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和测定工具,其可以一次测定内置于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中的多个抗拉体的电阻。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具有:主体部(10),其形成为环状;和抗拉体(11),其具有导电性,沿着主体部(10)的长边方向内置,在主体部(10)的长边方向上该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以不接触的方式对置,并且该抗拉体沿着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以不接触的方式排列,在主体部(10)的内侧面(10b)形成有使全部的抗拉体(11)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露出的开口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和测定工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和测定工具。
技术介绍
当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劣化时,会发生内置的抗拉体的磨损和断线等。作为检测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劣化的方法,例如,有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法。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26175号公报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抗拉体劣化的情况例如可根据抗拉体的电阻变化来检测。在单独测定内置于1个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中的多个抗拉体的电阻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作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一次测定内置于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中的多个抗拉体的电阻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和测定工具。本专利技术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具有:主体部,其形成为环状;和抗拉体,其具有导电性,沿着主体部的长边方向内置,在主体部的长边方向上该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以不接触的方式对置,并且该抗拉体沿着主体部的短边方向以不接触的方式排列,在主体部的内侧面形成有使全部的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露出的开口部。本专利技术的测定工具具有:基板,其不具有导电性;接线用端子,其与接线用开口部对应地配置在基板上,形成为与相邻的2个抗拉体双方接触;以及接触用端子,其与接触用开口部对应地配置在基板上,本专利技术的测定工具是针对上述乘客输送机用扶手来使用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中,在主体部的内侧面形成有使全部的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露出的开口部。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一次测定内置于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中的多个抗拉体的电阻。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自动扶梯的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长边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3是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抗拉体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外观图。图5是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厚度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测定工具的示意图。图7是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厚度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安装有接触件的抗拉体的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安装有连结件的抗拉体的剖视图。标号说明1:桁架;2:驱动机;2a:驱动链轮;3:主链轮;4:梯级用下部链轮;5:驱动链条;6:梯级链条;7:梯级;8:扶手;9:扶手驱动装置;10:主体部;10a:外侧面;10b:内侧面;11:抗拉体;11a:外侧抗拉体;11b:内侧抗拉体;12:钢丝;13:接线用开口部;14:接触用开口部;15:间隙;16:基板;17:接线用端子;18:接触用端子;19:接触件;20:连结件。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上相同标号。对重复的说明适当简化或者省略。实施方式1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乘客输送机的一例,对自动扶梯进行具体说明。对自动人行道等其他乘客输送机省略说明。图1是示出自动扶梯的构造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自动扶梯具有桁架1。桁架1架设在上层和下层之间。在桁架1的内部设置有:驱动机2、主链轮3、梯级用下部链轮4和未图示的梯级用上部链轮。驱动机2、主链轮3和梯级用上部链轮配置在上层侧。梯级用下部链轮4配置在下层侧。梯级用上部链轮与主链轮3同轴设置。驱动机2具有驱动链轮2a。在驱动链轮2a和主链轮3上卷绕有环状的驱动链条5。在梯级用上部链轮和梯级用下部链轮4上卷绕有环状的梯级链条6。自动扶梯具有多个梯级7、扶手8和扶手驱动装置9。多个梯级7以从下层向上层排列的方式,通过梯级链条6连结。扶手8是形成为环状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扶手8沿着多个梯级7排列的方向设置在梯级7的左右两侧。扶手驱动装置9设置在桁架1的内部。针对1个扶手8设置至少一个扶手驱动装置9。