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261606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3 02:58
一种输送机系统,包括:在装载区域和卸载区域之间延伸的轨道,可弯曲成管状的环形输送带,其具有增厚的边缘,若干可移动的安装于轨道的车厢,所述车厢包括用于接合输送带边缘的输送带辊借此支撑输送带,用于允许材料被装载到输送带上的装载车厢,装载站至少在装载区域是可移动的,用于允许材料从输送带被卸载的卸载车厢,卸载站至少在卸载区域是可移动的和位于在装载和卸载车厢之间的若干中间车厢,用于以管状沿输送和返回路径支撑输送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一种输送机系统,包括:在装载区域和卸载区域之间延伸的轨道,可弯曲成管状的环形输送带,其具有增厚的边缘,若干可移动的安装于轨道的车厢,所述车厢包括用于接合输送带边缘的输送带辊借此支撑输送带,用于允许材料被装载到输送带上的装载车厢,装载站至少在装载区域是可移动的,用于允许材料从输送带被卸载的卸载车厢,卸载站至少在卸载区域是可移动的和位于在装载和卸载车厢之间的若干中间车厢,用于以管状沿输送和返回路径支撑输送带。【专利说明】输送机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送机系统,在一个特定的例子中,涉及一种用于采矿的输送机系统。
技术介绍
本说明书对任意现有公开(或从中获取的信息〉、或任何已知事项的引用,不是、也不应被认为是对下述情况的确认或者承认或者任何形式的建议,即该现有公开(或从中获取的信息)或已知事项构成了在本说明书试图争取的领域的公知常识的一部分。 在八十年代早期澳大利亚煤矿工业对长壁开采的引入和采矿公司对这项技术的接受,带来了更有效率和成本效益的生产方法和工厂利用。这个工业上的改变不仅对于采矿公司也对于工厂/设备供应商带来了市场机会的拓宽。 为了在地下采煤应用中建立长壁采矿系统,需要开发巷道。这些巷道根据煤层的地理位置延伸。它们通过连续采矿机开发,其穿透煤层建立路径(巷道),在其中长壁采矿系统可被建立用来移除煤矿的大片盘区(通常在150-4000之间巷道开发从盘区带式输送机(盘区输送带)起大约0-2000。然后盘区输送带将煤输送至地上的准备区域。为了从连续采矿机输送煤到盘区输送带,通常使用梭车。尽管梭车为老化的技术且一直存在着缺陷但其仍是从连续采矿机后面移除煤的主要方法。它们也明显的增加了资金和维修费用,以及引起了大量的人身伤害和死亡。 目前的澳大利亚和海外的工业采用的长壁采矿方法,包括输送带路径和平行于中间穿透通道的运输路径。由于这些穿透通道与路径呈90。开发,传统的连续流动材料处理系统不合适。穿透通道由于各种原因是必须的且梭车必须并被设计为绕过这些尖角。 …5860510描述了软管带式输送机,包括延伸的输送带,其可被折叠为闭合的软管。在边缘它具有增厚的部分且在软管形成的时候被布置为彼此倚靠。这些增厚的部分约束形成V形部分,所述V形部分在背离已通过输送带形成的软管的方向增厚。根据该专利技术的所述V形部分被置于两个驱动辊之间。通过在30-90。之间选择卩形部分的角度,发现能够以类似V形带的方式驱动软管带式输送机。该文本也描述了软管带式输送机的驱动单 )匕0
技术实现思路
在第一个较宽的形式中本专利技术欲提供一种输送机系统,包括 在装载区域和卸载区域之间延伸的轨道; 幻可弯曲成管状的环形输送带,其具有增厚的边缘; 0)若干可移动的安装于轨道的车厢,所述车厢包括用于接合输送带边缘的输送带辊借此支撑输送带; 1)用于允许材料被装载到输送带上的装载车厢,所述装载车厢至少在装载区域是可移动的; 11)用于允许材料从输送带被卸载的卸载车厢,所述卸载车厢至少在卸载区域是可移动的; 111)位于在装载和卸载车厢之间的若干中间车厢,用于以管状沿输送和返回路径支撑输送带。 典型的输送机系统包括若干用于驱动输送带的输送带驱动辊,所述输送带驱动辊被提供于至少一些车厢上。 典型的车厢进一步包括车厢驱动用于相对于轨道移动车厢。 典型的每个车厢包括: 幻框架; 4安装于框架的若干托轮装置,所述托轮装置支撑输送带辊;和 0)用于相对于轨道可移动的安装车厢的联接器。 典型的所述联接器包括通过支架连接于框架的车厢辊。 典型的框架包括围绕输送带输送和返回路径延伸的安全装置。 典型的框架支撑用于服务的管道。 