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避震前叉反潜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2891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避震前叉反潜降装置,特别是一种可提高骑乘安全性及舒适性的自行车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特征主要由一刹车组与一连杆组组成,借由刹车时,刹车组产生的反力带动连杆,使原本反潜降的避震前叉,产生反制力量,使骑乘者能保持重心稳定避免翻车,又可增加骑乘的舒适性及操控性。(*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避震前叉的改良,特别是指一种可提高骑乘安全性及舒适性的自行车避震前叉反潜降装置。自行车是目前最便利,叉可减少占用空间,且符合环保需求的交通工具,因此,以自行车做为代步或中途替换的交通工具,甚至用以休闲、健身,已广被人们接受,消费者在使用要求上,除了加强车身的结构安全外,对于骑乘操作时的安全性以及舒适性等也愈来愈重视。许多自行车为提高骑乘的舒适性,便陆续在自行车前叉或车架上加装有避震器,使骑乘中遇有颠簸路面时,可获得适度避震功效,但是,当骑乘者制动刹车时,前轮受刹车器的刹止动作,骑乘者便会因惯性作用,将使避震器产生瞬间的潜降现象,这时人体则会随着车体的惯性潜降作用而同步瞬间往前倾,而此一前倾得惯性动力往往极易造成翻车,如此,不仅会危及骑乘的安全性,且会降低骑乘者的骑乘舒适度,再者,其潜降动作也会影响到自行车转弯时整体动力的顺畅度。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提高骑乘安全性及舒适性的自行车避震前叉反潜降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自行车避震前叉反潜降装置,在自行车前轮与把手间衔设一避震前叉,该避震前叉由一上内管与一下外管穿枢而成,以达避震作用,而该前轮心轴轴设有一刹车盘,其特征在于一反潜降装置,主要由一刹车组与一连杆组组成,借由刹车时,刹车组产生的反力带动连杆,使原本将潜降的避震前叉,产生反制力量,使骑乘者能保持重心稳定避免翻车,又可增加骑乘的舒适性及操控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该连杆组为连接在前轮心轴与避震前叉之间,由一上连杆与一下连杆枢设而成,上连杆顶端枢接在上内管的枢耳上,下连杆底端则枢接在前轮心轴处,且在下连杆杆臂与刹车盘相对处设有刹车器。该上连杆顶端枢设在上内管的中段的枢耳上。该上连杆顶端枢设在上内管顶端的枢耳上。该连杆组为连接在前轮心轴与避震前叉之间,该连动杆由一上连杆、一中连杆与一下连杆依序枢设而成,上连杆顶端枢接在避震前叉的杆臂中段上,中连杆近底端处与前轮心轴轴设,下连杆底端则枢接在避震前叉的杆臂底端上,且在中连杆杆臂与刹车盘相对处设有一刹车器,另外,该避震前叉的避震杆一端枢设在杆臂近顶端处,另端则枢设在上连杆中段上。该连杆组为连接在前轮心轴与避震前叉之间,前叉的避震杆一端枢设在杆臂近中段处,另端则枢设在前轮心轴处,该连动杆由一上连杆、一中连杆与一下连杆依序枢设而成,上连杆顶端枢接在避震前叉的杆臂近底端处,上连杆底端与中连杆底端则同时枢设在前轮心轴上,而下连杆底端则枢设在避震前叉底端,且在中连杆杆臂与刹车盘相对处设有一刹车器。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即由于当制动刹车动作时,该前轮11上的刹车盘15受刹车器221的刹止动作,虽仍会使自行车10车头产生瞬间的潜降动作,但是,本专利技术借由避震前叉13与前轮11间增设有连动杆20(二连杆或四连杆),使借连动杆20产生上述各种反潜降的动作,以抵消掉刹车当时或是因路面颠簸产生的潜降动作,如此,不仅可提高骑乘的安全性,更可维持骑乘者的骑乘时的舒适度,再者,该反潜降动作的产生则可避免车体震动,而不影响到自行车转弯时的动力者。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平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一。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二。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平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一。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之二。