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470062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8 03:48
公开了一种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特别地,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包括:纵臂,所述纵臂分别联接至扭力梁的对立端部;和车身接合单元,所述车身接合单元设置在每个纵臂的前端部并且将纵臂接合至车身。每个车身接合单元包括:纵臂轴衬,所述纵臂轴衬联接至纵臂的前端部;旋转联杆,所述旋转联杆设置在纵臂轴衬的前方并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接合至纵臂轴衬;和一对连接联杆,所述连接联杆被构造成分别将其前端部和外端部联接至车身,使得旋转联杆的瞬间旋转中点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在旋转联杆的外部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11月4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所提出的韩国专利申请号No.10-2013-0132955的优先权和权益,并通过引用将其全文纳入本文。
本分明涉及一种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更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所述悬架系统改进外后轮的关于推力和拖曳力的单个冲击特征以及控制其关于侧力(当车辆转弯时)的移动(即倾斜(toe))特征。
技术介绍
通常地,尽管设计性能因素例如驾驶舒适度、行驶稳定性等的限制,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下文称为CTBA)主要应用于紧凑车辆和中等尺寸车辆的后轮悬架系统。使用这些CTBA系统代替独立类型的悬架系统,因为它们有利地具有轻重量并且由于其简化的元件而具有低制造成本。图1为根据相关技术的一个实例的CTBA的立体图。参考图1,根据相关技术的示例性CTBA设置有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扭力梁1,分别联接至扭力梁1的对立端部的纵臂5,和用于将车轮轮胎安装在纵臂5处的承载架3。用于在其上安装弹簧7和减震器销钉13的弹簧基座9也设置在纵臂5的内后部处,所述减震器销钉13用于与减震器11联接。此外,车身接合单元15设置在纵臂5的前端部处从而联接至车身。更具体地,每个车身接合单元15包括纵臂轴衬21和安装支架23,所述纵臂轴衬21联接至纵臂5的前端部,所述安装支架23通过螺栓25联接至纵臂轴衬21。由于扭力梁1的扭曲变形特征,具有上述构造的CTBA通常造成车轮变形。纵臂5的位置和车身接合单元15的构造也可能造成车轮的变形。车辆应当维持一定水平的转向不足倾向从而在转弯过程中稳定车辆。出于该目的,理想的是,车辆在转弯时的后外轮(下文称为后外轮)应当被诱导前束(toe-in)而车辆在转弯时的后内轮(下文称为后内轮)应当被诱导后束(toe-out)。然而,这种类型的常规CTBA在进行该移动时具有一些问题。例如,图2为显示根据相关技术的一个实例的施加有侧力的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的移动特征的俯视图。如图2中所示,尽管根据相关技术的一个实例的CTBA当施加有侧力F1时在力学上不可移动,整个CTBA由于纵臂轴衬21的变形而旋转并且在后外轮W1处产生前束角(atoeangle)。亦即,当车辆转弯时,后外轮W1施加有侧力F1并且因此有可能被诱导后束,而回弹的后内轮W2施加有侧力F1因此有可能维持之前的前束角或被诱导前束。这造成车辆通常转向过度因此降低车辆的稳定性。由于CTBA相对于车身的机械瞬间旋转中点SP(即,在与车身接合的纵臂轴衬21的接合方向上延伸的线的交叉点)设置在车轮中心WC的前方,后外轮W1由于侧力F1具有后束的倾向而后内轮W2由于侧力F1具有前束的倾向。为了解决常规CTBA的这种转弯稳定性的问题,目前开发了悬架系统从而改进车身和纵臂5的车身接合单元的结构,使得CTBA相对于车身的瞬间旋转中点SP设置在车轮中心WC的后方。图3为根据相关技术的另一个实例的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的俯视图。参考图3,根据另一个实例的改进的CTBA设置有在车身和纵臂轴衬21之间的旋转联杆31作为车身接合单元15,使得相对于相对于车身的瞬间旋转中点SP设置在车轮中心WC的后方。亦即,旋转联杆31的后端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平行地与纵臂轴衬21接合,而其前端部设置有车身安装轴衬33,所述车身安装轴衬33可相对于车身在旋转方向上移动,因此接合至车身的一个下部。在该情况下,车身安装轴衬33通过旋转联杆31联接至纵臂轴衬21并且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接合至车身,使得其在旋转联杆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前方处接合至车身。因此,CTBA相对于车身的瞬间旋转中点SP在连接安装轴衬33的中心S1和纵臂轴衬21的中心S2的延长线的交叉点处形成,并且设置在车轮中心WC的后方。同样地,在该CTBA中,相对于车身的瞬间旋转中点SP设置在车轮中心WC的后方,使得其具有一些相对于侧力F1和推力和拖曳力的移动特征,所述侧力F1和推力和拖曳力在下文中参考图4A-4C描述。图4A-4C为显示根据相关技术的另一个实例的施加有侧力和推力和拖曳力的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的移动特征的俯视图。在图4A中,当后轮施加有侧力F1时,后外轮被诱导前束而回弹的后外转向轮W2维持设定的前束角或被诱导后束,使得车辆通常转向不足从而保证转弯稳定性。同时,当后轮施加有推力和拖曳力F2以及侧力F1时,CTBA基于瞬间旋转中点SP被诱导旋转。亦即,在图4B中,在根据另一个实例的CTBA中,在后轮同时施加有推力和拖曳力的双冲击环境中,例如当车辆刹车或经过减速带时,CTBA的旋转通过后轮的对称旋转而偏置,因此保证了行驶稳定性。然而,在图4C中,在一个后轮不对称地施加有推力和拖曳力F2的单冲击环境中,相应的后轮被诱导后束,使得CTBA的移动特征通常不稳定,因此如根据相关技术的前述实例那样破坏行驶稳定性。公开于
技术介绍
