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闭环式后侧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56240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4 05: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闭环式后侧围,包括C柱外加强板、卷收器固定支架、上边梁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内板、顶盖后横梁外板、所述衣帽架支撑梁和减震器安装板,所述C柱外加强板、卷收器固定支架和减震器安装板相对齐贴合连接,所述C柱外加强板靠近C柱上端的部位分别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内板、顶盖后横梁外板连接,所述卷收器固定支架与所述衣帽架支撑梁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后悬架减震器的载荷传递靠C柱外加强板、卷收器固定支架传递到顶盖后横梁、衣帽架支撑梁、后侧围上边梁区域,这些零件搭接而成的闭环式结构是车身后部在整车扭转工况抗变形的车身框架,提高了车身模态和车身可靠耐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闭环式后侧围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尤其涉及汽车车身中的一种闭环式后侧围。
技术介绍
轿车后侧围C柱上下端接头结构,是白车身重要的接头结构之一。其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白车身模态大小(C柱上接头影响最大)、白车身强度/刚度、底盘后悬减震器连接刚度,尾门周圈钣金的耐久可靠性和密封稳定性。传统的轿车C柱上、下端接头结构如图1至图7所示,包含侧围外板101、侧围内板102、C柱外加强板103、顶盖后横梁内板104、顶盖后横梁外板105、顶盖106、流水槽107、气弹簧安装板108、轮罩内板109、减震器安装板110、上边梁加强板等。后侧围结构主要承受底盘后悬减震器载荷和整车工况扭转载荷,是容易出现高应力位置之一,也是影响扭转模态和刚度的关键区域,扭转模态低和个刚度差容易导致后侧围结构出现车身焊点开裂、钣金开裂、底盘硬点固定失效、密封系统变形导致漏水等一系列问题。传统技术缺点主要是:1、C柱外加强板103从后侧门密封连接到尾门密封,X向尺寸超大,重量重(见图2);2、侧围外板C柱该区域与内板、加强板都没有连接支撑,容易有偏软(见图2的侧围外板偏软区域100)、出现油罐效应,导致有噪音(见图2);3、气弹簧加强板独立式,在尾门开口刚度差和接头弱时往往通过加厚流水槽107来实现加强,使流水槽107重量加重(见图5);4、C柱外加强板103在上接头没有与顶盖后横梁连接,只与上边梁加强板局部连接,连接性差导致该区域扭转变形大,车身模态低。(见图3)5、C柱外加强板103与减震器安装板110没有对齐设计使后悬减震器安装点刚度偏弱,车身力的传递路径有突变(见图7载荷传递不顺畅区域200),抗扭性能较弱,使车身模态和刚度较差,且易出现高应力,在应力集中的区域容易出现车身焊点或者钣金开裂,影响车身耐久可靠性和后悬操控舒适性、稳定性(见图7)。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闭环式后侧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闭环式后侧围,包括C柱外加强板、卷收器固定支架、上边梁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内板、顶盖后横梁外板、衣帽架支撑梁和减震器安装板,所述C柱外加强板、卷收器固定支架和减震器安装板相对齐贴合连接,所述C柱外加强板靠近C柱上端的部位分别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内板、顶盖后横梁外板连接,所述卷收器固定支架与所述衣帽架支撑梁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闭环式后侧围还包括轮罩内板,所述减震器安装板、轮罩内板、卷收器固定支架相对齐贴合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震器安装板内设有U形的减震器支架加强板,所述减震器支架加强板与所述轮罩内板相接触抵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C柱外加强板上设有至少二个减重孔,所述卷收器固定支架上设有至少二个减重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闭环式后侧围还包括侧围外板,所述C柱外加强板上设有涂膨胀焊接胶的涂胶槽,所述侧围外板通过所述涂胶槽与所述C柱外加强板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闭环式后侧围还包括气弹簧安装加强板,所述气弹簧安装加强板与所述C柱外加强板双面点焊连接,所述气弹簧安装加强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闭环式后侧围还包括侧围内板,所述衣帽架支撑梁为U形,所述衣帽架支撑梁设置在所述侧围内板、卷收器固定支架之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将后悬架减震器的载荷传递靠C柱外加强板、卷收器固定支架传递到顶盖后横梁、衣帽架支撑梁、后侧围上边梁区域,这些零件搭接而成的闭环式结构是车身后部在整车扭转工况抗变形的车身框架,提高了车身模态和车身可靠耐久性。