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平面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平面图。本专利技术图式中的参照号数10自行车11前轮 111心轴12把手 13避震前叉131上内管132下外管133中段 134枢耳135顶端 136枢耳137底端 138枢耳139避震杆 140下内管141上外管车 15刹车盘20、20’连动杆21、21’、21” 上连杆211、211’、211”底端212、212’、212” 顶端 22、22’、22”下连杆221、221’、221’1 刹车器222、222’、222”底端30连动杆31上连杆 311顶端312底端 313中段32中连杆 321顶端322底端 323刹车器33下连杆车331顶端332底端40连动杆41上连杆 411顶端412底端 42中连杆421顶端 422底端423刹车器 43下连杆431顶端 432底端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自行车避震前叉反潜降装置,是在自行车10前轮11与把手12间衔设一避震前叉13,该避震前叉13由一上内管131与一下外管132穿枢而成,以达避震作用,而该前轮11心轴111轴设有一刹车盘15,其中如图2所示,一组连动杆20,为连接在前轮11心轴111与避震前叉13的间,该连动杆20由一上连杆21与一下连杆22枢设而成,上连杆21底端211与下连杆22顶端221枢固,而上连杆21顶端212枢接在上内管131中段133的枢耳134上,下连杆22底端222则枢接在下外管132末端,而该下连杆22杆臂与刹车盘15相对处设有刹车器221。以上所述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特征构造及其相关位置的概述。如图1、2所示,关于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动作情形,首先,当骑乘者在骑乘途中遇到颠簸路面而震动,且尚未制动刹车时,由于该自行车10具有避震前叉13的设计,所以,该前轮11产生的震动效应,将使自行车10避震前叉13产生瞬间的潜降动作,亦即保有避震前叉13骑乘舒适性,此时,随著避震前叉13的震动效应,其下外管132缩入上内管131中,且该上连杆21亦随著上内管131而向下移动,这时的连动杆20则丝毫未发挥功用。如图1、3所示,而当骑乘者制动刹车时,刹车器221对刹车盘15作刹止动作,此时,该刹车器221夹固在刹车盘15上,且自行车10车头虽会产生一瞬间的潜降动作(如图1、3的箭头a所示),使该避震前叉13的下外管132缩入上内管131中,而产生避震功效,但是,因前轮11与避震前叉13之间设有一组连动杆20,所以,潜降动作产生的瞬间,因该下连杆22借刹车器221夹固在刹车盘15上,而前轮11仍继续转动,随着前轮11的转动,该下连杆22则产生一微幅的偏摆位移(如图1、3的箭头b所示)使该上连杆21则受下连杆22的偏摆位移作用而产生寸动的反潜降动作(如图1、3的箭头C所示),所以,即可借该反潜降的动作抵消掉上述的潜降动作,使该自行车10不仅仍具有避震效果,且更提高骑乘的安全性,使骑乘者做刹车动作时,仍可保持如骑乘中的舒适性,以及不会影响自行车转弯动力的顺畅度。如图4、5所示,关于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自行车避震前叉反潜降装置,其在自行车10的前轮11与把手12间设有避震前叉13,该避震前叉13由上内管131及下外管132组成,在前轮11心轴111设有刹车盘15,连动杆20’由上连杆21’、下连杆22’组成,下连杆22’近底端设有刹车器221’,以及细部连接构造皆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相同,至于不同处在该上连杆21’为一杆臂稍长的构造,且该上连杆21’顶端211’枢设在上内管131’顶端135的枢耳136上;而本实施例的动作情形,当骑乘者制动刹车时,刹车器221’对刹车盘15作刹止动作,此时,该刹车器221’夹固在刹车盘15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避震前叉反潜降装置,在自行车前轮与把手间衔设一避震前叉,该避震前叉由一上内管与一下外管穿枢而成,以达避震作用,而该前轮心轴轴设有一刹车盘,其特征在于:一反潜降装置,主要由一刹车组与一连杆组组成,借由刹车时,刹车组产生的反力带动 连杆,使原本将潜降的避震前叉,产生反制力量,使骑乘者能保持重心稳定避免翻车,又可增加骑乘的舒适性及操控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振兴
申请(专利权)人: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