部分的上述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的理解,因此其可以包含的信息并不构成在本国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相关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可以包括:纵臂,所述纵臂分别联接至扭力梁的对立端部;和车身接合单元,所述车身接合单元设置在每个纵臂的前端部并且将纵臂接合至车身。每个车身接合单元可以包括:纵臂轴衬,所述纵臂轴衬联接至纵臂的前端部;旋转联杆,所述旋转联杆设置在纵臂轴衬的前方并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接合至纵臂轴衬;和一对连接联杆,所述连接联杆被构造成分别将其前端部和外端部联接至车身,使得旋转联杆的瞬间旋转中点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在旋转联杆的外部形成。穿过旋转联杆的瞬间旋转中点和纵臂轴衬的中心的延长线的交叉点可以形成CTBA的瞬间旋转中点,并且CTBA的瞬间旋转中点可以设置在车轮中心的后方。旋转联杆的瞬间旋转中点可以在连接联杆的延长线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交叉点处形成。每个连接联杆可以包括前方连接联杆和后方连接联杆,所述前方连接联杆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旋转联杆的前端部和车身之间,其对立端部联接在旋转联杆的前端部和车身之间,所述后方连接联杆设置在旋转联杆的外端部和车身之间,其对立端部联接在旋转联杆的外端部和车身之间。特别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后方连接联杆的长度可以比前方连接联杆更短。进一步地,前方和后方连接联杆可以通过安装轴承联接从而可相对于旋转联杆旋转,并且通过安装轴衬连接至车身。一种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其中扭力梁的对立端部联接至纵臂并且左纵臂和右纵臂联接至车身接合单元从而在其前端部处安装在车身上。每个车身接合单元包括:纵臂轴衬,所述纵臂轴衬连接至纵臂的前端部;旋转联杆,所述旋转联杆设置在纵臂轴衬的前方并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接合至纵臂轴衬;和一对连接联杆,所述连接联杆被构造成分别将旋转联杆的前端部和外端部联接至车身,并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在旋转联杆的外部形成旋转联杆的瞬间旋转中点,并且其中CTBA的瞬间旋转中点SP可以被构造成通过穿过旋转联杆的瞬间旋转中点和纵臂轴衬的中心的延长线的交叉点而在车轮中心的后方形成。每个连接联杆可以包括前方连接联杆和后方连接联杆,所述前方连接联杆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旋转联杆的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包括:纵臂,每个纵臂分别联接至扭力梁的对立端部;和车身接合单元,每个车身接合单元设置在每个纵臂的前端部并且将每个所述纵臂接合至车身,其中所述每个车身接合单元包括:纵臂轴衬,所述纵臂轴衬联接至纵臂的前端部;旋转联杆,所述旋转联杆设置在纵臂轴衬的前方并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接合至所述纵臂轴衬;和一对连接联杆,所述连接联杆被构造成分别将其前端部和外端部联接至车身,使得其中所述旋转联杆的瞬间旋转中点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在旋转联杆的外部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1.04 KR 10-2013-01329551.一种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包括:纵臂,每个纵臂分别联接至扭力梁的对立端部;和车身接合单元,每个车身接合单元设置在每个纵臂的前端部并且将每个所述纵臂接合至车身,其中所述每个车身接合单元包括:纵臂轴衬,所述纵臂轴衬联接至纵臂的前端部;旋转联杆,所述旋转联杆设置在纵臂轴衬的前方并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接合至所述纵臂轴衬;和一对连接联杆,所述连接联杆被构造成分别将其前端部和外端部联接至车身,使得其中所述旋转联杆的瞬间旋转中点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在旋转联杆的外部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其中穿过所述旋转联杆的瞬间旋转中点和所述纵臂轴衬的中心的延长线的交叉点形成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的瞬间旋转中点,并且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的瞬间旋转中点设置在车轮中心的后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其中每个连接联杆包括前方连接联杆和后方连接联杆,所述前方连接联杆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旋转联杆的前端部和车身之间,其对立端部联接在旋转联杆的前端部和车身之间,所述后方连接联杆设置在旋转联杆的外端部和车身之间,其对立端部联接在所述旋转联杆的外端部和车身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其中所述后方连接联杆的长度比所述前方连接联杆更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其中所述旋转联杆的瞬间旋转中点在一对连接联杆的延长线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交叉点处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接扭力梁车轴类型的悬架系统,其中前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宰佶金善平赵玧衡郑振好郑星熙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