在桁架1的内部设置有未图示的扶手用上部链轮。扶手用上部链轮与主链轮3和梯级用上部链轮同轴设置。扶手驱动装置9具有多个扶手驱动链轮和多个扶手驱动辊。各个扶手驱动辊与各个扶手驱动链轮对应地同轴设置。在扶手驱动链轮上卷绕有扶手链条。驱动机2使驱动链轮2a旋转。通过驱动链轮2a的旋转,使得驱动链条5以在驱动链轮2a和主链轮3之间循环的方式移动。驱动机2的动力从驱动链轮2a经由驱动链条5被传递到主链轮3。主链轮3、梯级用上部链轮和扶手用上部链轮伴随驱动链轮2a的旋转而旋转。通过梯级用上部链轮的旋转,梯级链条6在梯级用上部链轮和梯级用下部链轮4之间循环移动。也就是说,梯级7在上层和下层之间循环移动。伴随扶手用上部链轮的旋转,扶手驱动装置9的扶手链条循环移动。伴随扶手链条的循环移动,扶手驱动链轮和扶手驱动辊旋转。扶手8利用与旋转的扶手驱动辊之间的摩擦力,在上层和下层之间循环移动。扶手8在与梯级7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移动。图2是从实施方式1中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长边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2中的上下方向是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短边方向。如图2所示,扶手8具有主体部10。主体部10不具有导电性。主体部10例如由合成树脂形成。主体部10的从长边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呈C字状。也就是说,主体部10的从扶手8的行进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呈C字状。主体部10具有外侧面10a和内侧面10b。外侧面10a是乘客输送机的利用者抓住扶手8时接触的部分。内侧面10b是与扶手驱动辊接触的部分。如图2所示,在主体部10中内置有抗拉体11。抗拉体11沿着主体部10的长边方向被埋入。抗拉体11具有导电性。抗拉体11例如由金属材料形成。抗拉体11例如形成为直径1mm左右的粗度。针对1个扶手8,设置有至少3根抗拉体11。针对1个扶手8,设置有例如10根以上的抗拉体11。图2示出在1个扶手8中内置有10根抗拉体11的情况。多个抗拉体11以不相互接触的方式,沿着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排列。以下,将多个抗拉体11中、在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上配置于最外侧的抗拉体称为外侧抗拉体11a。图2所示的抗拉体11中、从上数第1个和第10个是外侧抗拉体11a。并且,将多个抗拉体11中、配置在2个外侧抗拉体11a之间的抗拉体称为内侧抗拉体11b。图2所示的抗拉体11中、从上数第2个到第9个是内侧抗拉体11b。图3是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抗拉体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抗拉体11是例如使钢丝12捻合而形成的钢丝绳索。1根抗拉体11是例如使用7组由4根钢丝12构成的组而形成的。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外观图。图4示出从右侧观察图2中的扶手8的状态。图4中的上下方向是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短边方向。如图4所示,在主体部10的内侧面10b形成有多个开口部。形成在内侧面10b上的开口部包括接线用开口部13和接触用开口部14。接线用开口部13是图中所示的开口部中呈长方形的开口部。接触用开口部14是图中所示的开口部中呈圆形的开口部。以下,将图4中的位于左侧的4个接线用开口部13和2个接触用开口部14称为“H侧”开口部。并且,将图4中的位于右侧的5个接线用开口部13称为“J侧”开口部。如图4所示,关于H侧的多个开口部,按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上的排列顺序连续的2个开口部配置在主体部10的长边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并且,关于J侧的多个开口部,按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上的排列顺序连续的2个开口部配置在主体部10的长边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也就是说,各个开口部形成在不沿着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其具有:主体部,其形成为环状;和抗拉体,其具有导电性,沿着所述主体部的长边方向内置,在所述主体部的长边方向上该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以不接触的方式对置,并且该抗拉体沿着所述主体部的短边方向以不接触的方式排列,在所述主体部的内侧面形成有使全部的所述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露出的开口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1.04 JP 2015-2163511.一种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其具有:主体部,其形成为环状;和抗拉体,其具有导电性,沿着所述主体部的长边方向内置,在所述主体部的长边方向上该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以不接触的方式对置,并且该抗拉体沿着所述主体部的短边方向以不接触的方式排列,在所述主体部的内侧面形成有使全部的所述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露出的开口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其中,所述抗拉体包括:外侧抗拉体,其在所述主体部的短边方向上配置在最外侧;和内侧抗拉体,其配置在2个所述外侧抗拉体之间,所述开口部包括:接线用开口部,其使相邻的2个所述抗拉体的一端部的组或者另一端部的组露出;和接触用开口部,其使所述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中的不从所述接线用开口部露出的一侧露出,所述内侧抗拉体的一端部与在所述主体部的短边方向上的一侧相邻的所述抗拉体的一端部一起从所述接线用开口部露出,且不与在另一侧相邻的所述抗拉体的一端部一起从所述接线用开口部露出,所述内侧抗拉体的另一端部与在所述主体部的短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田武信,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大楼技术服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