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拨杆变速指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5987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拨杆变速指示器,包含有一基板、一线毂座,一进位组件及一退位组件,其中线毂座枢设于基板上,具一第一、二棘齿部;进位组件,包含一道位拨杆及枢设于拨杆上的一进位棘爪,进位拨杆是枢设于基板上;而退位组件,包含有一定位棘爪及一退位拨杆,枢设于基板上,退位拨杆具有一定位齿,退位拨杆于基板上往复旋转时,定位棘爪与定位齿可交替地啮合于第二齿部中而固定线毂座,线毂座受偏压力量的作用将反向旋转退位。(*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与自行车的变速器有关,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双拨杆变速指示器。按,习用的双拨杆变速指示器,大体上是于一基板上枢设有二棘轮、一进位拨杆、一退位拨杆及若干棘爪,其中该二棘轮是同轴上下叠置,并藉由前述的棘爪而分别与该进位拨杆及该退位拨杆衔接,使用时,推动该进位拨杆旋转,可带动该二棘轮旋转预定角度后,与前述的棘爪相互卡抵而定位,进而完成自行车变速器变换一或一以上档位的目的,同理,该退位拨杆被推动旋转时,可带动该二棘轮反向旋转预定角度后定位,使该变速器复归一个档位;此等习用的双拨杆变速指示器,虽然可达成进位及退位的目的,惟其棘轮采双层式设计,因此整体结构相当复杂,且各构件的组装精度需求较高,否则极易造成档位定位不清楚的情形。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拨杆变速指示器,其整体结构简单,且档位定位清楚、确实。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双拨杆变速指示器,包含有一基板、一线毂座,一进位组件及一退位组件,其中该线毂座,是受一第一偏压力量作用地枢设于该基板上,该线毂座具有一第一棘齿部及一第二棘齿部,各该棘齿部分别具有多数的齿位;该进位组件,具有一进位拨杆及一进位棘爪,该进位拨杆是受一第二偏压力量作用地枢设于该基板上,可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枢转位移;而该进位棘爪,是受一第三偏压力量作用地枢设于该进位拨杆上,当该进位拨杆受一外力作用而自该第一位置往该第二位置枢转时,该进位棘爪是受该第三偏压力量的作用而啮合于该第一棘齿部的某一齿位上,进而带动该线毂座克服该第一偏压力量而旋转进位,当该外力移除,该进位拨杆将受该第二偏压力量的作用而自该第二位置枢转回该第一位置;而该退位组件,包含有一定位棘爪及一退位拨杆,该定位棘爪是受一第四偏压力量作用地枢设于该基板上,并啮合于该第二棘齿部的某一齿位中,以固定该线毂座的位置;而该退位拨杆,具有一推抵块及一定位齿,该退位拨杆是受一第五偏压力量作用地枢设于该基板上,可于一第三位置及一第四位置之间旋转位移,当该退位拨杆受另一外力作用而自该第三位置往该第四位置枢转时,该推抵块将抵持于该定位棘爪上,迫使该定位棘爪离开该第二棘齿部的啮合齿位,而该定位齿,则顺势卡抵于该第二棘齿部的某一齿位中,当该外力移除时,该退位拨杆将受该第五偏压力量的作用而自该第四位置枢转回该第三位置,此时该线毂座受该第一偏压力量的作用将反向旋转退位,同时该定位棘爪将受该第四偏压力量的作用而重新啮合于该第二棘齿部的次一齿位上,以固定该线毂座的位置。其中该基板,设有一供该线毂座枢设的第一枢轴,且该第一枢轴与该线毂座之间还衔接有一提供该第一偏压力量的第一扭力弹簧。其中该进位拨杆亦枢设于该第一枢轴上,位于该线毂座与该基板之间,且该基板与该进位拨杆之间还衔接有一提供该第二偏压力量的第二扭力弹簧。其中该基板具有一第一挡块,与该进位拨杆相互抵顶,使该进位拨杆常态时可固定于该第一位置。其中该进位拨杆具有一侧板,而该进位棘爪是枢设于该侧板上,位于该第一棘齿部周缘,且该进位拨杆与该进位棘爪之间还衔接有一提供该第三偏压力量的第三扭力弹簧。其中该基板具有一第二挡块,该进位棘爪具有一抵靠部及一爪部,该爪部是可啮合于该第一齿部中,且当该进位拨杆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进位棘爪的抵靠部可抵持于该第二挡块上,迫使该进位棘爪相对该进位拨杆枢转,进而使该爪部离开该第一齿部的啮合齿位中。其中该基板,设有一供该定位棘爪枢设的第二枢轴,且该第二枢轴与该定位棘爪之间还衔接有一提供该第四偏压力量的第四扭力弹簧。其中该基板,设有一供该退位拨杆枢设的第三枢轴,且该基板与该退位拨杆之间还衔接有一提供该第五偏压力量的第五扭力弹簧。其中该基板具有一第三挡块,与该退位拨杆相互抵顶,使该退位拨杆常态时可固定于该第三位置。