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07011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9 2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操控稳定性的充气轮胎。该轮胎在胎面部(2)设有主沟以及横沟。主沟包括内侧胎肩主沟(3)、外侧胎肩主沟(4)、内侧中央主沟(5)、以及外侧中央主沟(6)。横沟包括内侧胎肩横沟(13)和外侧胎肩横沟(14)。外侧胎肩横沟(14)包括内端(16)位于外侧胎肩主沟(4)与外侧中央主沟(6)之间的第一外侧胎肩横沟(14a)和内端(17)位于外侧胎肩主沟(4)与外侧胎面端(Teo)之间的第二外侧胎肩横沟(14b)。内侧胎肩横沟(13)包括内端(18)位于内侧胎肩主沟(3)与内侧中央主沟(5)之间的第一内侧胎肩横沟(13a)。第一内侧胎肩横沟(13a)的条数大于第一外侧胎肩横沟(14a)的条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良好的操控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在下述专利文献1至2中提出了向四轮汽车(以下,有时仅称为"车辆"。)安装 时的朝向被指定的充气轮胎。 专利文献1以及2提出了设置于胎面部的多条纵沟的沟宽度相互带有关联的充气 轮胎。 然而,专利文献1以及2中,对于内侧胎面端侧的胎肩横沟的条数与外侧胎面端侧 的胎肩横沟的条数之间的关系还是欠考虑,因此对于操控稳定性来说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 地。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2 - 2186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3 - 15123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这样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 的操控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向车辆安装时的朝向被指定的胎面部,所述充气 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具有: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在车辆安 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以将所述内侧胎面端与所述外侧胎面端之间划分为多个 陆地部分的方式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条主沟;以及朝与所述主沟交叉的方向延伸的 多条横沟,所述主沟包括:配置在最靠内侧胎面端侧的内侧胎肩主沟;配置在最靠外侧胎 面端侧的外侧胎肩主沟;配置在所述内侧胎肩主沟与轮胎赤道之间的内侧中央主沟;以及 配置在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与轮胎赤道之间的外侧中央主沟,所述横沟包括:从所述内侧胎 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多条内侧胎肩横沟;以及从所述外侧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 延伸的多条外侧胎肩横沟,所述外侧胎肩横沟包括:第一外侧胎肩横沟,该第一外侧胎肩横 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位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外侧中央主沟之间;以及第二外侧胎肩 横沟,该第二外侧胎肩横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位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外侧胎面端之 间,所述内侧胎肩横沟包括第一内侧胎肩横沟,该第一内侧胎肩横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位 于所述内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内侧中央主沟之间,所述第一内侧胎肩横沟的条数大于所述第 一外侧胎肩横沟的条数。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第一内侧胎肩横沟的条数是所述第一 外侧胎肩横沟的条数的两倍。 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充气轮胎中,所述第一外侧胎肩横沟与所述第二外侧胎肩 横沟也可以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第一外侧胎肩横沟与所述第二外侧胎 肩横沟以平行的方式延伸。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主沟中,所述外侧胎肩主沟的沟宽度 最小。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充气轮胎优选为:设有将所述内侧中央主沟与所述外侧中央 主沟之间连通起来的多条中央横沟。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中央横沟的沟深度为所述内侧中央主 沟的沟深度的50 %以下。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中央横沟的条数与所述第一外侧胎肩 横沟的条数相同。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充气轮胎优选为:在所述第一内侧胎肩横沟之间设有内侧中 间横纹沟,所述内侧中间横纹沟从所述内侧中央主沟朝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未到达所 述内侧胎肩主沟就形成末端。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充气轮胎优选为:在所述第一外侧胎肩横沟之间设有外侧中 间横纹沟,所述外侧中间横纹沟从所述外侧中央主沟朝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未到达所 述外侧胎肩主沟就形成末端。 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能够向车辆外侧提供大的花纹刚性而不会有损于排 水性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转弯行驶时,胎面部的变形小,产生大的侧偏力,进而获 得良好的操控稳定性。【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剖视图,相当于图1的A-A线的位 置。 