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固定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5622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2 04: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束固定机构,该线束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半环(2)、第二半环(3)和外套筒(4),所述第一半环(2)和第二半环(3)相配合的形成有间隙的内套筒,所述内套筒的内径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减小,且所述内套筒的外侧面接触所述出线口(1)的内表面,所述外套筒(4)套接于出线口(1)的外表面且设置有与所述出线口(1)相匹配的过线孔(5),所述内套筒内嵌于所述外套筒(4)内且随着所述外套筒(4)沿轴向方向移动。该线束固定机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线束出线口空间不可调的问题,实现了出口处线束可调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束固定传输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线束固定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技术中,电子设备的出线较多,引出方式一般为插件对插或直接甩线。插件连接的方式拆卸比较方便,但此方式需要一定的空间,插件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在空间较小的情况下,往往采用直接从设备内部甩出的方法,此方法要解决线束的固定、密封、屏蔽等冋题。目前,从电子设备直接甩线的方式在出口处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一种是在腔体甩线的出线口处做一圆孔固定一橡胶环,线束穿过橡胶环,这种方式橡胶环主要起到保护线束的作用,对线速的固定作用较差,橡胶环不导电,开孔处会有电磁泄露,另一种结构方式为做两个半圆形的金属环,金属环通过螺钉固定,用两圆环夹紧线束,从而达到固定的目的,这种方式固定的线束空间不可调,空间过大起不到固定作用,太小会使线束受压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束固定机构,该线束固定机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线束出线口空间不可调的问题,实现了出口处线束可调的功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束固定机构,该线束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半环、第二半环和外套筒,所述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相配合的形成有间隙的内套筒,所述内套筒的内径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减小,且所述内套筒的外侧面接触所述出线口的内表面,所述外套筒套接于出线口的外表面且设置有与所述出线口相匹配的过线孔,所述内套筒内嵌于所述外套筒内且随着所述外套筒沿轴向方向移动。优选地,所述内套筒上远离所述出线口的一端设置有凸缘,所述外套筒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凸缘相配合的卡槽。优选地,所述外套筒螺接所述出线口。优选地,所述内套筒上远离所述出线口的一端的内径等于所述过线孔的内径。优选地,所述第一半环的内表面、第二半环的内表面和外套筒的内表面设置有绝缘层。优选地,所述绝缘层的材料为橡胶。优选地,所述第一半环连接所述第二半环的位置设置有凸齿,所述第二半环上设置有与所述凸齿相配合的凹槽,且所述凸齿和凹槽之间设置有间隙。优选地,所述内套筒通过螺丝固接于所述外套筒。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线束固定机构通过外套筒带动内套筒向出线口上的过线孔内移动,使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间(两个半漏斗形滑块)的距离变小,改变滑块包夹的空间,从而起到夹紧线束固定甩线的作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线束固定机构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线束固定机构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出线口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半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半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6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外套筒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 出线口2 第一半环3 第二半环4 外套筒5 过线孔6 凸缘。【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如图1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具体轮廓上的内与外。“远、近”是指相对于某个部件的远与近。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束固定机构,该线束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半环2、第二半环3和外套筒4,所述第一半环2和第二半环3相配合的形成有间隙的内套筒,所述内套筒的内径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减小,且所述内套筒的外侧面接触所述出线口 I的内表面,所述外套筒4套接于出线口 I的外表面且设置有与所述出线口 I相匹配的过线孔5,所述内套筒内嵌于所述外套筒4内且随着所述外套筒4沿轴向方向移动。将线束穿过出线口 I的过线孔5,再将外套筒4穿过线束,然后将第一半环2和第二半环3头部塞进出线口 I上的凸台出口处,先将外套筒4的凹槽包住第一半环2及第二半环3,再将外套筒4旋进出线口 I上出口凸台的螺纹上,通过外套筒4带动第一半环2及第二半环3向出线口 I上的孔内移动,第一半环2及第二半环3之间设置有间隙,使第一半环2及第二半环3间的距离变小,从而起到夹紧线束的作用。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6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在本专利技术中,为了实现线束的夹紧和放松,避免线束因为空间不可调而不稳定的问题出现,能实现线束的可靠装配与固定。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套筒上远离所述出线口 I的一端设置有凸缘6,所述外套筒4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凸缘6相配合的卡槽,该种卡槽用于将内套筒卡在外套筒4中,从而实现外套筒4带动内套筒的滑动。在该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套筒4螺接所述出线口 I,从而实现外套筒4通过旋转使得内套筒沿轴向方向运动,外套筒4旋转的越紧内套筒对线束也夹的越紧。在该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套筒上远离所述出线口 I的一端的内径等于所述过线孔5的内径,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让线束能够通过,且不会被卡住,内径相同更适合线束的传输。在该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半环2的内表面、第二半环3的内表面和外套筒4的内表面设置有绝缘层,该绝缘层可以优选为橡胶,通过上述的方式,能实现出口处的的密封和电磁屏蔽,绝缘层分布于第一半环2、第二半环3和外套筒4传输线束的部分,这个部分的表面会被摩擦,一方面电磁屏蔽,另一方面也能防止线束对开口处的摩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半环2连接所述第二半环3的位置设置有凸齿,所述第二半环3上设置有与所述凸齿相配合的凹槽,且所述凸齿和凹槽之间设置有间隙,凸齿和凹槽的设计可以让第一半环2和第二半环3的连接结构更加的稳固,不会出现松动和滑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可以让内套筒固定更加稳固。在另外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套筒通过螺丝固接于所述外套筒4,这样的连接方式更加的简单,且更加的实用,适合固定或者拆卸更换。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专利技术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专利技术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内容。【主权项】1.一种线束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线束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半环(2)、第二半环(3)和外套筒(4),所述第一半环(2)和第二半环(3)相配合的形成有间隙的内套筒,所述内套筒的内径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减小,且所述内套筒的外侧面接触所述出线口(I)的内表面,所述外套筒(4)套接于出线口(I)的外表面且设置有与所述出线口(I)相匹配的过线孔(5),所述内套筒内嵌于所述外套筒(4)内且随着所述外套筒(4)沿轴向方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上远离所述出线口(I)的一端设置有凸缘出),所述外套筒(4)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凸缘(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束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线束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半环(2)、第二半环(3)和外套筒(4),所述第一半环(2)和第二半环(3)相配合的形成有间隙的内套筒,所述内套筒的内径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减小,且所述内套筒的外侧面接触所述出线口(1)的内表面,所述外套筒(4)套接于出线口(1)的外表面且设置有与所述出线口(1)相匹配的过线孔(5),所述内套筒内嵌于所述外套筒(4)内且随着所述外套筒(4)沿轴向方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玉冬金东霞刘波向艳邱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