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把手的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0089 阅读:2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把手的调整装置,包括:一本体、一套设组及一结合组,该本体的前、后端是分别形成有一把手结合孔及一前叉结合孔,于该前叉结合孔的内表面是凹设有两相对应的凹槽,该套设组是容设于本体后端的前叉结合孔内且由两相对应的套设片所组成,各套设片是与前叉结合孔内表面相贴合且在靠近中段部是向外凸设有一可与本体凹槽相符合的凸面,结合组是与套设组相结合并与本体相贴靠,该结合组是设有一上盖、一顶盖及一迫紧件,而借此构成一种构件精简、方便组装且稳固定位的自行车把手的调整装置。(*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把手的调整装置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调整立管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利用球型的夹 合配置方式,形成一无间隙定位调整且方便制造使用的自行车把手的调整 装置,其概属于自行车零件的
范畴。
技术介绍
一般自行车立管是具有可调整角度的功能设计,例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编号568057号的「自行车立管高稳定度迫紧结构改良(二)」新型专 利案所揭露的装置,其主要是一C形的束仔于一端的结合部设有多角的 孔,而于一横管的一端间隔形成二耳部,借以夹置于结合部两侧,耳部设 有伞齿形的定位部,以供具伞齿面的两卡掣件分别朝定位部安装,并以伞 齿面相互啮合,佐以螺栓组穿螺锁,令两卡掣件迫夹二耳于束仔的结合 部,而该卡掣件轴向延伸多角柱状的凸部,以凸部与孔形成凹凸插合,犹 如方栓轴与方栓槽的结合型态。然而,既有立管迫紧结构虽可借由卡掣件与伞齿面相啮合的方式来调 整立杆的角度,但所需的构件繁多,不仅会增加制造所需的时间及成本, 亦会增加组装的困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的调整装置,其是可借由 球型的夹合方式,而达到方便制造、容易组装及稳固定位的功效,以节省 调整立管装置成本。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的调整装 置,其包含有一本体、 一套设组及一结合组,其中该本体的前、后端是分别形成有一头部及一尾部,该头部是横向穿设 一把手结合孔,而该尾部是纵向穿设一前叉结合孔,于该前叉结合孔的内 表面是凹设有两相对应的半圆形凹槽,且本体于前叉结合孔的顶部及底部是各环设有一与两凹槽相连接且向外渐扩的限位斜面;该套设组是容设于本体后端的前叉结合孔内,且由两相对应的套设片 构成一略呈甜甜圈式的环体,其中各套设片是与前叉结合孔内表面相贴合 且在靠近中段部是向外凸设有一可与本体凹槽相符合的球形凸面,使本体 可相对两套设片上、下滑动调整;以及结合组是与套设组相结合并与本体相贴靠,该结合组是设有一与本体 结合的上盖、 一与上盖相贴靠的顶盖及一与上盖及顶盖相结合的迫紧件。较佳地,该上盖的顶面是为一弧形的曲面且凹设有一长槽,于该长槽 底面是设有一通孔,而顶盖是盖设于上盖外部且与本体相贴靠,其底面是 向内凹设有一与上盖曲面相符的容室,于顶盖是为一可与长槽底部相贴靠 的板体,其是穿设有一与通孔相连通的穿孔。较佳地,该迫紧件的一端是经由顶盖的穿孔及上盖的通孔而伸设于一 前叉内,且迫紧件于该端是设有一可与前叉管壁相卡合的碟形螺帽,使上 盖及顶盖借由迫紧件而与本体相结合。较佳地,该上盖于底部是设有两可与限位斜面相抵靠的限位块。较佳地,该顶盖的底面是为一与长槽底部相符合的曲面。较佳地,各套设片的底面是环设有一凸缘。较佳地,该本体是结合于一自行车的前叉及把手管间,该把手结合孔 是套设结合于把手管上,而前叉结合孔是套设于前叉上。借由上述的技术手段,本技术的自行车把手的调整装置至少具有 以下的优点及功效一、 构件精简本技术的自行车把手的调整装置仅需一本体、一 套设组及一结合组,即可让把手管相对前叉进行俯仰的高度调整,有效降 低制造所需的时间及成本。、 方便组装本技术的自行车把手的调整装置,装设于一自行 车架上时,仅需将前叉结合孔及两套设片结合于前叉上,同时将把手结合 孔套设结合把手管上,再借由迫紧件将上盖及顶盖分别与两套设片及本体 相结合,即可将自行车把手的调整装置装设于自行车上,组装上相当方 便。三、 稳固定位本技术的自行车把手的调整装置,于调整本体的 俯仰角度以设定把手管的高度后,仅需将迫紧件与碟形螺帽相旋紧,即可使顶盖与上盖固定结合于本体上,进而使本体能稳固地定位于两套设片及 结合组之间,有效防止自行车因前叉撞击而发生把手管滑动的情形。