为使审查委员能详细了解本技术的实际构造及特点,兹列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图示说明如后,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立体组合图;图4是图3的顶视图;图5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顶视图,用以说明该进位拨杆及该退位拨杆常态时的位置;图6是类同图5,用以说明该进位拨杆受外力作用自该第一位置旋转进位至该第二位置的过程;图7是类同图6,用以说明该进位拨杆回复至该第一位置,完成进位的情形;图8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顶视图,用以说明该退位拨杆受外力作用自该第三位置旋转至该第四位置的过程;图9是类同图8,用以说明该退位拨杆回复至该第三位置,完成退位的情形。请先参阅图1至图4,是本技术双拨杆变速指示器10的一较佳实施例,该指示器是可固定于一自行车的把手杆11上,该指示器10包含有一基板12、一线毂座14、一进位组件16、一退位组件18及一罩壳20,其中该基板12,具有一第一穿孔22、一第二穿孔24、若干定位孔26及间隔布列于该基板12周缘的一第一挡块28、一第二挡块30、一第三挡块32及一第四挡块34,该第一穿孔22周缘更凸设有一定位销36;其次,该基板12上更固设有一第一枢轴38、一第二枢轴40及一第三枢轴42。该线毂座14,包含有一第一扭力弹簧44、一收线板46及一棘轮48,该收线板46是可供一变速器的导线50一端固接,而该棘轮48具有一第一棘齿部52及一第二棘齿部54,各该棘齿部52、54皆具有多数的齿位;其次,该收线板46与该棘轮48是藉由插销(图中未示)而固接。该进位组件16,包含有一进位拨杆56、一第二扭力弹簧58、一进位棘爪60、一第三扭力弹簧62及一第四转轴64,其中该进位拨杆56,具有一作动板66、一枢孔68及一侧板70,该作动板66上更套设有一进位接触片72,该进位棘爪60,具有一抵靠部74、一枢孔76及一爪部78;其次,该第四转轴64是固设于该侧板70上,用以供该进位棘爪60的枢孔76及该第三扭力弹簧62依序套设,而枢接该进位棘爪60于该进位拨杆56上,而且该第三扭力弹簧62的二端是分别抵顶于该进位棘爪60与该侧板70预定位置。该退位组件18,包含有一定位棘爪80、一第四扭力弹簧82、一退位拨杆84及一第五扭力弹簧86,该定位棘爪80具有一枢孔88及一爪部90,而该退位拨杆84具有一作动板92、一枢孔94、位于该枢孔94周缘的一推抵块96及一定位齿98,该作动板上更套有一退位接触片100。该罩壳20,具有一壳体102及一档位指示板104,该壳体102内部具有一容室106,用以容装前述的各个元件,该壳体的一侧更设有一束环108,用以将该壳体102固定于该自行车的把手杆11上,而该指示板104,是枢设于该壳体102中,并藉由插销(图中未示)而与该收线板46固接。组装时,是将该第二扭力弹簧58、该进位拨杆56、该棘轮48、该收线板46及该第一扭力弹簧44依序套设于该第一枢轴38上,再藉由一穿过该第一枢轴中心的螺杆110,及锁合于该螺杆110一端的螺帽112而连接前述构件,其中该第一扭力弹簧44的二端是分别衔接于该第一枢轴38与该收线板46上,用以提供线毂座14一顺时针旋转的第一偏压力量,而该第二扭力弹簧58的二端是分别衔接于该基板12与该进位拨杆56上,用以提供该进位拨杆56一顺时针旋转的第二偏压力量;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拨杆变速指示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基板;一线毂座,是受一第一偏压力量作用地枢设于该基板上,该线毂座具有一第一棘齿部及一第二棘齿部,各该棘齿部分别具有多数的齿位;一进位组件,包含有一进位拨杆及一进位棘爪,该进位拨杆是受一 第二偏压力量作用地枢设于该基板上,可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枢转位移;而该进位棘爪,是受一第三偏压力量作用地枢设于该进位拨杆上,当该进位拨杆受一外力作用而自该第一位置往该第二位置枢转时,该进位棘爪是受该第三偏压力量的作用而啮合于该第一棘齿部的某一齿位上,进而带动该线毂座克服该第一偏压力量而旋转进位,当该外力移除,该进位拨杆将受该第二偏压力量的作用而自该第二位置枢转回该第一位置;一退位组件,包含有一定位棘爪及一退位拨杆,该定位棘爪是受一第四偏压力量作用地枢设于该基板上, 并啮合于该第二棘齿部的某一齿位中,以固定该线毂座的位置;而该退位拨杆,其有一推抵块及一定位齿,该退位拨杆是受一第五偏压力量作用地枢设于该基板上,可于一第三位置及一第由位置之间旋转位移,当该退位拨杆受另一外力作用而自该第三位置往该第四位置枢转时,该推抵块将抵持于该定位棘爪上,迫使该定位棘爪离开该第二棘齿部的啮合齿位,而该定位齿,则顺势卡抵于该第二棘齿部的某一齿位中,当该外力移除时,该退位拨杆将受该第五偏压力量的作用而自该第四位置枢转回该第三位置,此时该线毂座受该第一偏压力量的作用将反向旋转退位,同时该定位棘爪将受该第四偏压力量的作用而重新啮合于该第二棘齿部的次一齿位上,以固定该线毂座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卿陈昱诚
申请(专利权)人:川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