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前叉的阻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4380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减振前叉的阻尼装置,该减振前叉由前叉肩部两侧各插接的前叉管部所组成:两前叉管部设有相互套插的内、外管,内管顶端与前叉肩部插接,顶端插设予压调整栓,内、外管间套设有滑套,外管底端设有突伸至内管底端内的抵杆,主弹簧底端固定于抵杆顶端上部,顶端固定抵压于予压调整拴底端,恢复弹簧套装在抵杆外,其顶端固定于抵杆顶端下部,底端抵压于内管底端;其特征在于:减振前叉的前叉管部内的主弹簧与恢复弹簧弹性系数、自由长度及相对比值的最佳设定值为:主弹簧弹性系数(K值)位于1.4-2.4kg/mm之间,自由长度位于180-200mm之间;恢复弹簧的弹性系数(K值)位于0.1-0.5kg/mm,自由长度位于80-150mm之间。(*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前叉,尤指一种具主弹簧及恢复弹簧的减振前叉的阻尼装置。现有减振前叉内部所使用的减振元件,常见的如一般的气、油压件搭配弹簧,优力胶搭配弹簧或直接采用双弹簧等方式;其中以气、油压件搭配弹簧的方式所产生的减振缓冲效果最佳,而优力胶次之,皆因其材料及组装成本昂贵,故不甚符合经济效益;而一般单纯弹簧元件则因受压后储存的能量容易快速释放,故对骑乘者而言易产生不舒适感,整体减振缓冲效果较差。参见图5、6,习知的减振前叉30结构是在前叉管部31内设主弹簧311及恢复弹簧312,其中主弹簧311长度大多设在180-200mm左右,但习知恢复弹簧312的自由长度仅约设在30-40mm左右,故当主弹簧311受压变形时,恢复弹簧312底端会脱离内管313底端缘形成一悬空状态,致使主弹簧311压缩后需伸长至恢复弹簧312时,才能与内管313底端缘相抵压,方可产生恢复缓冲效能。故其原本可吸收及消除振动能量的效果即受到减损;同时一般主弹簧311的弹性系数约在1.6-2.4kg/mm,恢复弹簧312的弹性系数约在1.8-2.2kg/mm间,故两者之弹性系数相当,理论上其所能产生的阻尼效果应较差,但其对减振前叉30所能提供的减振效果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故若能针对现有采用弹簧元件作为减振元件的减振前叉30进行改造,使其达到一般气、油压元件搭配弹簧的缓冲效果,同时又能兼具弹簧元件材料及组装成本低的特色,则必对相关产业有极大贡献。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减振前叉的阻尼装置,是利用减振前叉管部内主弹簧与恢复弹簧的弹性系数、自由长度及相对比值设为最佳范围值,使减振前叉获得最佳的减振阻尼效果。本技术的次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减振前叉的阻尼装置,其利用弹簧作为阻尼元件,由予压调整钮调整弹簧的弹性系数、自由长度及相对比值,以达到较佳减振阻尼效果。故可保留弹簧元件低成本、易组装的特性,同时具有与高档减振前叉相同的减振缓冲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减振前叉的阻尼装置,该减振前叉由前叉肩部两侧各插接的前叉管部所组成两前叉管部设有相互套插的内、外管,内管顶端与前叉肩部插接,顶端插设予压调整栓,内、外管间套设有滑套,外管底端设有突伸至内管底端内的抵杆,主弹簧底端固定于抵杆顶端上部,顶端固定抵压于予压调整拴底端,恢复弹簧套装在抵杆外,其顶端固定于抵杆顶端下部,底端抵压于内管底端;其特征在于减振前叉的前叉管部内的主弹簧与恢复弹簧弹性系数、自由长度及相对比值的最佳设定值为主弹簧弹性系数(K值)位于1.4-2.4kg/mm之间,自由长度位于180-200mm之间;恢复弹簧的弹性系数(K值)位于0.1-0.5kg/mm,自由长度位于80-150mm之间。其中所述两前叉管部内的主弹簧和恢复弹簧为阻尼元件,其中,主弹簧可为相同长度,而恢复弹簧为不同长度,但是其中至少有一组主弹簧与恢复弹簧弹性系数比值设定为2.8-24。所述设在前叉管部上的予压调整栓为可调整阻尼元件不同弹簧压缩变比及长度的构件,且予压调整栓的位移量至少等于一组主弹簧与恢复弹簧预压缩长度之和。