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剖面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操作剖面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另一操作剖面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主要是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的调整装置,请配合参看图1 至图3所示,由图中可看到,本技术的自行车把手的调整装置主要是 包含有一本体l 0、 一套设组2 0及一结合组3 0,其中该本体l 0是结合于自行车的前叉4 0及把手管5 0间,其是为一具有前、后端的杆体,于本体l 0前端是形成有一头部1 1,该头部l l是 横向穿设一供套设结合于把手管5 0的把手结合孔1 1 1,另本体l 0于 后端是形成有一尾部l 2,该尾部l 2是纵向穿设一供套设结合于前叉4 0的前叉结合孔1 2 1,其中于该前叉结合孔l 2 l的内表面是凹设有两 相对应的半圆形凹槽12 2,且本体1 0于前叉结合孔1 2 1的顶部及底 部是各环设有一与两凹槽l 2 2相连接且向外渐扩的限位斜面1 2 3;该套设组2 0是容设于本体1 0后端的前叉结合孔1 2 1内且套设在 前叉4 O外周缘上,该套设组2 0是由两相对应的套设片2 l所组成,构 成一略呈甜甜圈式的环体,其中各套设片2 l是为一与前叉结合孔l 2 1 内表面相贴合的弧形片体,且各套设片2 l在靠近中段部是向外凸设有一 可与本体1 0凹槽1 2 2相符合的球形凸面2 11,使本体1 0可相对两 套设片2 l上、下滑动调整,较佳地,各套设片2 l的底面是环设有一凸 缘2 1 2 ;以及结合组3 0是与套设组2 0及前叉4 0相结合并与本体1 O相贴靠, 其是设有一上盖3 1 、 一顶盖3 2及一迫紧件3 3 ,该上盖3 1是盖设于 本体l 0的尾部1 2,于顶面是设有一弧形的曲面3 1 l且凹设有一长槽3 12,该长槽312底部是贯穿有一与前叉结合孔12l相连通的通孔 3 13,另上盖3 l于底部是设有两可与限位斜面l 2 3相抵靠的限位块 3 1 4 ;顶盖3 2是为一可与长槽3 1 2底部相贴靠的板体,其是穿设有一与 通孔3 1 3相连通的穿孔3 2 1 ,较佳地,该顶盖3 2的底面是为一与长 槽3 1 2底部相符合的曲面3 2 2 。而迫紧件3 3的一端是经由顶盖3 2的穿孔3 2 1及上盖3 1的通孔 3 1 3而伸设于前叉4 0内,且迫紧件3 3于该端是设有一可与前叉4 0 管壁相卡合的碟形螺帽3 3 1,使上盖3 1及顶盖3 2借由迫紧件3 3而 与本体l0相结合。当本技术装设于一自行车架上时,请配合参看如图1与图3所 示,其是先将套设组2 0的两套设片2 l贴靠于本体l 0前叉结合孔1 2 l的内表面,使两套设片2 l的凸面2 1 l分别与两凹槽l 2 2相贴合, 再将本体l 0前叉结合孔1 2 l及两套设片2 l结合于自行车的前叉4 0 上,同时将本体l 0的把手结合孔1 1 l套设结合自行车的把手管5 0 上,最后借由结合组3 0的迫紧件3 3将上盖3 1及顶盖3 2与本体1 0 相结合,即可将本技术的自行车把手的调整装置装设于自行车上。当欲调整本体l 0的俯仰角度以设定把手管5 0的高度时,请参看如 图4、 5所示,其主要是先相对碟形螺帽3 3 l松动迫紧件3 3,使顶盖 3 2与上盖3 l与本体l 0相分离,如此本体l 0的尾部1 2可借由两凹 槽l 2 2相对两凸面2 1 l单向上、下滑动的方式,使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把手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本体、一套设组及一结合组,    该本体的前、后端分别形成有一头部及一尾部,该头部横向穿设一把手结合孔,而该尾部纵向穿设一前叉结合孔,于该前叉结合孔的内表面凹设有两相对应的半圆形凹槽,且本体于前叉结合孔的顶部及底部各环设有一与两凹槽相连接且向外渐扩的限位斜面;    该套设组容设于本体后端的前叉结合孔内,且由两相对应的套设片构成一呈甜甜圈式的环体,其中各套设片与前叉结合孔内表面相贴合且在靠近中段部向外凸设有一与本体凹槽相符合的球形凸面,使本体可相对两套设片上、下滑动调整;以及    结合组与套设组相结合并与本体相贴靠,该结合组设有一与本体结合的上盖、一与上盖相贴靠的顶盖及一与上盖及顶盖相结合的迫紧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武赐
申请(专利权)人:骏镒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