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座垫避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5488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座垫避震器,该座垫避震器组装于自行车的座垫与骨架间;此座垫下方连接该避震器的一作动机构,该作动机构抵靠在一缓冲棒上方,而缓冲棒内设一充满液压油的油室及一充满氮气的气室;当自行车行经不平路面时,借避震器内的气室与油室间的体积变化,可更为有效地吸收震动,使自行车在行驶上更为舒适。(*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涉及一种自行车座垫避震器,特别是指一种固接于自行车座垫与骨架间,其内部以一气室及一油室作为吸收震动的座垫避震器。自行车在座垫与骨架间通常设有一避震器,其内部一般装设一弹簧,以吸收来自行驶于不平路面的震动,本技术就是针对此种内部装设一弹簧的避震器作改良。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是一种以往避震器固接于自行车上的剖视图,以往避震器1固接于自行车的一座垫2与一骨架3间,其包含一外管11、一作动杆12、一弹簧13及一接头14;其中,该外管11套设于自行车的骨架3内,其具有一轴向的容室111,该容室111底端螺接一底盖112。该作动杆12装设于上述容室111内,并穿过外管11向座垫2方向突伸。该弹簧13装设于作动杆12与底盖112之间。该接头14固接于作动杆12上端并与座垫2相固接。当自行车行经不平路面时,自行车骨架3虽会带动外管11上、下运动,但由于供使用者乘坐的座垫2底端装设该作动杆12,而且作动杆12底端与外管11的底部间装设该弹簧13,因此,借该弹簧13的吸震,可使自行车在行驶上更为舒适;以往避震器1利用弹簧13来吸震虽可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一般来说,上述弹簧13刚性强,其受力时的变形量过小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使得座垫2在弹簧13无法有效吸收大部份震动作用下,仍然会随着自行车大幅震动,造成避震效果的不理想,此为以往避震器在设计上尚有待改善的课题。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避震效果优于采用弹簧来吸收震动的自行车座垫避震器。本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座垫避震器,该座垫避震器组装于自行车的一座垫与一骨架间,其包括一固定在自行车骨架上的外管,其内有一轴向的容室,于外管的容室内组装有一缓冲棒,于容室顶端组装一卡抵在外管顶端的衬套,在外管顶端螺接一抵压衬套上方的螺帽,该座垫避震器更设有一作动机构,其包含一穿设于衬套上并可轴向位移的作动杆,上述作动杆底端位于外管的容室内,其上以一螺栓螺接一下滑垫,上述作动杆顶端螺接一与自行车座垫相连接的套盖;其特点是该缓冲棒具有一气室及一油室,并设一隔离阀区隔离该气室与油室,上述油室内装设一活塞杆,此活塞杆一端向座垫方向突伸,另一端固接一活塞,在活塞上开设有一贯穿活塞的通孔,上述活塞杆顶端可与作动机构的螺栓相抵接。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当自行车行驶中遇到震动,此震动传递到避震器时会使缓冲棒内气室与油室体积发生变化,借此提供较佳的避震效果,使自行车在行驶时更为舒适。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自行车座垫避震器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一种以往避震器固设于自行车上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固设于自行车上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缓冲棒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未受压的正常状态图;图5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受压后的状态图;图6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与以往避震器的“荷重-变形量”测试比较图。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的自行车座垫避震器4组装于自行车的一座垫5及一骨架6间,其包含一外管41、一缓冲棒42、一衬套43、一作动机构44、一螺帽45、一套盖46及一防尘套47。