景亦将使得导线线心至枢轴轴心的距离产生变化。本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线位移式拨杆变速控制器,用以对一变速器的导线产生扯动而达到段位切换的目的;该控制器包含有一基座;一线壳座,可直线往复位移地设于该基座上,该线壳座一端并供该导线固接;一进位组件,设于该基座上,该进位组件具有一进位拨杆,且该进位拨杆可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枢转位移,当该进位拨杆受一外力作用而该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枢转时,可带动该线壳座位移进位,而当该外力移除时,该进位拨杆将枢转回该第一位置;一退位组件,亦组设于该基座上,该退位组件具有一退位拨杆,且退位拨杆可于一第三位置及一第四位置之间旋转位移,当该退位拨杆受另一外力作用而自该第三位置往第四位置枢转时,该退位拨杆将连动该线壳座反向位移退位并卡住定位,而当该外力移除时,该退位拨杆将枢转回该第三位置。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设计作详细说明,其中图1为目前常用双拨杆变速控制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设计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设计的组合立体图。图4为本设计的俯视及局部剖示图,用以说明该进、退位拨杆正常时的位置。图5同图4,用以说明该进位拨杆受外力作用而自第一位置转进至第二位置的过程。图6同图5,用以说明该进位拨杆回复至该第一位置,完成进位的情形。图7同图4,用以说明该退位拨杆受外力作用时而自第三位置旋转至第四位置的过程。图8同图7,用以说明该退位拨杆回复至该第三位置,完成退位的情形。图中10基座11基板111凸销 112挡件12前侧板 13后销板14导轨15第一穿孔 16第二穿孔 17第三穿孔18第四穿孔 19弧形槽20线壳座21上平板 22下平板 23垫块24容置槽 25第一棘齿部 26第三棘齿部27第二棘齿部 28第一扭转簧30进位组件31第一枢转32进位拨杆33第二扭转簧34第二枢转35进位棘爪351枢孔352爪部 36第三扭转簧 37接触件40退位组件41第三枢轴42定位棘爪 421第一耳部422第二耳部 423侧板 424枢孔425枢孔 426爪部 43第四扭转簧44第四枢轴45退位拨杆451推抵部452卡抵部 46第五扭转簧 47第五枢轴48接触件A导线请参阅第2、3及4图所示,本设计直线位移式比拨杆变速控制器可固定于自行车的一手把上(图未示),该控制器于一罩壳(图未示)内组设有下列构件,其包含有一基座10,一线壳座20,一进位组件30及一退位组件40;其中该基座10,具有一基板11及于该基板11上立设有一前、后侧板12、13,该前、后侧板12、13之间架置有二平行的导轨14,又,基板11上具有一第一穿孔15、一第二穿孔16、一第三穿孔17及一第四穿孔18与一弧形槽19,且,该基板11于弧形槽19周缘设有一凸销111及于一侧具有一档件112。该线壳座20,由呈矩形之一上、下平板21、22利用锁接方式固结二垫块23而形成两侧具有导槽的滑块槽,该线壳座20前端具有一容置槽24,用以供变速器的导线A接头固设,另外,该下平板22一侧长边设有一第一棘齿部25,其相对一侧的长边则设有一第三棘齿部26,而该上平板21对应该下平板22的第三棘齿部26同则长边止设有一第二棘齿部27,该各棘齿部并分别具有多数齿位;而一第一扭转簧28设于该基座10上,其一端顶抵该线壳座20后端,提供一第一偏压力量而促使该线壳座20沿该各导轨14直线位移。该进位组件30,包含有一第一枢轴31,一进位拨杆32,一第二扭转簧33,一第二枢轴34,一进S位棘爪35及一第三扭转簧36;其中,该第一枢轴31固设于该第一穿孔15上而位于该基板11的底面,其供该第二扭转簧33及该退位拨杆32的一端依序套设,该进位拨杆32的另一端套设有一接触件3,而该第二扭转簧33的二端分别衔接于该基板11与该进位拨杆32上,用以提供该进位拨杆32一顺时针旋转的第二偏压力量;另,该第二枢轴34跑龙套设于该进位拨杆32上且穿设该弧形槽19,其供该第三扭转簧36及该进位棘爪35的一枢孔351依序套设,该进位棘爪35一端并为一爪部352且对应该第一棘齿部25高度位置,而该第三扭转簧36一端紧系于该进位棘爪35上,其提供该进位棘爪35一逆时针旋转的第三偏压力量。该退位组件40,包含有一第三枢轴41、一定位棘爪42、一第四扭转簧43、一第四枢轴4、一退位拨杆45、一第五扭转簧46及一第五枢轴47;其中,该第三枢轴41固设于该第二穿孔16上而位于该基板11的顶面,该定位棘爪42具有一第一及第二耳部421、422,该各耳部421、422由一侧板423而连结成具有预定间隔高度,且各耳部上设有同轴的一枢孔424、425,又,该定位棘爪42的各耳部间于置设有该第四扭转簧43后,再将其套置于该第三枢轴41上,且该第四扭转簧43一端紧抵于该定位棘爪42上,其提供该定位棘爪42一顺时针旋转的第四偏压力量,又,该定位棘爪2一端为一爪部426,该爪部426高度位置对应第二棘齿部27位置;而该第四及第五枢轴44及47分别固设于该第三及第四穿孔17及18上且同位于该基板11的顶面,该退位拨杆45枢设于该第四枢轴44上,其一端具有一推抵部451与一一卡抵部452,该卡抵部452位置并与该第三棘齿部26高度平齐,而退位拨杆45的另一端则套设有一接触件48,至于第五扭转簧46套设于该第五枢轴47上,其二端分别衔接于该基板11与该退位拨杆45上,提供该退位拨杆45一逆时针旋转的第五偏压力量;另,该第五枢轴47上同时套设有该第一扭转簧28。以上即为本设计直线位移式双拨杆变速控制器各构件及其相关联位置的说明,接着,再将其操控说明如下如图4所示,该控制器于常态下的情形。此时该进位拨杆32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线位移式拨杆变速控制器,用以对一变速器的导线产生扯动而达到段位切换的目的,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器包含有一基座;一线壳座,可直线往复位移地设于该基座上,该线壳座一端并供该导线固接;一进位组件,设于该基座上,该进位组件具有一进位 拨杆,且该进位拨杆可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枢转位移,当该进位拨杆受一外力作用而该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枢转时,可带动该线壳座位移进位,而当该外力移除时,该进位拨杆将枢转回该第一位置;一退位组件,亦组设于该基座上,该退位组件具有一退位拨 杆,且退位拨杆可于一第三位置及一第四位置之间旋摆位移,当该退位拨杆受另一外力作用而自该第三位置往第四位置枢转时,该退位拨杆将连动该线壳座反向位移退位并卡抵定位,而当该外力移除时,该退位拨杆将枢转回该第三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卿陈昱诚
申请(专利权)人:川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