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压自动排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00594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9 00: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为一种正压自动排放装置,解决了现有供压风系统管道采用人工排放存在费时费力且易漏检导致事故发生的问题。包括缸体和位于其顶部的缸盖,缸体侧壁上部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缸体底部设置有排污口,缸体表面设置有观察窗,排污口上设置有手动阀门,进气口内设置有与其连通且位于缸体底部的引流管,缸体中下部设置有降尘网,缸体内中上部设置有气控换向阀,气控换向阀上设置有与其连通且位于缸体外侧的气控排放阀,气控换向阀上连接有凸轮,凸轮上通过连杆连接有浮球,连杆上连接有穿过缸盖的试验按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省时省力的同时,保证了供压风系统管道的顺畅和正常排水同时杜绝了因人工漏检发生事故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矿山排放装置,具体为一种井上、下供压风系统管道中水和杂质的正压自动排放装置
技术介绍
供压风不仅在矿山得到广泛的使用,而且在地面生产系统也得到广泛的使用。特别在矿山,供压风已被确定为自救系统,但供压风系统因管道长且压风受天气的变化易产生冷凝水,经常造成供压风系统管道堵塞。同时,供压风系统采用钢制管道输送,管壁内易产生铁锈等杂质,直接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给生产造成损失。目前在供压风系统中全部采用供气管路变坡点处安装,即在管道的最低点安装一个机械控制阀门,定期由人工进行巡检排放,易出现漏检造成生产事故的发生,而且存在人力、物力的浪费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我为了解决现有供压风系统管道采用人工排放存在费时费力且易漏检导致事故发生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正压自动排放装置。本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正压自动排放装置,包括缸体和位于其顶部的缸盖,缸体侧壁上部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缸体底部设置有排污口,缸体表面设置有观察窗,排污口上设置有手动阀门,进气口内设置有与其连通且位于缸体底部的引流管,缸体中下部设置有降尘网,缸体内中上部设置有气控换向阀,气控换向阀上设置有与其连通且位于缸体外侧的气控排放阀,气控换向阀上连接有凸轮,凸轮上通过连杆连接有浮球,连杆上连接有穿过缸盖的试验按钮。作业时,将正压自动排放装置连接到供压风系统的管道中任何一个位置,供压风将由进气口流入,经引流管、降尘网通过出气口流出;压风中的冷凝水和杂质在通过降尘网时,被缓解沉淀在密闭容器缸体的底部;当含杂质的冷凝水达到设定的排放位置时,浮球通过连杆带动凸轮转动,进而驱动气控换向阀动作,管道内经过滤后的压风使气控排放阀打开,此时密闭压力容器内的杂物和冷凝水在供压风的压力作用下排出缸体外;当含杂质的冷凝水的水位低于浮球位置时,凸轮驱动气控换向阀动作,迫使气控排放阀关闭,达到保证供压风系统在排放完杂物后,保持供压风系统在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正常工作,保证了使用压风装备的正常运行,克服了现有供压风系统管道采用人工排放存在费时费力且易漏检导致事故发生的问题。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可靠,省时省力的同时,保证了供压风系统管道的顺畅和正常排水,进而保证了设置的正常运行,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杜绝了因人工漏检发生事故的现象,提高了安全性能,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成本低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_缸体,2-缸盖,3-进气口,4-出气口,5-排污口,6-观察窗,7-手动阀门,8-引流管,9-降尘网,10-气控换向阀,11-气控排放阀,12-凸轮,13-连杆,14-浮球,15-试验按钮。【具体实施方式】正压自动排放装置,包括缸体I和位于其顶部的缸盖2,缸体I侧壁上部设置有进气口 3和出气口 4,缸体I底部设置有排污口 5,缸体I表面设置有观察窗6,排污口 5上设置有手动阀门7,进气口 3内设置有与其连通且位于缸体I底部的引流管8,缸体I中下部设置有降尘网9,缸体I内中上部设置有气控换向阀10,气控换向阀10上设置有与其连通且位于缸体I外侧的气控排放阀11,气控换向阀10上连接有凸轮12,凸轮12上通过连杆13连接有浮球14,连杆13上连接有穿过缸盖2的试验按钮15。【主权项】1.一种正压自动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I)和位于其顶部的缸盖(2),缸体(I)侧壁上部设置有进气口(3)和出气口(4),缸体(I)底部设置有排污口(5 ),缸体(I)表面设置有观察窗(6),排污口(5)上设置有手动阀门(7),进气口(3)内设置有与其连通且位于缸体(I)底部的引流管(8),缸体(I)中下部设置有降尘网(9),缸体(I)内中上部设置有气控换向阀(10),气控换向阀(10)上设置有与其连通且位于缸体(I)外侧的气控排放阀(II),气控换向阀(1)上连接有凸轮(12),凸轮(12)上通过连杆(13)连接有浮球(14 ),连杆(13)上连接有穿过缸盖(2)的试验按钮(15)。【专利摘要】本技术具体为一种正压自动排放装置,解决了现有供压风系统管道采用人工排放存在费时费力且易漏检导致事故发生的问题。包括缸体和位于其顶部的缸盖,缸体侧壁上部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缸体底部设置有排污口,缸体表面设置有观察窗,排污口上设置有手动阀门,进气口内设置有与其连通且位于缸体底部的引流管,缸体中下部设置有降尘网,缸体内中上部设置有气控换向阀,气控换向阀上设置有与其连通且位于缸体外侧的气控排放阀,气控换向阀上连接有凸轮,凸轮上通过连杆连接有浮球,连杆上连接有穿过缸盖的试验按钮。本技术省时省力的同时,保证了供压风系统管道的顺畅和正常排水同时杜绝了因人工漏检发生事故的现象。【IPC分类】E21F1-00【公开号】CN204436434【申请号】CN201520097035【专利技术人】李玉林, 许太山, 巩固, 郭凌龙, 李波 【申请人】晋城金得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公开日】2015年7月1日【申请日】2015年2月11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正压自动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1)和位于其顶部的缸盖(2),缸体(1)侧壁上部设置有进气口(3)和出气口(4),缸体(1)底部设置有排污口(5),缸体(1)表面设置有观察窗(6),排污口(5)上设置有手动阀门(7),进气口(3)内设置有与其连通且位于缸体(1)底部的引流管(8),缸体(1)中下部设置有降尘网(9),缸体(1)内中上部设置有气控换向阀(10),气控换向阀(10)上设置有与其连通且位于缸体(1)外侧的气控排放阀(11),气控换向阀(10)上连接有凸轮(12),凸轮(12)上通过连杆(13)连接有浮球(14),连杆(13)上连接有穿过缸盖(2)的试验按钮(1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林许太山巩固郭凌龙李波
申请(专利权)人:晋城金得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