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式车把车辆用致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1712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杆式车把车辆用致动装置,其能够以简单结构防止当操作杆操作时在旋转部件的限位部和气缸体的限位接触面之间的空隙部夹入杂质。在杆式车把(12)上安装的气缸体(14)上设置杆保持部件(14a、14a),杆保持部件上枢支作为一侧的旋转部件的杆主体(32)和作为另一侧的旋转部件的连动部件(33)的轴装部(32c、33a)。轴装部上突设限位部(32e、33e)。连动部件的限位部(33e)与设于气缸体上的限位接触面(14b)接触。限位接触面(14b)在与杆式车把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形成,在气缸体的杆式车把侧相反侧上一体设置覆盖限位部和限位接触面的接触部分的前方覆壁部(14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二轮车等杆式车把车辆上搭载的杆式车把车辆用致动装置,详细地,涉及在杆式车把车辆的杆式车把上安装的致动器的气缸体上枢支使离合器或致动器等动作的操作杆这样的旋转部件的杆式车把车辆用致动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自动二轮车等杆式车把车辆中,作为致动器的液压主气缸和操作杆这样的旋转部件组合成的致动装置安装在杆式车把上。旋转部件的轴装部枢支在设于液压主气缸的气缸体上,突设在该轴装部上的限位部与所述气缸体的杆式车把轴线方向上设置的限位接触面接触,规制所述旋转部件向动作侧相反侧旋转(例如专利文献1和2)。专利文献1特开2004-34909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9-254771号公报上述的致动装置中,非操作时旋转部件的限位部和气缸体的限位接触面接触,形成旋转部件向动作侧相反侧的旋转被规制的状态。自该状态,使旋转部件旋转,使离合器和致动器动作,则上述限位部和气缸体的限位接触面离开,所以限位部和限位接触面间的空隙部夹入树叶等杂质,解除旋转部件的操作时旋转部件不能回到规定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其能够以简单结构防止当操作杆操作时在旋转部件的限位部和气缸体的限位接触面之间的空隙部夹入杂的杆式车把车辆用致动装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杆式车把车辆用致动装置,其在安装于杆式车把上的致动器的气缸体上枢支旋转部件,突设在该旋转部件上的限位部与设于所述气缸体上的限位接触面接触,规制所述旋转部件向动作侧相反侧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接触面形成在与杆式车把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所述气缸体的杆式车把侧相反侧上一体设置覆盖所述限位部和所述限位接触面的接触部分的前方覆壁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所述气缸体的车体上部侧一体设置覆盖所述限位部和所述限位接触面的接触部分的上方覆壁部。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将所述限位部延伸出来,形成使制动灯开关或起动控制开关的动作体动作的开关动作部,由所述前方覆壁部覆盖所述动作体和所述开关动作部的卡合部。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所述旋转部件是操作杆。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所述旋转部件是将从属气缸的运动传递给液压主气缸的连动部件。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该杆式车把车辆用致动装置露出外部。根据上述结构,第一方面中,能够由前方覆壁部抑制旋转部件的限位部和气缸体的限位接触面间的空隙部夹入杂质。另外,以往技术中,气缸体的杆式车把轴线方向上设置限位接触面,则前方覆壁部和限位接触面间的空隙部会夹入杂质,而第一方面中,使气缸体的限位接触面形成在与杆式车把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从而前方覆壁部和限位接触面间的空隙部不会夹入杂质。由此,能常时以良好的状态操作旋转部件,得到稳定的操作感。另外,还能够防止行驶时的风进入上述限位部和上述限位接触面间的孔隙中而产生的风切音等噪音。另外,前方覆壁部一体形成在气缸体上,所以不会造成气缸体大型化,成本也得以抑制。第二方面中,限位部和限位接触面的上部侧也由上方覆壁部覆盖,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杂质进入旋转部件的限位部和气缸体的限位接触面间的空隙部,另外还能够抑制噪音产生。第三方面中,能够防止制动灯开关或起动控制开关的动作体与旋转部件的开关动作部间的空隙部夹入杂质,使制动灯开关和起动控制开关常时可靠地动作。第四方面中,能够常时以良好的状态操作作为旋转部件的操作杆,得到稳定的操作感。