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
本专利技术涉及凝胶状的聚合物电解质以及一种基于导电聚合物的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该器件在柔性显示器、电子纸、智能窗、电子广告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二)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现象是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由于氧化还原反应或电荷(电子或者离子)的注入或者抽出过程,材料的光学性质(包括透射率、吸收率和反射率等)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发生可逆变换,其宏观表现为材料的颜色随外加电场作用具备可逆转换。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Platt提出电致变色概念以来,电致变色材料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根据材料的结构不同,可以分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早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如三氧化钨(WO3)、二氧化铱(IrO2),普鲁士蓝体系等。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化学稳定性,但其加工性、颜色可塑性不强、着色效率不高,限制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而有机小分子和导电聚合物基电致变色材料(包括紫罗碱类有机小分子,聚吡咯、聚噻吩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凝胶状的聚合物电解质,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1)将聚合物基体和高分子增塑剂加入带空心塞的反应容器中,置于50~80℃的烘箱中加热12~24h,使聚合物基体溶胀在其中;所述聚合物基体选自下列之一: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六氯丙烯);所述高分子增塑剂选自下列之一:碳酸丙烯酯、聚乙二醇;(2)将支持电解质A和电解溶剂A加入步骤(1)反应后的反应容器中,敞口置于超声池中超声5~15h,直至支持电解质A及高分子增塑剂与聚合物基体的混合物均充分分散于电解溶剂A中,最终制得凝胶状的聚合物电解质;所述的支持电解质A为四丁基高氯酸铵、高氯酸锂或四丁基氟硼酸铵;所述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凝胶状的聚合物电解质,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
(1)将聚合物基体和高分子增塑剂加入带空心塞的反应容器中,置于50~80
℃的烘箱中加热12~24h,使聚合物基体溶胀在其中;所述聚合物基体选自下列
之一: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六氯丙烯);所述高
分子增塑剂选自下列之一:碳酸丙烯酯、聚乙二醇;
(2)将支持电解质A和电解溶剂A加入步骤(1)反应后的反应容器中,敞
口置于超声池中超声5~15h,直至支持电解质A及高分子增塑剂与聚合物基体的
混合物均充分分散于电解溶剂A中,最终制得凝胶状的聚合物电解质;所述的支
持电解质A为四丁基高氯酸铵、高氯酸锂或四丁基氟硼酸铵;所述的电解溶剂A
为乙腈、二氯甲烷、乙腈和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或异丙醇;
其中,以聚合物基体、高分子增塑剂、支持电解质A的质量为100%计,聚
合物基体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0~40%,支持电解质与聚合物基体的比例为1:2~1:
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胶状的聚合物电解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
基体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所述高分子增塑剂为碳酸丙烯酯;所述的支持电解质
A为高氯酸锂;所述的电解溶剂A为乙腈。
3.一种基于导电聚合物的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以沉积有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导电聚合物膜的工作电极作为正极,取权利要
求1所述的凝胶状的聚合物电解质均匀涂抹在正极材料的导电聚合物膜表面,待
其中的电解溶剂A部分挥发变得更加粘稠后,另取一空白的相同材质的导电基底
作为负极,将正负极材料采用双面胶进行封装和组装,最后将组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诚,闫拴马,吕晓静,欧阳密,金晓强,姜慧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