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文彪专利>正文

车辆液力制动增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6455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改进的车辆液力制动增压器,属于车辆制动控制技术领域,该增压器由油缸、活塞和油箱组成,其活塞朝向进油口阀芯一端端面积较另一端环面台阶面积大若干倍而使供出油压成倍提高,其朝向进油口一端油道阀芯还具有可调节流量延时回流油液的调整螺丝故可为后续制动提供更充足油量,实现有效制动的目的。此外,该增压器还具有使用寿命有保障、安全系数有提高的特点。(*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改进的车辆液力制动增压器,属于车辆制动控制
,尤其适用于汽车液压制动。交通事故的日益增多使人们对车辆制动的现有状况产生怀疑,于是有关改善车辆制动系统的各种改进方案陆续被提上日程,例如对汽车液力制动设置了真空泵和扩大工作油缸受液力面积以加强制动等等。已知的由油缸,活塞和油箱组成的车辆液力制动助力装置就是这种新的设计,但真空泵是靠发动机作功的。因而亦受发动机动力的制约,如果发动机转速低,耗油高,则制动液力差,发动机熄火时,不仅制动效果消失,还防碍人力继续做功制动。这就是交通事故日趋频繁的起因之一,而仅仅采用增大工作油缸受液力面积则油量供应不足,若仅仅增大原动泵油量则人力又不济,达不到液压力度进而达不到有效制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提供足够油量油压从而可获得足够刹车力度实现有效制动的车辆液力制动增压器。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参照附图说明图1-3,车辆液力制动增压器具有进油口(18),出油口(19)的油缸(16)和带有弹簧(14)的活塞(5)及油箱(15)组成的车辆液力制动增压器,其中油缸(16)的内腔与油箱(15)之间双油路管通并分别设有阀(1、11),活塞(5)带弹簧(14)的一端朝向油缸(16)内腔与油箱(15)管接的一端,改进之处在于,活塞(5)朝向弹簧(14)的一端塞柱截面圆径小于活塞朝向弹簧(14)一端的另一端即朝向进油口(18)一端端面圆径,并与该端形成一个环形台阶(17),上述弹簧(14)与活塞(5)连接一端的另一端连接一个可在油缸(16)内腔滑动的滑块(20),故上述活塞(5)朝向进油口(18)一端端面与油缸(16)内腔对应底面构成油室(A),活塞(5)台阶(17)与油缸(16)内腔对应底面构成油室(B)、活塞(5)与弹簧(14)连接的一端端面与滑块(20)之间构成油室(C),其中油室(A)一端与进油口(18)油道管通并设有带回位弹簧的阀(6),对应阀(6)的油缸(16)缸体上装有调整螺丝(7),油室(A)另一端经活塞(5)内油道与出油口(19)油道管通并在塞柱内油道上设有带回位弹簧的阀(8),油室(B)呈内环柱式空腔与出油口(19)油道管通,油室(C)朝向滑块(20)一端的两侧分别与油箱(15)管通,其中一侧油道上设有上设有带回位弹簧的阀(1),对应阀1的油缸(16)上装有可顶压阀芯的顶锥(2),另一侧油道上设有带回位弹簧的阀芯(11),对应阀芯(11)的油缸(16)缸体上装有调整螺丝(12),上述活塞(5)管通出油口(18)一端塞柱上还设有环绕柱体的楔形台阶,由台阶向油缸(16)缸体外设有一与上述顶锥(2)平行径向外伸的顶柱(4),顶柱(4)与顶锥(2)之间设有一个控制杠杆(3)。上述结构的车辆液力增压器的进油口(18)与车辆液压总泵输出油路管接,其出油口(19)与执行液压分泵输入油路管通,工作时,总泵在入力踩刹作用下启动并输出压力油液经本器进油口(18)进入油缸(16)的缸内油道的压力油冲开经阀芯(6)与缸体之间的间隙如图2所示流入油缸(16)活塞腔内上述油室(A)中推动活塞(15)左移并使塞内油道上的阀芯(8)关闭油道,于是油室(B)中的油液在左移的活塞(15)的挤压下形成高压油而经出油口(19)输出提供助力供给执行分泵和制动鼓执行刹车制动,由于活塞台阶(17)环面面积较活塞(5)受力端面面积小若干倍,故本增压器可输出较制动主缸油压高同等倍数的制动油液实现足够的刹车力度和有效制动。如前述当活塞(5)在压力油推动下左行时,油室(C)中的油液受压冲开阀芯(11)流向油箱(15),同时,顶柱(4)在活塞(5)楔形环槽斜面的楔压下上移并顶动杠杆(3)作功迫使顶锥(2)下移并顶开阀芯(1)使油室(C)中的油液同时从该通道流入油箱(15)。如图3所示,当刹车任务完成,刹车动力消失,总泵停止输油并启动真空泵回抽油液时,阀芯(6)在其弹力作用下回位过程中,油室(A)中的油液趁阀芯(6)关闭之前部分回流至总泵,此时油箱(15)内的油液经阀芯(1)回流到油室(C)并推动活塞(5)右移,同时顶柱(4)失去支撑回落,顶柱(2)失去杠杆(3)的控制,随着活塞(5)的复位,油室(C)内原油量补足即上顶阀芯(1)闭阀,同时,随着活塞(5)的右移,阀芯(8)打开,经出油口(19)输出的压力油返回油室(B)回补油室(B)油量并穿过阀芯(8)控制的油道与油室(A)内的油液一并朝总泵回流。