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度之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2717 阅读:8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度之构造,主要在于自行车的把手座由一快拆装置予以组装固结与把手杆上,该快拆装置包含有方便供骑乘者手动操作的操作杆或手握部,利用控制把手座与把手杆间产生固结或松开的作用,而能迅速调整改变把手座上刹车杆的组装角度,以适应骑乘者的习惯,以及有利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折叠后或车体骨架折叠后,二轮间的宽度更为紧密,以减省包装材料及储存空间。(*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度之构造(一)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度之构造, 特别是指一种自行车把手座是由一快拆装置予以组装固结,因此利用操作该快 拆装置快速产生固结或松开的作用,而能迅速调整改变把手座上刹车杆的组装 角度,以适应骑乘者使用的习惯,以及有利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折叠后或车体骨 架折叠后二轮间的宽度更为紧密,以减省包装材积和储存空间。属于自行车配 件。 .(二)
技术介绍
-自行车不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尤其在现今忙碌的 社会中,利用骑自行车以舒缓工作及身心上的压力,是许多人的生活经验。自 行车大致可区分为一般型自行车及折叠式自行车,其中, 一般型自行车是指不 可折叠收合,二折叠式自行车则是指至少有部分部位的构造哦或装置是可被折 叠收合以縮小体积,因此折叠式自行车又大致可区分成只有把手折叠以及把手 与前、后轮间(即前、后车体骨架间)都可折叠等不同的折叠模式。然而不论 何种型态的自行车大都如图1所示会有一把手杆11存在,把手杆11的二端设有把手套管12,以供骑乘者握持,而在把手套管12的内侧会有一把手座13存 在,该把手座13除供固定该把手套管12的作用外,还接设一刹车杆14,以方 便骑乘者握持把手套管12时,可以随时操控刹车作用,以如此构造形成自行车 的把手部位装置。习知的自行车中该把手座13是利用螺栓予以锁固结合,以使 该刹车杆14呈现向前伸出的状态,即如图l所示的样态。因该把手座13在组 装自行车时即已被利用螺栓锁固固接,为固定式构造,故骑乘者使用自行车时 无法去变动其固结状态,也就是该刹车杆14都是呈现向前伸出的状态。因此, 上述把手座13被设成固定式构造,存在如下缺失 一、刹车杆虽被设定为朝前 方组装,但骑乘者自有其骑乘时使用上的习惯,不见得都适应刹车杆朝前的状态;假如有一位骑乘者是习惯刹车杆朝下或斜下的使用状态,则其使用刹车杆 朝前的自行车一定很别扭,感觉不舒服;有些人只好勉强自己去适应它,有些 人则只好再找工具或维修店去设法改变它。二、刹车杆朝前的构造在操作折叠 式自行车作折叠收合时,该刹车杆一定会占用一些空间,而使折叠收合后自行 车的整体宽度有无谓的浪费;尤其车头朝前时左方的刹车杆在折叠式自行车作 前、后轮间的折叠收合时会碰及后方部位的车体骨架,而无法縮小宽度,从而 浪费包装材料及储存空间。(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 度之构造,从而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失,可方便轻易操作自行车把手座与把 手杆间的松紧结合作用,以方便随时调整把手座上刹车杆组装角度;以及可手 动操作自行车把手座与把手杆间的松紧结合作用,以方便随时调整把手座上刹 车杆组装角度。本技术一种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度之构造,该自行 车包括有一把手杆,该把手杆的二端插设有把手套管,该等把手套管的内侧有 一把手座,以在该把手杆上固定该把手套管,该把手座上更可结合一刹车杆; 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侧的把手座与把手杆间利用一快拆装置来达到固结作用, 该快拆装置至少具有一接合杆,穿设过把手座上具有微间隙的本体;二端分别 由一具有偏心结合作用的操作杆及一接合件予以结合,利用手动扳动该操作杆 即可操作该把手座与把手杆间的松紧结合作用,以方便调整该刹车杆相对于该 把手杆的组装角度。本技术一种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度之构造,该自行 车包括有一把手杆,该把手杆的二端插设有把手套管,该等把手套管的内侧有 一把手座,以在该把手杆上固定该把手套管,该把手座上更可结合一刹车杆; 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侧的把手座与把手杆间利用一快拆装置来达成固结作用; 该快拆装置至少具有一接合杆,穿设过该把手座上具有微间隙的本体;二端分 别由一手握部及一结合件予以结合,利用手动转动该手握部即可操作该把手座 与把手杆间的松紧结合作用,以方便调整该刹车杆相对于该把手杆的组装角度。