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2919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提高车体刚性、同时可实现轻量化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其包括:前端横梁(4),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截面形成为大致“コ”字型;挡泥板(7),设置在该前端横梁(4)的后方,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车身安装支架(10),在前端横梁(4)和挡泥板(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架设在前端横梁(4)和挡泥板(7)上;以及角撑板(11),在前端横梁(4)和车身安装支架(1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架设在前端横梁(4)和车身安装支架(10)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例如车架的车身安装支架的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车辆的车体结构由车架、以及利用该车架通过多个车身支架(橡胶)支承的车身(驾驶室)构成。车身的前方部分包括前照灯支撑板(护板),沿车宽方向延伸;挡泥板(车轮裙板),在前照灯支撑板两侧的后部向车体后方延伸;以及前端横梁(横梁),在前照灯支撑板的前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这种现有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已在例如专利文献1被公开。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29879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现有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中,因为刚性最高的前端横梁和支撑车身支架的车身安装支架只在车体前后方向上进行支撑,所以,对于由车辆的振动而从车架通过车身支架输入给车身安装支架的载荷,车身侧恐怕不能以足够的刚性来应对。在现有的结构中,为了提高刚性,必须要增加前端横梁和前照灯支撑板等部件的板厚。但是,增加部件的板厚就会涉及到车体重量的增加。因此,在现有的车辆中,难以制造出具有刚性且轻的车体。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技术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其通过使轻的加强部件连接于车身安装支架,将载荷有效地传递至具有高刚性的前端横梁,从而可提高车体刚性,同时可实现轻量化。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其包括前端横梁,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截面形成为大致“コ”字型;挡泥板,设置在所述前端横梁的后方,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车身安装支架,在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挡泥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架设在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挡泥板上;以及角撑板,在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车身安装支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架设在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车身安装支架上。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中,其特征为所述角撑板在边缘部具有凸缘部,且截面形成为大致“コ”字型;使所述角撑板的凸缘部连接于所述前端横梁的凸缘部和所述车身安装支架,并使连接后形成闭合截面。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中,其特征为 所述角撑板及所述前端横梁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照灯支撑板叠合连接。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中,其特征为所述车身安装支架具有侧部,在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挡泥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架设在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挡泥板上;以及底部,在该角部上,与所述前端横梁、所述挡泥板及所述侧部相连接;其中,与所述底部相对,且在所述侧部的上端连接所述挡泥板的盖部。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中,其特征为使所述车身安装支架通过弹性部件与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相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其包括前端横梁,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截面形成为大致“コ”字型;挡泥板,设置在所述前端横梁的后方,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车身安装支架,在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挡泥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架设在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挡泥板而上;以及角撑板,在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车身安装支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架设在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车身安装支架上。由此,可以提高所述车身安装支架的刚性,同时可以使输入给所述车身安装支架的载荷传递至具有高刚性的前端横梁;而且,因为可以削薄各部件的板厚,所以可以提高车体的刚性,同时实现轻量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中,所述角撑板在边缘部具有凸缘部,且截面形成为大致“コ”字型;使所述角撑板的凸缘部连接于所述前端横梁的凸缘部和所述车身安装支架,并使连接后形成闭合截面。由此,可加强所述角撑板与所述前端横梁或所述车身安装支架的连接,提高所述车身安装支架的刚性,所以可提高所述车体的刚性。而且,对应上述车体刚性的提高,可以削薄各部件的板厚,所以可实现上述车体的轻量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中,通过使所述角撑板及所述前端横梁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照灯支撑板叠合连接,从而可加强上述角撑板的连接,提高上述车身安装支架的车宽方向的刚性,同时,因为可将输入给所述车身安装支架的载荷有效地传递至所述前端横梁,所以可提高上述车体的刚性。而且,对应上述车体刚性的提高,可以削薄各部件的板厚,所以可实现上述车体的轻量化。根据第四方面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中,所述车身安装支架具有侧部,在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挡泥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横跨连接于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挡泥板;以及底部,在该角部上,与所述前端横梁、所述挡泥板及所述侧部相连接;其中,与所述底部相对,且在所述侧部的上端连接所述挡泥板的盖部。由此,可以使所述车身安装支架形成闭合截面,提高所述车身安装支架的刚性,所以可提高所述车体的刚性。而且,对应上述车体刚性的提高,可以削薄各部件的板厚,所以可实现上述车体的轻量化。根据第五方面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中,使所述车身安装支架通过弹性部件与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相连接,由此,因为具有上述角撑板,所以,即便对从上述车架通过上述车身支架输入给上述车身安装支架的载荷,也可以用高刚性来对应。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部分的从车体后方看到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B-B向剖视图;以及图4是图3的C-C向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部分的从车体后方看到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B-B向剖视图,图4是图3的C-C向剖视图。图中的上、下、前、后、左、右表示车体的上、下、前、后、左、右。图1示出车体1的前部,在上部设置有车身2,同时在下部设置有支撑该车身2的车架3。车身2包括前端横梁4、前照灯支撑板5、前端上部杆(front endupper bar)6以及挡泥板(fender shield panel)7等。前端横梁4的截面形成为大致“コ”字型(槽型),在边缘部形成有凸缘部4a(参照图3)。而且,该大致为“コ”字型的截面开口侧朝向车体后方延伸。前照灯支撑板5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与前端横梁4的两侧端的后面相连接,左右前照灯支撑板的上部由作为加强部件的前端上部杆6来连接。挡泥板7在前端横梁4的后方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其前端面7a(参照图3)与前端横梁4和前照灯支撑板5叠合连接。另一方面,车架3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在其左右两侧部设置有安装支架(在图1中为左右各一个)8。在该安装支架8上设置有作为支撑车身2的弹性部件的车身支架9。并且,在车身支架9上设置有车身2。即,车架3通过车身支架9支撑车身2。如图2和图3所示,在前端横梁4和挡泥板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设置有车身安装支架10。该车身安装支架10包括从平面上看截面大致呈“L”形状的侧部10a、以及在其底部设置的大致为矩形的底部10b。车身安装支架10的侧部10a在其两端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横梁,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截面形成为大致“コ”字型;挡泥板,设置在所述前端横梁的后方,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车身安装支架,在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挡泥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架设在 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挡泥板上;以及角撑板,在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车身安装支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架设在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车身安装支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坂本文信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