这里,为了保障连续刹车所需的油量,在对应阀(6)的油缸(16)缸体上安装了可以调节阀(6)与缸体之间的间隙度即调节流量的调整螺丝(7)以实现油量延时补偿,以防止油室空仓使后续制动出现供油不足即“踏空”现象,为此,还在对应阀芯(11)的油缸(16)缸体上也安装了可调节阀芯(11)开启度的调整螺丝(12),在对应滑块(20)的油缸(16)的缸体上安装了可调节油室(C)容量的调整螺丝(13)。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加以详细说明。图1为车辆液力制动增压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工作状态示意图;图3为活塞复位示意图。以上图1-3中,其中1-阀芯2-顶锥3-杠杆4-顶柱5-活塞 6-阀芯 7-调整螺丝 8-阀芯9-调整螺丝10-阀芯11-阀芯12-调整螺丝13-调整螺丝 14-弹簧15-油箱16-油缸17-台阶18-进油口 19-出油口20-滑块21-滑块。根据图1-3所示,本技术的该实施例具有一个金属精密铸制油缸(16)和一个油箱(15),在油缸(16)的活塞腔内具有一个大小与之匹配且能在腔内自由滑动的活塞(5),油缸(16)右上方具有进油口(18),下方具有出油口(19),活塞(5)具有经油缸(16)缸体与上述进油口(18),出油口(19)管通的油道,活塞(5)与进油口(18)之间油道上装置一带回位弹簧的锥形阀芯(6),活塞(5)内对应阀芯(6)的油道中轴向装置带回位弹簧的阀芯(8),活塞(5)朝向阀芯(6)一端塞柱截面圆径大于另一端的截面圆径,故其中段形成一个环形台阶(17),环形台阶(17)与油缸内腔底面构成内环柱形空腔油室(B),而活塞(5)朝向阀芯(6)的端面与油缸内腔底面构成内圆柱形空腔油室(A)、油室(C)则是由活塞(5)朝向阀芯(6)一端的另一端端面与置于油缸内腔朝向阀(6)一端的另一端端头与内腔大小匹配的且可在内腔内自由滑动的圆柱形滑块(20)相隔构成,二者之间连接一具有良好回弹性能的弹簧(14),对应滑块(20)的油缸(16)缸体上由外向内装置一可调节滑块内滑深度从而调节通道流量的调整螺丝(13),由油箱(15)引出的输油管道双向与油缸(16)内圆柱形空腔二侧的与油室(C)相通的经向油道管道并分别装有带回位弹簧的阀芯(1、11),其中对应阀芯(11)的油道中设一与油道孔经匹配的滑块(21)与阀芯(11)的弹簧连接,然后设一调整螺丝(12)通过调整滑块(21)的内滑深度调整阀芯(11)启闭度。而对应阀芯(1)的油缸(16)油道中在阀芯(1)轴向设一顶锥(2),在顶锥(2)上设一可控制阀芯(1)启闭的杠杆(3),杠杆(3)的另一端下方具有一个可在油缸(16)缸体槽道上上下滑动的顶柱(4),顶柱(4)下部成楔形,与之对应的活塞柱上设置与之匹配的楔形环槽,使其随塞移动时能通过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具有进油口(18)、出油口(19)的油缸(16)和带有弹簧(14)的活塞(5)及油箱(15)组成的车辆液力制动增压器,其中油缸(16)的内腔与油箱(15)之间双油路管通并分别设有阀(1、11),活塞(5)带弹簧(14)的一端朝向油缸(16)内腔与油箱(15)管接的一端,其特征在于,活塞(5)朝向弹簧(14)的一端塞柱截面圆径小于活塞朝向弹簧(14)一端的另一端即朝向进油口(18)一端端面圆径,并与该端形成一个环形台阶(17),上述弹簧(14)与活塞(5)连接一端的另一端连接一个可在油缸(16)内腔滑动的滑块(20),故上述活塞(5)朝向进油口(18)一端端面与油缸(16)内腔对应底面构成油室(A),活塞(5)台阶(17)与油缸(16)内腔对应底面构成油室(B)、活塞(5)与弹簧(14)连接的一端端面与滑块(20)之间构成油室(C),其中油室(A)一端与进油口(18)油道管通并设有带回位弹簧的阀(6),对应阀(6)的油缸(16)缸体上装有调整螺丝(7),油室(A)另一端经活塞(5)内油道与出油口(19)油道管通并在塞柱内油道上设有带回位弹簧的阀(8),油室(B)呈内环柱式空腔与出油口(19)油道管通,油室(C)朝向滑块(20)一端的两侧分别与油箱(15)管通,其中一侧油道上设有带回位弹簧的阀(1),对应阀1的油缸(16)上装有可顶压阀芯的顶锥(2),另一侧油道上设有带回位弹簧的阀芯(11),对应阀芯(11)的油缸(16)缸体上装有调整螺丝(12),上述活塞(5)管通出油口(18)一端塞柱上还设有环绕柱体的楔形台阶,由台阶向油缸(16)缸体外设有一与上述顶锥(2)平行径向外伸的顶柱(4),顶柱(4)与顶锥(2)之间设有一个控制杠杆(3)。...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彪岳伟民粟欣欣李嫦娥向采友
申请(专利权)人:王文彪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