该外管41,装设于滑架6内,其内部形成一轴向容室410,该容室410底端具有一螺纹段411,于螺纹段411上螺接一可上下轴向位移的微调螺栓412。该缓冲棒42,轴向组装于外管41的容室410内,其具有一中空管421,该中空管421底端固接一底盖422,其内部组装一可在中空管421内部升降的隔离阀423,以该隔离阀423作分界,在中空管421内形成一装满液压油并位于上方的油室424,以及一充满氮气、具有预定气压并位于下方的气室425;又位于油室424上方装设一顶端突伸出中空管421外的活塞杆426,于活塞杆426上套设一油封组427及一封套428,上述油封组427及封套428并被嵌包在中空管421内部顶端,在活塞杆426底端螺接一活塞429,于活塞429上设一轴向的通孔420。该衬套43,装设在外管41顶端的内部,并抵靠在外管41顶端端面上。该作动机构44,其具有一贯穿衬套43的作动杆441,于作动杆441底端利用一螺栓442螺接一下滑垫443,该螺栓442并抵靠于缓冲棒42的活塞杆426的顶端。该螺帽45,套设在作动杆441上,并螺接于外管41顶端外侧,此螺帽45可抵紧上述衬套43。该套盖46,锁固在作动杆441顶端并与自行车座垫5相固接。该防尘套47,套设在作动杆441上,并介于套盖46与螺帽45间。当自行车经不平路面时,自行车的骨架6会先受到震动并上下位移,当骨架向上位移时,与骨架6固定的外管41也随其上移,并且带动缓冲棒42的中空管421上移,此时由于缓冲棒42的活塞杆426顶端与作动杆441底端的螺栓442相抵接,而作动杆441顶端又借套盖46与座垫5连接,因此,在缓冲棒42的中空管421受震动上移,而座垫5上又因使用者乘坐而下压的状态下,该缓冲棒42内部的气室425及油室424内体积就会产生变化,在变化的瞬间由于气体容易被压缩,之后油室424内部的液压油也会由底端经过活塞429上开设的通孔420流向上方空间,使最终顶撑座垫5的活塞杆426缓慢的下移,以避免座垫5因瞬间剧烈运动造成乘坐上的不舒适;相同道理,当气室425内部受压缩气体释放出压缩弹力时,可将活塞杆426上顶,如此活塞杆426一上一下缓慢的动作,就可使座垫5在自行车遇到震动时具有较佳的缓冲效果,使自行车在乘坐上更为舒适。为了能够更了解本实施例的作动原理,现就各组件间相对作动关系详述如下如图4、5所示,当缓冲棒42的活塞杆426未受力时(就是正常未承载人体的状态),位于油室424内的活塞429会恒向上顶靠在封套428的底部(如图4所示),这是由于缓冲棒42下方的气室425内,事先被灌入足以支撑人体重量的预定压力气体,而油室424内的液压油具有液体不能被压缩的特性,故体积维持一定,因此液压油形成一向上推力将活塞429向上推,直到抵住封套428底部。以下为了说明方便将所使用的各种符号,其代表意义简述如下P0气室425内在正常未承载人体状态的气压;V0气室425内在正常未承载人体状态的体积;P1气室425内在承载人体后达成平衡的气压;V1气室425内在承载人体后达成平衡的体积;V承载人体达成平衡时,活塞杆426进入油室424所占体积;W承坐者重量;A活塞杆426横截面积。如图5所示,当使用者坐上自行车时,上述活塞杆426会承受使用者的重力,使活塞杆426向下位移,过程中活塞429下方油室424内的液压油,会通过通孔420进入活塞429上方的油室424内,此时活塞杆426越向下位移排开越多液压油,所排开的液压油便向下推挤隔离阀423,使得气室425内气体被压缩而体积逐渐减少,随着气室425体积渐减,其气压便逐渐增加(假设气室425内气体为理想气体,因此定量气体的体积与气压乘积为一定值,就是P0×V0=P1×V1),直到气压足以与乘坐者的重力达成平衡,就是W=P1×A(若活塞429没有通孔420的设计,则W=P1×隔离阀423横截面积)。换句话说,此时活塞杆426会达到平衡位置,假设活塞杆426位于油室424内的体积为V(活塞杆426上网状部位),则活塞杆426会排开体积V的液压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座垫避震器,该座垫避震器组装于自行车的一座垫与一骨架间,其包括一固定在自行车骨架上的外管,其内有一轴向的容室,于外管的容室内组装有一缓冲棒,于容室顶端组装一卡抵在外管顶端的衬套,在外管顶端螺接一抵压衬套上方的螺帽,该座垫避震器更设有一作动机构,其包含一穿设于衬套上并可轴向位移的作动杆,上述作动杆底端位于外管的容室内,其上以一螺检螺接一下滑垫,上述作动杆顶端螺接一与自行车座垫相接的套盖;其特征在于:该缓冲棒具有一气室及一油室,并设一隔离阀区隔离该气室与油室,上述油室内装设一活塞杆,此活塞杆一端向座垫方向突伸,另一端固接一活塞,在活塞上开设有一贯穿活塞的通孔,上述活塞杆顶端可与作动机构的螺栓相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友仁
申请(专利权)人:福隆尖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