图3是图1的外侧胎面端侧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的内侧胎面端侧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6是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2:胎面部;3:内侧胎肩主沟;4:外侧胎肩主沟;5:内侧中央主沟; 6 :外侧中央主沟;7 :中央陆地部分;8 :内侧中间陆地部分;9 :外侧中间陆地部分;10 :内侧 胎肩陆地部分;11 :外侧胎肩陆地部分;13 :内侧胎肩横沟;13a:第一内侧胎肩横沟;14 :外 侧胎肩横沟;14a:第一外侧胎肩横沟;14b:第二外侧胎肩横沟;Tei:内侧胎面端;Teo:外 侧胎面端。【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图2是充气 轮胎的剖视图,相当于图1的A-A线的位置。 图1以及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是作为向车辆安装时的朝向被指定的 轿车用的径向轮胎而实施的。向车辆安装时的朝向,例如在充气轮胎1的胎侧部(省略图 示)等用文字或记号等进行表示。 胎面部2由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Tei、及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 外侧的外侧胎面端Teo进行划分。在内侧胎面端Tei与外侧胎面端Teo之间设有沿轮胎周 向连续延伸的多条主沟,所述多条主沟划分出多个陆地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主沟包括:配置于最内侧胎面端侧Tei的内侧胎肩主沟3;配置于最 外侧胎面端Teo侧的外侧胎肩主沟4 ;配置于内侧胎肩主沟3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内侧中 央主沟5 ;以及配置于外侧胎肩主沟4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外侧中央主沟6。 各主沟3至6例如沿轮胎周向呈直线状延伸。由此,各主沟3至6能够有效地将 路面的水向轮胎后方排出。但是,也可以至少有1条主沟形成锯齿状。 优选的方式为:在主沟之中,外侧胎肩主沟4具有最小的沟宽度GW2。这有助于提 高胎面部2的车辆外侧的陆地部分比率,进而,有助于使操控稳定性提高。此外,通过将位 于最靠车辆外侧的位置的外侧胎肩主沟4的沟宽度GW2形成为最小,从而能够极力抑制行 驶时的轮胎噪音向车辆外部泄露。 另一方面,在主沟之中,优选为:处于轮胎赤道C两侧的内侧中央主沟5的沟宽度 GW3或者外侧中央主沟6的沟宽度GW4为最大。由此,能够提高胎面部2的轮胎赤道C附近 的排水性能。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示出了主沟的沟宽度形成为如下构成的情况。GW2 <Gffl<GW4 =GW3 主沟3至6为了发挥良好的排水性能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沟宽度与沟深度。为了获 得优选的排水性能,主沟3至6优选具有例如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3%以上的沟宽度,更优 选是5%以上的沟宽度。另一方面,为了维持胎面部3的陆地部分的比率而获得良好的操控 稳定性,主沟3至6的沟宽度优选例如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10%以下,更优选是8%以下。 同样,主沟3至6优选具有例如6mm以上的沟深度,更优选具有7mm以上的沟深度。 此处,胎面接地宽度TW是指处于正规状态的轮胎的内侧胎面端Tei以及外侧胎面 端Teo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正规状态"是指轮胎1安装于正规轮辋且充填有正规内压 的无加载的状态。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的各寸法是该正规状态下的值。 所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照每个 轮胎所确定的轮辋,例如,若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是TRA则为"DesignRim",若是 ETRT0 则为"MeasuringRim"〇 所述"正规内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向车辆安装时的朝向被指定的胎面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具有: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以将所述内侧胎面端与所述外侧胎面端之间划分为多个陆地部分的方式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条主沟;以及朝与所述主沟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条横沟,所述主沟包括:配置在最靠内侧胎面端侧的内侧胎肩主沟;配置在最靠外侧胎面端侧的外侧胎肩主沟;配置在所述内侧胎肩主沟与轮胎赤道之间的内侧中央主沟;以及配置在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与轮胎赤道之间的外侧中央主沟,所述横沟包括:从所述内侧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多条内侧胎肩横沟;以及从所述外侧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多条外侧胎肩横沟,所述外侧胎肩横沟包括:第一外侧胎肩横沟,该第一外侧胎肩横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位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外侧中央主沟之间;以及第二外侧胎肩横沟,该第二外侧胎肩横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位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外侧胎面端之间,所述内侧胎肩横沟包括第一内侧胎肩横沟,该第一内侧胎肩横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位于所述内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内侧中央主沟之间,所述第一内侧胎肩横沟的条数大于所述第一外侧胎肩横沟的条数。...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原直哉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