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传统后悬减震器从车外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剖面图A-A;图3是图1的剖面图B-B;图4是现有技术中传统后悬减震器从车内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剖面图C-C;图6是现有技术中传统后悬减震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剖面图E-E;图8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闭环式后侧围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剖面图F-F;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闭环式后侧围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的剖面图G-G;图12是图10的剖面图H-H;图1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闭环式后侧围的气弹簧安装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剖面图I-I;图1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闭环式后侧围的后碰安全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的剖面图J-J;图17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闭环式后侧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闭环式后侧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8至图18中的附图标号为:C柱外加强板1;卷收器固定支架2;侧围内板3;轮罩外板4;减震器安装板5;轮罩内板6;侧围外板7;减震器支架加强板8;上边梁加强板9;顶盖后横梁外板10;顶盖后横梁内板11;衣帽架支撑梁12;气弹簧安装加强板13;流水槽14;三层板焊点15;减震器安装螺母16;气弹簧安装螺母17;涂胶槽19;膨胀焊接胶20。如图8至图18所示,一种闭环式后侧围,包括C柱外加强板1、卷收器固定支架2、侧围内板3、轮罩外板4、减震器安装板5、轮罩内板6、侧围外板7、减震器支架加强板8、上边梁加强板9、顶盖后横梁外板10、顶盖后横梁内板11、衣帽架支撑梁12、气弹簧安装加强板13、流水槽14、三层板焊点15、减震器安装螺母16、气弹簧安装螺母17、涂胶槽19、膨胀焊接胶20,所述C柱外加强板1、卷收器固定支架2和减震器安装板5相对齐贴合连接,所述C柱外加强板1靠近C柱上端的部位分别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9、顶盖后横梁内板11、顶盖后横梁外板10连接,所述卷收器固定支架2与所述衣帽架支撑梁12连接。如图8至图18所示,所述C柱外加强板1、卷收器固定支架2和减震器安装板5通过点焊搭接,三层板焊点15如图11所示。如图8至图18所示,减震器安装板5上设有减震器安装螺母16,用于安装减震器。如图8至图18所示,这样的搭接方式能将后悬架减震器的载荷传递靠C柱外加强板1、卷收器固定支架2传递到顶盖后横梁、衣帽架支撑梁12、后侧围上边梁区域(载荷传递见图9的箭头)。这些零件搭接而成的结构是车身后部在整车扭转工况抗变形的车身框架,提高了车身模态和车身可靠耐久性。如图8至图18所示,所述减震器安装板5、轮罩内板6、卷收器固定支架2相对齐贴合连接。如图8至图18所示,所述减震器安装板5内设有U形的减震器支架加强板8,所述减震器支架加强板8与所述轮罩内板6相接触抵接。如图8至图18所示,所述C柱外加强板1上设有至少二个减重孔,所述卷收器固定支架2上设有至少二个减重孔。如图8至图18所示,在底部,减震器安装板5、轮罩内板6、卷收器固定支架2的三层板连接,在中部,C柱外加强板1、轮罩内板6、卷收器固定支架2的三层板连接,使载荷得到合理分配,结构更稳健,刚度更高,解决了载荷传递不顺畅导致结构存在高应力引起的结构耐久开裂问题(见图11截面G-G)。在减震器安装板5内部增加一个U形减震器支架加强板8,增加了减震器安装板5在主要受力区域与轮罩内板6的连接,这样优化了连接的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结构刚度,而且能通过这种方式减小了减震器安装板5的料厚和尺寸,同时可以选择比传统结构轮罩内板更薄的料厚,在C柱外加强板1和卷收器固定支架2上设计有多个减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闭环式后侧围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闭环式后侧围,其特征在于:包括C柱外加强板、卷收器固定支架、上边梁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内板、顶盖后横梁外板、所述衣帽架支撑梁和减震器安装板,所述C柱外加强板、卷收器固定支架和减震器安装板相对齐贴合连接,所述C柱外加强板靠近C柱上端的部位分别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内板、顶盖后横梁外板连接,所述卷收器固定支架与所述衣帽架支撑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闭环式后侧围,其特征在于:包括C柱外加强板、卷收器固定支架、上边梁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内板、顶盖后横梁外板、衣帽架支撑梁和减震器安装板,所述C柱外加强板、卷收器固定支架和减震器安装板相对齐贴合连接,所述C柱外加强板靠近C柱上端的部位分别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内板、顶盖后横梁外板连接,所述卷收器固定支架与所述衣帽架支撑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环式后侧围,其特征在于:所述闭环式后侧围还包括轮罩内板,所述减震器安装板、轮罩内板、卷收器固定支架相对齐贴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闭环式后侧围,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安装板内设有U形的减震器支架加强板,所述减震器支架加强板与所述轮罩内板相接触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鹏飞许冰韦超忠秦海滨司超群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