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扰流板总成和使用该车用扰流板总成的车辆,扰流板总成包括扰流板主体,扰流板主体内部安装有遮阳装置,该遮阳装置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扰流板主体内部的转轴以及缠绕在该转轴上的遮阳布,转轴沿扰流板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遮阳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扰流板主体端部的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线与转轴呈角度地布置,并且驱动装置通过转向传动机构驱动转轴转动。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合理利用了扰流板的内部空间安装了遮阳装置,遮阳装置不仅能够对车辆进行遮阳而且布置合理,与转轴呈角度布置的驱动装置能够利用扰流板主体内其他方向的空间,因此使得遮阳布充分利用扰流板主体内部的长度空间,提升遮阳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用扰流板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用扰流板总成和使用该车用扰流板总成的车辆,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遮阳功能的车用扰流板总成。
技术介绍
车辆中常常使用扰流板,以在美化车身外观的情况下,提升车辆的抓地力和高速稳定性。目前,市场上的车用扰流板,例如安装在后背门总成上的后扰流板,有相互连接的外板和内板构成,其内部具有容纳空间。这部分容纳空间处于闲置状态。另外,车辆中的车窗通常暴露在烈日下,尤其是在夏天中停车后,会产生如下不良后果:1、车内温度急剧上升,司机和乘客刚进入车内,热不可耐;2、阳光通过玻璃直接照射在内饰塑料件上,易散发有毒气味,同时加剧塑料件老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扰流板总成,该扰流板总成具有遮阳功能,并且空间利用率高遮阳效果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用扰流板总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提供一种车用扰流板总成,包括扰流板主体,所述扰流板主体内部安装有遮阳装置,该遮阳装置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扰流板主体内部的转轴以及缠绕在该转轴上的遮阳布,所述转轴沿所述扰流板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遮阳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扰流板主体端部的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线与所述转轴呈角度地布置,并且所述驱动装置通过转向传动机构驱动所述转轴转动。优选地,所述转向传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第一锥齿轮和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和所述第二锥齿轮相互啮合。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个同步转动的电机,该两个电机分别位于所述转轴的两端并分别与同一电源电连接。优选地,所述遮阳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转轴并缠绕所述转轴,第二端伸出所述扰流板主体并固定设置止挡件,所述遮阳布具有收回位置和展出位置,在所述遮阳布的所述展出位置,所述止挡件止挡所述遮阳布朝向所述收回位置收回。优选地,在所述遮阳布的收回位置,所述止挡件止挡所述遮阳布进入所述扰流板主体内部。优选地,所述止挡件形成有朝向所述转轴开口的卡槽结构,并且所述卡槽结构的开口侧内具有相向凸出的卡凸。优选地,所述遮阳布的所述第二端固定有固定梁,所述止挡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梁接近所述转轴的一侧,所述固定梁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设置有拉手。优选地,所述遮阳装置还包括覆盖缠绕于所述转轴上的所述遮阳布的护罩,该护罩固定在所述扰流板主体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用扰流板总成。优选地,所述车辆包括具有后窗的后背门以及位于所述后窗下端的后刮雨器,所述车用扰流板总成安装在所述后窗的上端,所述遮阳布向下延伸并可选择地卡接或脱离所述后刮雨器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合理利用了扰流板主体的内部空间安装了遮阳装置,遮阳装置不仅能够对车辆进行遮阳而且布置合理,与转轴呈角度布置的驱动装置能够利用扰流板主体内其他方向的空间,因此使得遮阳布充分利用扰流板主体内部的长度空间,提升遮阳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其中遮阳装置处于未工作位置;图3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其中遮阳装置处于工作位置;图4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用扰流板总成的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固定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固定梁处于未工作位置;图7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固定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固定梁处于工作位置。附图标记说明I 扰流板主体 2 遮阳装置3 转向传动机构 4 后窗5 后背门6 后刮雨器11内板12外板21转轴22遮阳布23驱动装置24止挡件25护罩26固定梁27拉手28插头31第一锥齿轮32第二锥齿轮241 卡凸【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正常行驶的情况下定义的,“内、外”则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如图1至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用扰流板总成和使用该车用扰流板总成的车辆,其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用扰流板总成包括扰流板主体1,该扰流板主体I根据其安装位置具有扰流作用,其外部结构可以为本领域内公知的任意具有扰流作用结构,通常扰流板主体I包括内板11和外板12,并且相互连接后在内外板之间具有安装空间,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扰流板主体I内部安装有遮阳装置2,该遮阳装置2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扰流板主体I内部的转轴21以及缠绕在该转轴21上的遮阳布22,转轴21沿扰流板主体I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遮阳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扰流板主体I端部的驱动装置23,该驱动装置23的输出轴线与转轴21呈角度地布置,并且驱动装置23通过转向传动机构3驱动转轴21转动,以如图2和图3所示,使得遮阳布22能够展出或收回,从而覆盖车窗等位置以起到遮阳防晒的作用。其中遮阳布22可以为本领域公知的任意具有遮阳防晒功能的柔性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对此不做限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专利技术不仅考虑到扰流板主体I内部的空间可以用力安装遮阳装置,并且创新地考虑到扰流板主体I的外形特性,即长度方向大于宽度方向来增加遮阳效果。具体地,本专利技术合理地采用转轴式遮阳装置,即,本专利技术中的遮阳装置具有较长的长度方向,转轴21上缠绕遮阳布22并通过转轴21的转动实现遮阳布22的展出和收回,其中遮阳布22的宽度大致与转轴21的长度相同,因此,能够遮盖通常长度大于宽度的车窗,例如后背门5上的后窗4。也因为如此,本专利技术考虑到需要尽可能地增加遮阳布22的宽度,因此要求转轴21尽量长以尽可能地占据扰流板主体I的长度空间。这样在本专利技术中,位于转轴21端部的驱动装置23的布置方式为占据扰流板主体I的其他方向的空间而尽可能减少对长度方向的空间,即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将驱动装置23的输出轴线与转轴21的轴线呈角度地布置,并通过转向传动机构3驱动转轴21转动,以能够充分利用扰流板主体I内部的长度空间,从而保证了遮阳装置的遮阳效果好。需要说明的是,能够实现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有多种,例如转向传动机构3的种类和布置方式等等,为了方便说明本专利技术,在此只重点介绍其中的优选实施方式,该优选实施方式只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如图4和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转向传动机构3包括固定连接转轴21的第一锥齿轮31和固定连接驱动装置23的输出轴的第二锥齿轮32,第一锥齿轮31和第二锥齿轮32相互啮合。即,该转向传动机构3为锥齿轮传动机构,从而能够将呈角度布置的驱动装置23的输出轴的扭矩传递给转轴21,以实现遮阳布22的展出和收回。另外,第一锥齿轮31和第二更优选锥齿轮32的传动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置,本专利技术对此不做限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转向传动机构3还可以为任意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扰流板总成,包括扰流板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主体(1)内部安装有遮阳装置(2),该遮阳装置(2)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扰流板主体(1)内部的转轴(21)以及缠绕在该转轴(21)上的遮阳布(22),所述转轴(21)沿所述扰流板主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遮阳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扰流板主体(1)端部的驱动装置(23),该驱动装置(23)的输出轴线与所述转轴(21)呈角度地布置,并且所述驱动装置(23)通过转向传动机构(3)驱动所述转轴(21)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维钊,张振霞,车志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