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隧道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674673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3 1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下隧道通风系统,在服务隧道两端设置通风井排风道及通风井送风道,并与排风道和送风道连接,排风道通过排风联络风道与主隧道连通,送风道通过送风联络风道与主隧道连通,两主隧道之间设有置换通风联络风道将两主隧道相连通;新鲜空气从服务隧道两端通风井送风道进入送风道,经送风联络通道进入主隧道,开启置换轴流风机使主隧道内气流通过置换通风联络风道进入另一主隧道,再经排风联络通道、排风道从通风井排风道内将污染空气排出;本通风系统利用服务隧道作为风道向隧道内输入新鲜空气和排出污染空气,解决了隧道长距离穿越水域部分每隔数公里需设置人工岛通风井的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隧道公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下隧道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公路隧道内良好的空气状态是行车安全的必要条件,通风是为了把隧道内的有害气体或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目前,我国通常采用通风井分段纵向通风方式解决特长山岭隧道的通风问题,即每隔几公里需设置一座通风井向隧道内输入新鲜空气以满足隧道内运营需求。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特长水下隧道也采用了这种通风系统,通风井均设置于陆地。受限于通风技术瓶颈,水下隧道穿越水域部分长度尚未突破8公里。随着跨海隧道的长度更长、海面更宽,如果仍采用传统的通风井分段通风方式就需要设置人工岛。而在海中设置人工岛式通风竖井的经济技术难度很大,且造价高,特别是在深海区,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而制约公路隧道跨海段长度及隧道在跨海通道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设置人工岛通风井、直接利用服务隧道向隧道内输入新鲜空气并排出污染空气的水下隧道通风系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下隧道通风系统,包括主隧道及服务隧道,所述主隧道有两条,所述服务隧道设置在两条主隧道之间,所述服务隧道内设有独立的进风道及排风道,两端设有通风井风道,所述通风井风道包括通风井送风道及通风井排风道,所述通风井送、排风道对应与进风道及排风道相连通;所述排风道通过排风联络风道与主隧道的排风口相连通,所述进风道通过送风联络风道与主隧道的送风口相连通。进一步,所述主隧道上至少设有两条将两主隧道相连通的置换通风联络风道。进一步,所述排风联络风道及送风联络风道内对应设有调节风阀。进一步,所述置换通风联络风道内设有置换轴流风机。进一步,所述主隧道内设有射流风机。进一步,所述通风井送、排风道中对应设有送风轴流风机及排风轴流风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水下隧道通风系统结构简单,对现有结构改造量小,极大的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降低了工程造价,节约了成本投入;综合利用服务隧道作为排风道和送风道,取代了专用的通风井,有效避免了在水域部分设置人工岛,不仅节约了隧道工程造价,还减小了对工程所在水域的环境破坏,解决了公路隧道长距离穿越水域部分的通风技术难题。【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图1为水下隧道通风系统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为采用服务隧道送风、排风+射流风机通风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3为采用服务隧道送风、排风+置换通风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4为采用服务隧道送风、排风+置换通风+组合通风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5为通风井排、送风道和排、送风道布置示意图;图6为A-A横断面示意图;图7为B-B横断面示意图;图8为C-C横断面示意图;图9为D-D横断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所示,一种水下隧道通风系统,包括主隧道I及服务隧道2,所述主隧道I有两条,所述服务隧道2设置在两条主隧道I之间,所述服务隧道2内设有独立的进风道3及排风道4,两端设有通风井风道,所述通风井风道包括通风井送风道5及通风井排风道6,所述通风井送5、排风道6对应与进风道3及排风道4相连通;所述排风道4通过排风联络风道7与主隧道I的排风口相连通,所述进风道3通过送风联络风道8与主隧道I的送风口相连通。该通风系统借助于服务隧道2向主隧道I内引入新风、排出污染空气,通风井风道设置在服务隧道2两端,对于跨海隧道而言,无需再设置人工岛式通风竖井,降低了建造难度,节约了建造成本。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隧道I上至少设有两条将两主隧道I相连通的置换通风联络风道9,通过设置置换通风联络风道9,可将两条两主隧道I内的空气进行置换。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风联络风道7及送风联络风道8内对应设有调节风阀10,可实现对排风量及进风量的控制。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置换通风联络风道9内设有置换轴流风机11,所述通风井送、排风道中对应设有送风轴流风机12及排风轴流风机13,各轴流风机可显著提升通风效率。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隧道I内设有射流风机14,对主隧道I内的空气进行增压,实现主隧道I内的纵向诱导通风,改善隧道内的通风效果。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服务隧道2布设于两主隧道I之间,服务隧道2可沿主隧道I全长布设或布设在隧道中部(水域部分)。在隧道中部布设时,通风井风道布设在服务隧道2洞口处;沿主隧道I全长布设时,通风井风道布设在岸边。在本实施例中,进风道3及排风道4纵向隔离设置在服务隧道2顶部,并通过排风联络风道7及送风联络风道8与主隧道I连通,用于向主隧道I内引入新风或排出主隧道内的污染空气。当然,也可直接利用服务隧道2,此时,采用隔板将服务隧道2分隔成进风道3及排风道4即可。另外还需说明的是,此处的进风道3兼作逃生救援通道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排风联络风道7与送风联络风道8设置于主隧道I的中部段,具体的布设数量可根据主隧道I的长度情况判定。排风联络风道7内设有调节风阀10,可用于调节经排风道排出主隧道I内污染空气的流量;送风联络风道8内设有调节风阀10,可用于调节经进风道3输入到主隧道I内新鲜空气的流量。本实施例中的置换通风联络风道9设有多处,分别布设于主隧道I的洞口段及中部段,置换通风联络风道9内设有置换轴流风机11,用于将主隧道I内的气流置换至另一隧道内。本水下隧道通风系统实现隧道通风的通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I)在主隧道I内布置射流风机14,且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下隧道通风系统,包括主隧道及服务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隧道有两条,所述服务隧道设置在两条主隧道之间,所述服务隧道内设有独立的进风道及排风道,两端设有通风井风道,所述通风井风道包括通风井送风道及通风井排风道,所述通风井送、排风道对应与进风道及排风道相连通;所述排风道通过排风联络风道与主隧道的排风口相连通,所述进风道通过送风联络风道与主隧道的送风口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忠蒋树屏丁浩吴梦军张琦林志
申请(专利权)人: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