第五方面中,能够常时以良好的状态操作作为旋转部件的操作部,使连动制动器良好动作。第六方面中,即使不由机罩等覆盖致动装置,也能够抑制旋转部件的限位部和气缸体的限位接触面间的空隙部夹入杂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致动装置的局部剖面侧面图。图2是图1的致动装置的剖面正面图。图3是图1的操作前轮用制动杆时致动装置的剖面正面图。图4是图1的操作制动踏板时致动装置的剖面正面图。图5是图1的V-V剖面图。图6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致动装置的制动机构的说明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致动装置的剖面正面图。图8是图7的致动装置的局部剖面侧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致动装置;2连动制动机构;3操作杆;4前轮用液压主气缸;5前轮制动器;6第一液压系统;7制动踏板;8后轮用液压主气缸;9后轮制动器;10连动用从属气缸;11第二液压系统;12杆式车把;13加速卡柄;14气缸体;14a杆保持部件;14b限位接触面;14c前方覆壁部;14d上方覆壁部;14e泄放凸台部;14f延长覆壁部;15轴圈;16枢轴;17动作液供给口;18盖封;19第一活塞;20液压室;21第一回动弹簧;23第一防尘罩;24动作液导入口;25第二活塞;26盖封;28防脱部件;29空气室;30第二回动弹簧;31第二防尘罩;32杆主体;32a操作部;32b连动部件靠压腕;32c轴装部;32d插通孔;32e限位部;33连动部件;33a轴装部;33b第一作用腕;33c第二作用腕;33d接触腕;33e限位部;33f开关动作部;33g插通孔;34弹簧部件;35储存罐;36泄放孔;37制动灯开关;37a动作体;L1杆式车把的轴线;L2前轮用液压主气缸的轴线;L3连动用从属气缸的轴线。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形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图1~图6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图。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致动装置的局部剖面侧面图。图2是图1的致动装置的剖面正面图。图3是图1的操作前轮用制动杆时致动装置的剖面正面图。图4是图1的操作制动踏板时致动装置的剖面正面图。图5是图1的V-V剖面图。图6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致动装置的制动机构的说明图。如图6所示,采用本实施例的致动装置1的杆式车把车辆用的连动制动机构2具有第一液压系统6和第二液压系统11,该第一液压系统6根据作为前轮用制动操作体的操作杆3的操作从前轮用液压主气缸4向前轮制动器5供给液压,第二液压系统11根据作为后轮用制动操作体的制动踏板7的操作经由后轮用液压主气缸8向后轮制动器9和连动用从属气缸10供给液压,并经由该连动用从属气缸10使前轮用液压主气缸4动作,向前轮制动器5供给液压。本实施例的致动装置1不由机罩等覆盖,以呈露出外部的状态安装在车体上,在杆式车把车辆的车体前部操纵前轮的在靠近杆式车把12的加速卡柄13的车体内侧安装的气缸体14上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上述操作杆3,所以气缸体14上相对杆式车把12的轴线L1以平行方向并列设置上述前轮用液压主气缸4和连动用从属气缸10。气缸体14的车体一侧方上在上述前轮用液压主气缸4和连动用从属气缸10的气缸孔开口侧的中间位置上突设上下一对杆保持部件14a、14a,该杆保持部件14a、14a上用配置在上述前轮用液压主气缸4的轴线L2和连动用从属气缸10的轴线L3的中间位置上的轴圈15和枢轴16来可旋转地设置操作杆3。前轮用液压主气缸4配设在靠近气缸体14的杆式车把12的位置。前轮用液压主气缸4使用的有底的第一气缸孔4a与杆式车把12的轴线L1平行形成,在气缸体14的车体外侧方向开口,开口侧形成大径部4b,另外,第一气缸孔4a的底部4c上形成向前轮制动器5供给动作液的动作液供给口17。第一气缸孔4a内经由两个盖封18、18插入第一活塞19,该第一活塞19和第一气缸孔4a的底部4c间划分出液压室20。第一活塞19被压缩设于在第一活塞19的基端侧形成的凸缘部19a和上述底部4c间的第一回动弹簧21常时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杆式车把车辆用致动装置,其在安装于杆式车把上的致动器的气缸体上枢支旋转部件,突设在该旋转部件上的限位部与设于所述气缸体上的限位接触面接触,规制所述旋转部件向动作侧相反侧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接触面形成在与杆式车把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所述气缸体的杆式车把侧相反侧上一体设置覆盖所述限位部和所述限位接触面的接触部分的前方覆壁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草野俊博波多腰弦一槌田铁男
申请(专利权)人:日信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