典型的,对于中间车厢,所述框架包括: 间隔的延伸的托轮装置支撑构件用于分别支撑用于输送和返回路径的托轮装置;和 幻若干横向框架构件用于支撑延伸的托轮装置支撑构件。 典型的装载车厢包括: 安装于框架的前体,所述前体包括装载孔;和 幻用来促使输送带的边缘倚靠所述前体使得输送带边缘被前体引导分离的输送带辊,借此允许材料通过装载孔被装载于输送带上。 典型的所述装载车厢包括用于在返回路径和输送路径之间输送输送带的输送带返回辊。 典型的所述装载车厢包括: 用于在返回路径和输送路径之间输送输送带的返回辊; 4托轮装置或支撑输送带辊;和 0)安装于框架的斜槽用来在输送带返回辊和托轮装置之间限定装载孔。 典型的所述输送机系统包括用于在输送带从输送带返回辊到惰轮托轮装置的输送中支撑输送带的斜槽输送带辊。 典型的所述输送带返回辊可移动的安装于框架以允许输送带返回辊的运动用于保持输送带的张力。 典型的所述装载车厢包括用于偏斜输送带返回辊的偏斜机构。 典型的所述装载车厢包括: 用于支撑至少所述前体的第一装载框架;和 幻用于支撑输送带返回辊的第二装载框架。 典型的所述卸载车厢包括被所述框架支撑的卸载辊,所述卸载辊以开放形式支撑输送带,所述卸载辊从输送路径到返回路径输送输送带。 典型的所述卸载车厢包括: 用于支撑卸载辊的第一卸载框架;和 幻用于支撑若干托轮装置的第二卸载框架以向卸载辊上和从卸载辊引导输送带。 典型的所述车厢在使用中基本在在轨道下方悬挂。 典型的所述轨道为单轨轨道。 典型的所述输送带在返回路径相对于输送路径被支撑为翻转形式。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本专利技术的例子现将根据附图进行描述,其中 图1八为输送机系统的第一个例子的平面图; 图18和X为图1八的输送机系统的侧视图; 图10到1?为输送带在输送装载和卸载构型的端视图; 图2为长壁开采中图1八的输送机系统的使用的例子的平面图; 图3八为中间车厢的第一个例子的透视图; 图38为中间车厢的第二个例子的透视图; 图3(:为用来支撑输送带的惰轮的例子的透视图; 图30为输送带驱动轮的例子的透视图; 图4八为装载车厢的例子的透视图; 图48为用于支撑前体的第一装载框架的部分的透视图; 图扣为用于支撑输送带返回辊的第二装载框架的第一个例子的透视图; 图40为用于支撑输送带返回辊的第二装载框架的第二个例子的透视图; 图5八为第一卸载框架支撑卸载辊的透视图; 图58为第二卸载框架支撑若干托轮装置的透视图; 图6为使用中的中间车厢的例子的端视图; 图7为控制器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8为中间车厢的第二个例子的透视图; 图9八为装载车厢的第二个例子的透视图; 图98为图9八的装载车厢的第二透视图; 图10六为卸载车厢的第二个例子的透视图; 图108为图10六的卸载车厢的第二透视图; 图11为图8的中间车厢在使用中的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输送机系统的实施例现将根据图1八到1?进行描述。 在这个实施例中,输送机系统100包括在装载区域141和卸载区域142之间延伸的轨道110。输送机系统100包括环形输送带130,其可弯曲成管状并具有增厚的边缘以允许输送带被若干带辊支撑,所述辊被依次安装于若干车厢121,122,123上,所述车厢被可移动的安装于轨道110。 所述车厢典型的包括装载车厢121、卸载车厢122和一个或更多中间车厢123,所述装载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送机系统,包括:a)在装载区域和卸载区域之间延伸的轨道;b)可弯曲成管状的环形输送带,其具有增厚的边缘;c)若干可移动的安装于轨道的车厢,所述车厢包括用于接合输送带边缘的输送带辊借此支撑输送带;i)用于允许材料被装载到输送带上的装载车厢,所述装载车厢至少在装载区域是可移动的;ii)用于允许材料从输送带被卸载的卸载车厢,所述卸载车厢至少在卸载区域是可移动的;和iii)位于在装载和卸载车厢之间的若干中间车厢,用于以管状沿输送和返回路径支撑输送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达伦·约翰·韦兰
申请(专利权)人:DW技术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澳大利亚;AU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