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包括上前围板(15)、接合于该上前围板(15)的下部的车颈前部(20)和设置在上前围板延伸部(18)的上方且与悬架塔(5)及上前围板(15)的后部纵壁部分连接的左右一对的连接支架(60)。车颈前部(20),具有架设在左右一对上前围板延伸部(18)之间的主体部件(30),和将该主体部件(30)的纵壁部(22)向车宽方向延长而固定在该纵壁部(22)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并与左右一对的连接支架(60)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侧方部件(40),侧方部件(40),在其下部具有向前方延伸、与悬架塔(5)接合的延伸加强部(41)。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切实提高上前围板及车颈前部的安装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车颈前部(cowlfront)的车宽方 向两端部分的上端较之悬架支撑塔(suspension tower)位于上方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 构。
技术介绍
以往,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262290号(以下称 作"专利文献1")所示,设有分隔发动机室和车室的下前围板及接合于该下前围板的 上端部的上前围板,该上前围板的下部前端部与车颈前部接合。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中,上前围板,在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下部,具有向前 方延伸、与左右一对的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上前围板延伸部,此外, 车颈前部具有从上前围板向前侧延伸的横壁部和从该横壁部的前端向上侧延伸的纵壁 部。其中,纵壁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上端,较之悬架支撑塔位于上方。采用这样的前部车身结构的背景,例如有,设置在基于汽车性能上的要求等而决定 的规定高度位置上的悬架支撑塔,与基于外观设计上的要求等来决定设置场所或姿势的 前窗玻璃(front glass)或车颈格栅(cowl grille)的位置关系等的背景。另外,通常,车颈前部的纵壁部形成为越往上方越移向前方的倾斜状,并且支撑前 窗玻璃的下端部分的车颈部件接合在上前围板的后部。这样,由上述上前围板、车颈前 部、车颈部件等,在发动机罩(bonnet)和前窗玻璃之间形成向上方开口的空间,该空 间的上方开口,由合成树脂制的车颈格栅所覆盖。专利文献l的前部车身结构中,上前围板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与裙板(apron)部件 接合,并且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介由支架与上前围板、裙板部件及铰链柱 (hinge pillar)部件连接。该支架,具有底板部和自底板部的前端越往上方越移向前方的倾斜的倾斜板部。另 外,该支架的底板部与上前围板的上侧面接合,而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从上方重 叠接合于支架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分,形成在支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凸缘部与裙板部件及铰链柱部件接合。然而,上述那样的、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上端较之悬架支撑塔位于上方 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即使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与上前围板、裙板部件及铰链柱 部件接合,也可能无法充分提高车颈前部及与之接合的上前围板的安装刚性。艮P,专利文献l的前部车身结构中,虽然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介由支架与上 前围板、裙板部件及铰链柱部件接合,但由于该支架以仅从下支撑车颈前部的状态安装, 因此,若仅设置这样的支架,可能无法充分提高车颈前部及上前围板的车宽方向两端部 分的安装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切实提高上前围板及车 颈前部的安装刚性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上述那样的技术课题,通过具备以下结构的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前部车身结构予以解决。 艮P,本专利技术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前围板,分隔汽车的发动机室和车室;上前围板,接合于该下前围板的上端部,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在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下部,具有向前方延伸、与左右一对的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上前围板延伸部;车颈前部,与该上前围板的下部接合,沿着车宽方向 延伸设置,且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上端较之上述悬架支撑塔位于上方;左右一对的连 接支架,分别设置在上述一对上前围板延伸部的上方,上述连接支架,其前端固定在上 述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其后端延伸到上述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的上方位置且固定在上 述上前围板的后部纵壁部分,上述车颈前部,具有架设在上述一对上前围板延伸部之间 的主体部件,和将该主体部件的纵壁部向车宽方向延长而固定在该纵壁部的车宽方向两 端部并与上述一对连接支架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侧方部件,上述侧方部件,在其下部具有 向前方延伸、与悬架支撑塔接合的延伸加强部。采用本专利技术,由于上前围板所具备的左右一对的上前围板延伸部与高刚性的悬架支 撑塔接合,因此可以切实地提高上前围板的安装刚性。