本技术一种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度之构造,其优点 及功效在于:本技术的构造可供骑乘者自行车手动改变刹车杆的组装魚度; 同时在收合折叠自行车时,更可因刹车杆可以避开与后方车体骨架的碰触,而 可使整体的宽度更为紧密,以减少包装材料及储藏空间。附图说明-图l所示为习知例的体力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操作使用示意图。图5所示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6所示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操作使用示意图。图7所示为本技术第一、二实施例中操作杆的使用变化示意图。图8所示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9所示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图IO所示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1所示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剖视图。图中具体标号如下12、把手套管 132、插槽11、把手杆 131、微间隙 20、 30、 40、快拆装置22、 32、操作杆23、 43、接合螺帽221、端头 24、抵靠件13、 把手座14、 刹车杆 21、 31、 41、接合杆222、枢接轴 42、手握部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一种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度之构造,下面接 合附图具体阐述如下-如图2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是在自行车的把手杆41 二端皆插设 有一把手套管12;在该等把手套管12的内侧组装有一把手座13,该把手座13上更接设出一刹车杆14,此等构造是与前述习知例相同。接着,请配合参阅图 3所示,该把手座13是围绕住该把手杆11,本体上开设有一微间隙131,当该 把手座13因被夹持而使该微间隙131縮小(甚至消失)时,是表示该把手座 13与把手杆11间的固结作用更紧密;而当该微间隙131朝扩大改变时,是表 示该把手座13与把手杆11间的固结作用松开(释放)。该把手座13的本体上 开设有一插槽132,是穿过该微间隙131;有一快拆装置20组装在该把手座13 上,该快拆装置20包括有一接合杆21,是具外螺纹的杆体,可穿设入该插槽 132内,且而端突伸在该插槽132外,其一端枢接一操作杆22,另一端则利用 一接合螺帽23 (即为一接合件)予以螺接接合,该操作杆22是先穿设过一抵 靠件24后再穿入该插槽132,且该操作杆22的端头221恰靠在该抵靠件24上, 该操作杆22与该接合杆21的枢接轴222在该端头221上为偏心。其使用操作 如图4所示,首先如(A)小图所示,因该操作杆22被扳动与把手座13贴合, 故此时该端头221会拉动该接合杆21上引,而压迫该把手座13的微间隙131 縮小,以使该把手套13紧密夹合住该把手杆11,是刹车杆14保持向前的组装 角度。倘若要改变该刹车杆14的组装角度,则如(B)小图所示,先扳开该操 作杆22使其直立,则该端头221上的枢接轴222会下降,使该微间隙131出现 逐渐扩大,则即可转动该把手座13 (把手杆11不动),以带动该刹车杆14下 降成如(C)小图所示的状态,然后再将该操作杆22扳动与把手座13贴合, 以再度縮小该微间隙131,使该把手座13与把手杆11重新组装固结。由图4的(A)小图至(D)小图的操作过程可知,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度之构造,包括有一把手杆存在,该把手杆的二端插设有把手套管,该等把手套管的内侧有一把手座存在,以在该把手杆上固定该把手套管,该把手座上更结合一刹车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侧的把手座与把手杆间利用一快拆装置来达成固结作用;该快拆装置至少具有一接合杆,穿设过该把手座上具有微间隙的本体;二端分别由一具有偏心结合作用的操作杆及一接合件予以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大山
申请(专利权)人:欧亚马自行车太仓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