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纵梁后盖板组件和车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74013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3 0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纵梁后盖板组件和车身。后纵梁后盖板组件包括:本体,本体的中部具有开口和由开口处的材料翻折形成的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向远离本体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伸出;连接部,连接部绕开口的周向边缘与本体的第一表面连接。由于本体上的第一连接板和独立设置的连接部均用于和其他部件连接作为装配面,因而有效增加了后纵梁后盖板组件的安装面积,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后纵梁后盖板组件与其他部件连接后的连接强度、有效避免开焊失效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车身的结构强度,进而降低了维修率、降低了维修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工程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纵梁后盖板组件和车身
技术介绍
后纵梁后盖板主要用于封闭后纵梁本体以使车身获得足够的弯曲和扭转刚度,同时给后防撞梁的吸能盒提供安装支撑,并在后部碰撞中承受冲击力作用。由于后部拖车装置一般设置在后防撞梁上,因此,车身在牵引其他车辆的时候也需要承受较大的拉力。为了满足上述情况下车身的结构强度要求,需要不断提高车身后部的结构强度。现有技术中的后纵梁后盖板通过一体冲压成型。后纵梁后盖板的中部冲有开口,并使开口处冲出的翻边作为与车身其他部件的连接板。由于焊接用的翻边是由中间材料折弯而成,因而该翻边的宽度通常都很窄,只能够焊接一排焊点,因而存在连接强度低的问题。当车身后部受到碰撞承受冲击或是牵引其他车辆时,该连接焊点部位容易失效,从而造成车身损坏严重,并存在维修复杂度高、费用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纵梁后盖板组件和车身,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连接面积过小导致后纵梁后盖板组件与其他部件连接强度低、连接后易失效、开焊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后纵梁后盖板组件,包括:本体,本体的中部具有开口和由开口处的材料翻折形成的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向远离本体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伸出;连接部,连接部绕开口的周向边缘与本体的第一表面连接。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绕开口的周向边缘设置并向远离第一表面一侧伸出;安装凸缘,安装凸缘设置在第二连接板的靠近本体一侧的周向边缘处,且安装凸缘与本体的第一表面面面配合。进一步地,安装凸缘由第二连接板的靠近本体一侧的周向边缘翻折形成。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板呈折弯形。进一步地,开口为四边形开口,第一连接板位于四边形开口的第一侧,第二连接板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板段、第二板段和第三板段,第一板段位于四边形开口的与第一侧相邻的第二侧;第二板段位于四边形开口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三侧;第三板段位于四边形开口的与第二侧相对的第四侧。进一步地,安装凸缘包括多个连接凸耳第二连接板的第一板段、第二板段、第三板段的周向边缘处均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凸耳。进一步地,安装凸缘的外缘呈弧形。进一步地,当后纵梁后盖板组件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一连接板位于开口的上边缘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包括后纵梁本体和车身后地板,车身后地板设置在后纵梁本体的上端,车身还包括后纵梁后盖板组件,后纵梁后盖板组件是上述的后纵梁后盖板组件,后纵梁后盖板组件的本体的第一连接板与车身后地板连接,后纵梁后盖板组件的连接部与后纵梁本体连接。进一步地,后纵梁后盖板组件的连接部与后纵梁本体通过至少两排焊点焊接。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体的中部具有开口和由开口处的材料翻折形成的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向远离本体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伸出,连接部绕开口的周向边缘与本体的第一表面连接。由于本体上的第一连接板和独立设置的连接部均用于和其他部件连接作为装配面,因而有效增加了后纵梁后盖板组件的安装面积,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后纵梁后盖板组件与其他部件连接后的连接强度、有效避免开焊失效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车身的结构强度,进而降低了维修率、降低了维修成本。【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后纵梁后盖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后纵梁后盖板组件的爆炸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后纵梁后盖板组件、车身后地板、后纵梁本体的装配关系不意图;以及图4示出了图3中的A-A向视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本体;11、开口 ;12、第一连接板;13、第一表面;20、连接部;21、第二连接板;21a、第一板段;21b、第二板段;21c、第三板段;22、安装凸缘;22a、连接凸耳;30、后纵梁本体;40、车身后地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因连接面积过小导致后纵梁后盖板组件与其他部件连接强度低、连接后易失效、开焊的问题,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后纵梁后盖板组件。如图1至图4所示,后纵梁后盖板组件包括本体10和连接部20,本体10的中部具有开口 11和由开口 11处的材料翻折形成的第一连接板12,第一连接板12向远离本体10的第一表面13的方向伸出;连接部20绕开口 11的周向边缘与本体10的第一表面13连接。由于本体10上的第一连接板12和独立设置的连接部20均用于和其他部件连接作为装配面,因而有效增加了后纵梁后盖板组件的安装面积,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后纵梁后盖板组件与其他部件连接后的连接强度、有效避免开焊失效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车身的结构强度,进而降低了维修率、降低了维修成本。优选地,第一连接板12的面积与开口 11的面积相等。也就是开口 11处的全部材料完全用于折弯形成第一连接板12。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板12的长度达52mm。比改进前的长度增加2倍以上。如图1所示,连接部20包括第二连接板21和安装凸缘22,第二连接板21绕开口11的周向边缘设置并向远离第一表面13 —侧伸出;安装凸缘22设置在第二连接板21的靠近本体10 —侧的周向边缘处,且安装凸缘22与本体10的第一表面13面面配合。其中,第二连接板21和第一连接板12共同作为安装面与其他部件进行焊接。而安装凸缘22与本体10的第一表面13面面配合,能够有效保证连接部20与本体10的连接强度和连接可靠性,从而优化后纵梁后盖板组件的结构强度。优选地,安装凸缘22由第二连接板21的靠近本体10 —侧的周向边缘翻折形成。由于安装凸缘22与第二连接板21 —体成型,因而保证了连接部20的结构强度,有效提高了连接部20的受力可靠性。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二连接板21呈折弯形。由于第二连接板21呈折弯形,因而可以更好地适应开口 11的周缘形状,且有利于增大后纵梁后盖板组件与后纵梁本体30的连接面积。优选地,第二连接板21—体成型。由于第二连接板21 —体成型,因而保证了第二连接板21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从而保证了后纵梁后盖板组件的使用可靠性。当然,当开口 11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时,第二连接板21的形状与开口 11的形状相适配。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后纵梁后盖板组件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一连接板12位于开口的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后纵梁后盖板组件和车身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纵梁后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0),所述本体(10)的中部具有开口(11)和由所述开口(11)处的材料翻折形成的第一连接板(12),所述第一连接板(12)向远离所述本体(10)的第一表面(13)的方向伸出;连接部(20),所述连接部(20)绕所述开口(11)的周向边缘与所述本体(10)的所述第一表面(1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逸祥罗来龙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