此外,由于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 两端部分,由与该车颈前部的主体部件为别个部件的一对侧方部件所构成,且该侧方部 件与主体部件、连接支架和悬架支撑塔分别接合,因此可切实提高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 两端部分的安装刚性。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侧方部件,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分与上述主体部件接合,其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与连接支架接合,上述延伸加强部与悬架支撑塔的车宽方向内 端部接合,上述连接支架的后端介由车颈部件与上述上前围板接合。采用该结构,具有如下等的优点可将构成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侧方部 件,介由连接支架切实地连接在高刚性的悬架支撑塔上,同时可以充分确保侧方部件的 车宽方向内端部的刚性,更有效地提高上述车颈前部的安装刚性。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具备加强上述一对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的左右一对的 加固部件,上述一对延伸加强部与上述一对加固部件接合。采用该结构,可介由加强悬架支撑塔用的加固部件,切实地将侧方部件的延伸加强 部接合在悬架支撑塔上,切实地提高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安装刚性。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加固部件,具有较之上述悬架支撑塔向车宽方向 内侧延伸的加固延伸部,上述延伸加强部接合在该加固延伸部上。采用该结构,可简单且切实地将侧方部件的延伸加强部接合在悬架支撑塔上。而且, 由于可使两者的接合位置向靠车宽方向内侧偏置,因此可更有效地提高包含上述侧方部 件的车颈前部的安装刚性。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具备以与上述一对延伸加强部重叠的状态接合在上述 一对加固部件上,且与上述主体部件的横壁部的下侧面接合的左右一对加强支架。采用该结构,主体部件和侧方部件两者,便介由上述加强支架和加固部件与高刚性 的悬架支撑塔接合,从而可有效地提高由上述主体部件和侧方部件所构成的车颈前部的 抗扭刚性。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主体部件的纵壁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形成为越 往上方越移向前方的倾斜状,上述连接支架具有越往下方越移向前方的倾斜的倾斜壁部, 上述侧方部件,在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具有沿着呈前上倾状倾斜的上述主体部件的纵 壁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倾斜形成且与该部分重叠接合的第l倾斜部,在与其车宽方向内 侧部分相反侧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具有沿着呈前下倾状倾斜的上述连接支架的倾斜壁 部倾斜形成且与该部分重叠接合的第2倾斜部。采用该结构,可将侧方部件切实地接合于主体部件和连接支架两者。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设有封闭由包含上前围板延伸部的上前围板、上述车 颈部件和上述连接支架所形成的闭合剖面空间的节部件,上述侧方部件介由上述连接支 架与该节部件接合。采用该结构,具有如下等的优点可提高连接支架的刚性,同时可切实地提高接合于该连接支架的上述侧方部件的安装强度。附图说明图l是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从车身的前部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2是前部车身结构的要部从车身的前部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3是前部车身结构的要部从车身的前部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4是前部车身结构的要部从车身的前部上方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前部车身结构的要部的俯视图。图6是图5的VI—VI线剖视图。图7是图5的V11—VII线剖视图。图8是图5的vni—vin线剖视图。图9是连接支架和侧方部件从车身的前部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IO是侧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前围板,分隔汽车的发动机室和车室;上前围板,接合于所述下前围板的上端部,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在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下部,具有向前方延伸、与左右一对的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上前围板延伸部;车颈前部,与所述上前围板的下部接合,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上端较之所述悬架支撑塔位于上方;左右一对的连接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对上前围板延伸部的上方,所述连接支架,其前端固定在所述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其后端延伸到所述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的上方位置且固定在所述上前围板的后部纵壁部分,所述车颈前部,具有架设在所述一对上前围板延伸部之间的主体部件,和将所述主体部件的纵壁部向车宽方向延长而固定在所述纵壁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并与所述一对连接支架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侧方部件,所述侧方部件,在其下部具有向前方延伸、与悬架支撑塔接合的延伸加强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崎忠,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