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2877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位于车辆尾门口上方的拐角部位结构。包括:顶部板,构成车顶;后车顶外横梁,设置在车厢内部的顶部板后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后车顶内横梁,与所述后车顶外横梁相连,并与之构成一个闭合的组合形状;门柱加强件,与在其外侧的尾门铰链加强构件整体安装;角部内延伸部,与所述门柱加强件相连,并与之构成一个闭合的组合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5所示,位于车辆尾门口的上方的拐角部位50(以下简称拐角部位50)在现有技术中是如图2所示。在图2中,沿车宽内侧的尾门柱加强件20的上端以焊接的方式与后车顶外横梁21相连接。而且,在拐角部位50中,除尾门柱加强件20和后车顶外横梁21之间由焊接相连之外,外侧板41的上端部(见图4)也是由焊接连接。图4表示的是沿图2中的B-B线的截面图。如图4所示,其上装配尾门51的尾门铰链44安装在后车顶外横梁21上。可是,由于刚性,直接将尾门铰链44安装在后车顶外横梁21上是危险的,因此,在后车顶外横梁21由尾门铰链的加强构件22加强之后,再将尾门铰链44安装在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的顶部。为了增强安装尾门51的尾门铰链44的刚性,将用于加强尾门铰链的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直接连接到门柱加强件20上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后车顶外横梁21被设置在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和门柱加强件20之间,在这个结构中,直接将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和门柱加强件20连接在一起是不可能的。因此,考虑将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进一步连接到已经由门柱加强件20、后车顶外横梁21和外侧板41焊接而成的一个区域上,来增强连接刚度。可是,如图4所示,这三个构件已经通过焊接在这个区域被连接在一起了,如果在这里再焊接上另外的一个构件,考虑到焊接连接的性能,有可能不能获得足够的连接刚度。这种类型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的一个例子在JP-A-11-321706中被揭示。
技术实现思路
在JP-A-11-321706揭示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中,如图4中所示,门柱加强件20和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形成独立的构件。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必须通过焊接和后车顶外横梁21连接在一起。但是,由于是焊接连接,在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和后车顶外横梁21之间的连接区域只能有限地增强连接刚度。而且,来自已经安装在尾门铰链44上的尾门51的负荷,和来自安装在座椅安全带锚固器23上的座椅安全带(未在图中标明)的负荷,会作用在门柱加强件20上。因此,来自尾门51和座椅安全带的负荷会被集中作用于所述的拐角部位50。但是,在连接区域24中通过焊接将门柱加强件20连接在后车顶外横梁21上的结构可能难以获得足够的连接刚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后部车体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拐角部位的刚性可以比在
技术介绍
所提到的后部车体结构增强得更多,而又不需要增加零件数量和成本。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包括构成车顶的车顶板;后车顶外横梁,配置在车厢内车顶板的后部,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后车顶内横梁,与所述后车顶外横梁连接,从而构成一个闭合的截面形状;门柱加强件,其上部一体形成有尾门铰链加强构件,在其沿车宽方向位于尾门铰链加强构件内侧的侧端部分与后车顶外横梁的侧端部分连接在一起;以及角部内延伸部,与门柱加强件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闭合的截面形状。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在前一方面提到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中,门柱加强件被形成大致的Y形。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在前述方面中提到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中,角部内延伸部和后车顶内横梁连接在一起的位置被设置在从门柱加强件和后车顶外横梁连接在一起的位置的沿车宽方向的内侧,从而实现尾门铰链加强构件和尾门铰链之间连接、门柱加强件和后车顶外横梁之间连接、以及门柱加强件和外侧板之间的连接。根据上述方面,在
技术介绍
中由焊接到后车顶外横梁上的尾门铰链加强构件所承担的来自尾门的负荷,通过将门柱加强件和尾门铰链加强构件制成一个整体结构,可以直接由尾门加强件承担。这个负荷将会由沿垂直方向(车高方向)延伸的门柱加强件所承担,而不是由沿横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车顶外横梁来承担,由此,可以获得更高的刚性。而且,与传统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相比,通过将门柱加强件和尾门铰链加强构件制成一个整体结构,可以减少零件数量,并且降低壁厚,从而车体重量和成本也会得以降低。根据上述方面,门柱加强件被制成Y形之后,来自安装在门铰链上的尾门的负荷,和安装在门柱加强件上的座椅安全带的负荷可以被有效地分散到不同的零件上。根据上述方面,当门柱加强件和后车顶外横梁被连接在一起之后,角部内延伸部和后车顶内横梁不会妨碍所述的连接。所以,尾门铰链加强构件和尾门铰链之间的连接工作,门柱加强件和后车顶外横梁之间的连接工作,以及门柱加强件和外侧板之间的连接工作都会很容易实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
技术介绍
所涉及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图1中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沿A-A线的截面图。图4是图2中的常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沿B-B线的截面图。图5是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图1到图5,对该车辆后部车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常规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图1中所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沿A-A线的截面图。图4是图2中的常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沿B-B线的截面图。图5是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中的前(Fr)、内(In)和上(Up)箭头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沿车宽方向的内侧和车辆的上方。如图1所示,门柱加强件10被形成大致的Y形,从而可以在车宽方向上与后车顶外横梁11连接,在车辆纵向方向上与侧车顶横梁连接,在车辆垂直方向上与下车体骨架构件相连接。所述门柱加强件10以如下方式与后车顶外横梁焊接在一起在车宽方向内侧,门柱加强件10上部的侧端区域13被设置于后车顶外横梁11的下方。在沿车辆纵向(前后)方向上,在门柱加强件10的上部的侧端区域14上,门柱加强件10以如下方式与侧车顶横梁(未示出)焊接在一起门柱加强件10设置于所述侧车顶横梁下方。所述门柱加强件10的下端部15通过焊接与下车体骨架构件(未在图中标明)连接在一起。图3是沿图1的A-A线取得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被设置于所述门柱加强件10的上端部。在沿车宽方向位于上述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被设置部位的内侧的连接区域13,所述门柱加强件10和后车顶外横梁11也通过焊接连接到一起。而且,在沿车宽方向位于上述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被设置部位的外侧的连接区域36,所述门柱加强件10通过焊接与外侧板31在这里连接到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门柱加强件10和后车顶外横梁11通过焊接连接到一起的连接区域13以及门柱加强件10和外侧板31通过焊接连接到一起的连接区域36被设置在不同的位置。结果就是,与如图4所示的在连接区域24中的同一位置将门柱加强件20、后车顶外横梁21和外侧板41焊接在一起的传统的结构比较起来,这种结构可以获得更好的连接刚度。此外,与如图2所示的将门柱加强件20与后车顶外横梁1在拐角部位50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的传统结构比较起来,由于拐角部位50由大致的Y形门柱加强件所构成,这种结构可以获得更好的增强刚度。尾门铰链34被安装在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的上部,而且尾门铰链34是由螺栓37固定在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上部的。在这种情况下,车顶板30被设置于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和尾门铰链34之间,并与螺栓37固定,从而车顶板30也可以同时与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相连接。然后,将尾门51(如图5所示)安装在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部中围绕尾门口的后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顶板,构成车顶;后车顶横梁,配置在车厢内车顶板的后部,所述后车顶横梁沿车宽方向延伸;后车顶内横梁,与所述后车顶外横梁连接,从而构成闭合的截面形状;门柱 加强件,其上部一体形成有尾门铰链加强构件,所述门柱加强件在其沿车宽方向位于尾门铰链加强构件内部的侧端部与后车顶外横梁的侧端部相连;以及角部内延伸部,与门柱加强件相连,从而构成闭合的截面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岛村昌志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