所述予压调整栓在其调整钮上设有计算后的变比、长度比及重量比的刻度,予压调整栓杆上设有位移刻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具有极佳减振缓冲功效,本技术利用主弹簧与恢复弹簧的独特弹性系数、自由长度及相对比值的最佳范围设定值设计,故可在较短时间内,吸收振动能量,使减振前叉恢复平稳状态,故本技术确可达到极佳减振缓冲效果。2、成本低廉由于本技术仍使用一般弹簧元件作为减振元件,故价格便宜,成本低廉。3、具有所谓变比及长度比率的予压调整栓由于本技术具有独特弹性系数、自由长度及相对比值的最佳范围设定值设计,故而予压调整栓上设有多重计算后的刻度,显示其调整变比、长度比或重量比,以适应不同使用者或不同环境均能轻松调整主弹簧及恢复弹簧,获得合适的弹簧阻尼。综上所述,减振前叉的阻尼装置,利用其主弹簧与恢复弹簧独特的弹性系数及调整自由长度及相对比值的最佳范围值的设定,可使减振前叉受外加负载力时,能有效控制恢复稳态,同时产生最佳的减振阻尼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减振前叉压缩时的组合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减振前叉恢复时的组合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减振前叉的负载曲线图。图4、为本技术减振前叉的震幅曲线图。图5、为习知减振前叉压缩时的组合剖视图。图6、为习知减振前叉恢复时的组合剖视图。减振前叉的阻尼装置的减振前叉A由前叉肩部10两侧各插接的前叉管部20所组成两前叉管部20设有相互套插的内、外管21、22,内管21顶端与前叉肩部10插接,顶端插设予压调整栓23,内、外管21、22间套设有滑套24,外管22底端设有突伸至内管21底端内的抵杆25,主弹簧26底端固定于抵杆25顶端上部,主弹簧26的顶端固定抵压于予压调整拴23底端,主弹簧26可作为减振前叉A的减振缓冲件,恢复弹簧27套装在抵杆25外,其顶端固定于抵杆25顶端下部,其底端抵压于内管21底端,作为主弹簧26恢复时的抵顶缓冲,达到平衡缓冲力量的效果。本技术的主要改进在于减振前叉A两前叉管部20内的主弹簧26,其弹性系数(K值)位于1.4-2.4kg/mm之间,自由长度位于180-200mm之间;恢复弹簧27的弹性系数(K值)位于0.1-0.5kg/mm,自由长度位于80-150mm之间;上述数据为减振前叉A两前叉管部20内主弹簧26与恢复弹簧27弹性系数、自由长度及相对比值的最佳设定值,可使减振前叉A获得最佳的减振缓冲效果。其予压调整栓23的位移,可调整两前叉管部20内弹簧的予压缩长度,当予压调整栓23对主弹簧26作调整时,同时也改变恢复弹簧27的长度,且予压调整栓23的位移量至少等于一组主弹簧26与恢复弹簧27预压缩长度之和。特别当两弹簧弹性系数较习知结构呈大幅改变时,可有效调整组合弹簧的压缩比及恢复力,使其压缩行程得到真正有效控制,该压缩行程可达变比倍数之改变,彻底改善习知予压调整栓仅能调整压缩初始值,而不能有效调整两弹簧真正压缩变比值。另外,予压调整栓23可在其调整钮上设有计算后的变比、长度比及重量比的刻度,予压调整栓杆上设有位移刻度,即可有效控制不同重量使用者及不同环境应用比率及弹簧长度。其中两前叉管部20内的主弹簧26可设为相同长度,而恢复弹簧27设为不同长度,但是,其中至少有一组主弹簧26与恢复弹簧27弹性系数比值设为2.8-24。本技术由于采用预先设定的弹性系数及长度,可达到极佳的阻尼效果;理由分析如下由虎克定律得知,F=K·S,即当弹簧承受F力作用时,其产生的变形量S随弹性系数K值的大小变化,当作用力F值固定时,弹性系数K值越大,则弹簧的变形量S越小,说明弹簧越硬,虽可承受较大作用力F,但过分刚硬亦容易使人感觉不舒服;反之,弹性系数K值越小,则弹簧的变形量S越大,说明弹簧越软,虽可避免刚硬的感觉,但快速度的变形量同样会今人感觉不适,甚至产生眩晕;同理,一般减振前叉A内安装的主弹簧26(假设其弹性系数为K1,变形量为S1)与恢复弹簧27(假设其弹性系数为K2,变形量为S2)所构成的一般串联组合弹簧,主弹簧K1值与恢复弹簧K2值会影响弹簧变形量S1与S2,而变形量的多寡与速度值同样会影响骑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辉雄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司普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