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8901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外管及一伸缩插入外管的伸缩管,于伸缩管伸入外管的一端设置有一活塞,而将外管内部区分成一正压室及一负压室,另设置有一可控制正、负压室连通与否的控制手段。(*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有关一种自行车避震装置。(2)
技术介绍
现有的自行车上,为提高骑乘的舒适性及操控性,于自行车上大都会设置避震器,来吸收自行车行进时因路面不平或撞击障碍物等情况所产生的震动力,一般而言,自行车的避震器大抵有后轮及前轮避震两大类型,分别用以吸收后轮及前轮所受到的撞击力,以避免撞击力直接传递至车架及把手上,又现有的前轮避震装置主要是设置于前叉管上,依用途、使用目的等的不同,习用的避震装置大抵有弹簧式、弹性胶块式、气压式或液压式等不同的避震装置,然而现有的避震装置仅能提供其预定的避震效果,并无法提供其他的调整功能,尤其是对于登山、竞赛的选手而言,当他行走于上坡或下坡路段时,为了节省骑士的体力,并加快自行车的行进速度,骑士需调整其本身的姿势,以配合当时的地形状态,然而因现有自行车的前叉管长度并无法随意调整,纵然骑士自行调整其身体姿势,在无法改变自行车车身角度的情况下,则可能会无谓地浪费骑士的体力,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及目的。本技术本技术(3)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种可调整长度及避震行程且能调整自行车车体整体角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它包括有一外管及一伸缩管,于伸缩管插入外管的一端设有一活塞,而将外管内部区分成一正压室及一负压室,又于伸缩管内设置有一调整控制杆,另设置有一用以控制正、负压室连通与否的控制手段,藉此可通过该控制手段让正、负压室连通,以便于相对外管压缩或拉伸伸缩管时,能保持正、负压室压力的平衡,使伸缩管与外管能相对定位于预定的位置上。采用上述方案不仅可调整避震器的避震行程,并可同时改变避震装置的整体长度,以调整自行车车架及把手与前轮间的角度与位置,来配合不同使用者及路况的使用需求,进而提升避震器的使用效能。为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4)附图说明图1是设有本技术的自行车避震装置的自行车车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自行车避震装置正视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局部正视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自行车避震装置调整长度时的正视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自行车避震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自行车避震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自行车避震装置再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自行车避震装置的第一种控制阀的剖面图。图10是本技术自行车避震装置的第一种控制阀的动作剖面图。图11是本技术自行车避震装置的第二种控制阀的剖面图。图12是本技术自行车避震装置的第二种控制阀的动作剖面图。(5)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一种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请配合参看图1至3,由图中可看到,它是设置于自行车的前叉管上并包括有一外管10及一伸缩管20,外管10是与自行车前叉管的勾爪部40相结合,伸缩管20则与前叉管的肩部42相结合,伸缩管20的一端插入外管10的一端,于伸缩管20伸入外管10的一端设置有一活塞22,藉由活塞22的设置可将外管10内部区分成一正压室12及一负压室14,于正压室12及负压室14内分别填注有具有一定压力的空气,使正、负压室1214内各形成有一定的气压力,而伸缩管20异于设置活塞22的一端则形成有一用以与前叉管肩部42相结合的结合部24,又于伸缩管20内形成有一内通道26,于伸缩管20上设置有一连通负压室14及内通道26的通孔202。本技术的避震装置另设置有一用以控制正、负压室1214连通与否的控制手段,其中该控制手段主要是于伸缩管20内设置有一贯穿内通道26的调整控制杆30,其中调整控制杆30可相对伸缩管20伸缩移动,于调整控制杆30底端形成有一可封闭内通道26底端的活塞部304,其结构主要是于内通道26近底缘处固设有一环绕于调整控制杆30周缘的防漏垫圈33,请配合参看图3和4,并且将调整控制杆30的活塞部304设置成扩大状,并使调整控制杆30与活塞部304连接的端缘抵靠于防漏垫圈33上,这样,当调整控制杆30与活塞部304间的端缘抵靠于防漏垫圈33上时,便可将内通道26底端封闭,使内通道26不会与正压室12连通。另于调整控制杆30顶端形成有可封闭内通道26顶端的按压部306,请配合参看图1、2,按压部306是容置于伸缩管20的结合部24内,又于调整控制杆30内设置有一贯通调整控制杆30的充气通道32,充气通道32底端是与正压室12相连通,而于充气通道32顶端设置有一气嘴34,于气嘴34上固设一按钮36,这样藉由气嘴34可将空气经由充气通道32注入正压室12中,使正压室12保持一定的压力,另外可让使用者通过按压按钮36来带动调整控制杆30相对伸缩管20移动,而使调整控制杆30底部的活塞部304离开与防漏垫圈33相抵靠接触的位置,而于伸缩管20与调整控制杆30间形成一可供空气通过的通道,让正压室12与内通道26相连通。在操作时,请配合参看图2和3,当自行车于行进而前轮撞击至障碍物时,前轮受撞击所产生的力会经由前叉管的勾爪部40传至避震装置的外管10,使外管10相对伸缩管20伸缩移动,这样伸缩管20上的活塞22便会相对压缩正压室12,使正压室12内的气压增大,而通过正压室12内的气压来缓冲、吸收由前轮处所传递的力,避免该震动力量直接传递至前叉管的肩部42,而传递至自行车的把手上,来提供一避震及缓冲的效果,以提升自行车骑乘的舒适性及操控性。另外,当正压室12被压缩时,会同时使负压室14扩张,而让负压室14内的气压变小,这样当前轮震动的力消失后,便可藉由正压室12与负压室14间气压的平衡,推动活塞22回复原位,使外管10与伸缩管20相对移动至未受震动力前的状态,以待下次吸收另一次的震动力。当使用者按压按钮36时,请配合参看图2至5,调整控制杆30会因使用者而按压而相对伸缩管20移动,其底端的活塞部304则会脱离贴靠防漏垫圈33而封闭伸缩管20内通道26的位置,使正压室12及负压室14通过伸缩管20的内通道26及通孔202而相互连通,此时使用者可相对外管10推压或拉伸伸缩管20,使伸缩管20相对外管10伸缩移动,以伸缩管20被推压而正压室12被压缩为例,此时被压缩的正压室12内的空气压力会因被压缩而增大,负压室14内的气压则会因负压室14扩张而变小,故正压室12内较高压的空气会经由伸缩管20上的内通道26及通孔202流入负压室14内,来平衡正、负压室1214内的气压,待将伸缩管20相对压缩进入外管10预定位置后,则放开按钮36,此时可因正、负压室1214内压力的平衡而自动地推动调整控制杆30的活塞部304回复至封闭伸缩管20内通道26的位置,藉此便可调整伸缩管20与外管10间的相对位置,以调整避震装置的整体长度及避震行程,进而能调整自行车把手及车架相对前轮的位置及角度,使自行车的车架与前轮间相对呈上仰或下俯的形态,来配合自行车行进于上坡或下坡路段,让自行车骑士能更轻松地控制自行车于上、下坡路段前进。再请参看图2,由图中可看到,于外管10内设置有一位于正压室12底部的第二避震结构16,其中第二避震结构16可由数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德烈亚斯菲尔瑟史帝凡亚伯瑞西特
申请(专利权)人:安德烈亚斯菲尔瑟史帝凡亚伯瑞西特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