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6048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该车辆座椅包括冲撞传感器、头枕,所述冲撞传感器设置到座背框架并由后端冲撞相对向后移动,所述头枕安装到座背框架且可以在正常支撑位置、与该正常支撑位置之前的头部保护位置之间移动。当冲撞传感器向后移动时,该头枕可以从正常支撑位置移动到头部保护位置。该车辆座椅具有安装到座背框架的锁定机构。当承受后端冲撞所施加的外部力时,所述锁定部件被惯性力移到锁定位置以限制头枕从头部保护位置回到正常支撑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座椅,更具体地涉及到一种包括头枕的车辆座 椅,所述头枕在后端冲撞时从正常支撑位置移动到头部保护位置。
技术介绍
通常,众所周知的车辆座椅包括座背框架、沖撞传感器和头枕,所述 冲撞传感器设置到座背框架,且当由于后端冲撞使座椅乘员相对于座背框 架向后移动时所述冲撞传感器向后移动,所述头枕被安装到座背框架并可 以在正常支撑位置与正常支撑位置之前的头部保护位置间移动,且当沖撞 传感器向后移动时所述头枕从正常支撑位置移动到头部保护位置。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10-119619
技术实现思路
在现有技术中,当冲撞传感器向后移动时使头枕移到头部保护位置。 然而,当冲撞传感器向前返回时,移动到头部保护位置的头枕回到正常支 撑位置。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具有锁定机构的车辆座椅,所述 锁定机构能够将移到头部保护位置的头枕保持在该头部保护位置,不对由 沖撞传感器的向后移动而引起的头枕向头部保护位置的移动施加不必要的 阻力。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后端沖撞而移动到头部保护位置的头枕可以被可靠 地保持在该头部保护位置,这改进了由头枕保护头部的性能。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由于除后端沖撞以外的外部力使头枕朝头部保 护位置移动时,头枕不被锁定在头部保护位置处。因此,防止了头枕被错 误锁定。附图说明图l是车辆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车辆座椅中的座背框架和传动机构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示出了图2中的构件的组装状态的透视图;图4是示出了将緩冲板安装到图3中的构件的状态的透视图;图5是的座背框架中的侧框架和传动机构的侧视6是示出了座椅乘员的骨架与緩沖板之间关系的侧视图;图7是锁定机构的剖视图;图8是该锁定机构的分解图;图9是示出了该锁定机构和头枕支承件在正常状态的剖视图; 图IO是当该锁定机构的锁定部件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剖视图;和 图ll是当该锁定机构的该锁定部件处于锁定位置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座椅1具有座背2、座椅底 座、及设置到该座背2的上部的可动头枕4。头枕4通过由车辆后端冲撞所 产生的冲撞载荷而基本上从正常支撑位置朝前面的头部保护位置向向前移 动动。座背2的座背框架5具有一对侧框架6、上部框架7、和下部框架8, 形成了一个框式矩形。可相对于座背框架5移动地横向延伸的头枕支承件10被安装在上部框 架7的附近。头枕4的支柱9的下部所插入的垂直接合部分ll被固定到支 承件IO。支柱9被支撑成由垂直接合部分11自由调节高度。各托架12被固定到各自相应的侧框架6,且上部连杆或双臂曲柄杆15 安装到托架12以绕枢轴16自由旋转。上部连杆15具有向上延伸的上部长 臂22及向前向下延伸的下部短臂23。上部连杆15被上部弹簧13的弹性力 朝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偏压。该上部弹簧13具有与上部连杆15相接合的 第一端和与侧框架6相接合的第二端。头枕支承件10的右和左两侧分别接 合上部框架22、 22。用销21将下部臂23固定到纵长的连结杆20的上部。用诸如上部弹簧13的弹性力等,将上部连杆15保持在图5中的实线 所示位置处,并由此将头枕4也保持在正常支撑位置。然而,当上部连杆 15在逆时针方向内朝虚线所示位置旋转时,头枕支承件10向前移动,且将 头枕4朝头部保护位置推出。将挠性緩冲板31安装到座背框架5内部。该緩冲板31优选地是由诸 如聚丙烯的合成树脂制成,形成大致的单一方板形状。该緩冲板31安装到 座椅弹簧32诸如S簧或成型线簧。座椅弹簧32包括至少一个上部座椅弹簧32A和一个下部座椅弹簧32B。相应的弹簧32大致横向延伸,且其两端 都与座背框架5的侧框架6和6相接合。座背2的衬垫17位于緩冲板31 之前且被緩沖板31弹性地支撑。当緩沖板31经由衬垫17承受来自座椅乘员T的正常载荷时,该緩冲 板31克服弹簧32的弹性力在预定范围内向后移动,同时适度地弹性变形, 以挠性承载座椅乘员T。因为该緩冲板将衬垫17支撑"在一平面内",分 散了座椅乘员T的载荷,与衬垫17仅由座椅弹黃32所支撑的传统结构相 比这产生了更令人满意的稳定性及座椅乘员T的舒适度。该緩冲板31具有上部宽区段30A、下部宽区段30B、和在该上部宽区 段30A与该下部宽区段30B之间的中部窄区段30C。上部宽区段30A具有平緩的圆弧形上边缘34 ,其中部是向下凹进的。 如图6所示,该上边缘34稍微高于具有平均高度的座椅乘员T的第九胸推 X。座椅乘员T的上体的重心位于第九胸推X的附近。在就座姿态下,在第 九胸推X附近的一部分具有上体中的最少移动距离。倘若上边缘34位于第 九胸推X之上,緩沖板31能抗衡上体的多部分的移动,这样就可能有效地 支撑上体。上部座椅弹簧32A位于与第九胸推X大致相同的高度处。在图6中, 该上部座椅弹簧32A稍微低于第九胸堆X。然而,这是因为作用在座背衬垫 17上的上体的栽荷一般是向后向下施加的。因此,从作为弹簧的功能的立 足点出发,座椅弹簧32A大致在与第九胸推X相同的高度上。下部宽区段30B具有侧向突出部分41和41以支撑形成骨盆上部的髂 骨R的相邻部分,还具有锥形的向下突出部分43以支撑骨盆的骶骨S的相 邻部分。突出部分41和43改进了支承座椅乘员T的臀部相邻部分的性能, 且不施加压力于大腿肌肉。中部窄区段30C包括向内凹进部分37和37。该向内凹进部分37和37 使得支承座椅乘员T的腰部相邻部分的性能恶化。当座椅乘员T的臀部相 邻部分被下部区段30B足够好地支承住时,则支承座椅乘员T的腰部相邻 部分的需要就较少。当腰部被强有力地支承住时,则引起座椅乘员的快速 疲劳和腰痛。此外,座椅乘员T的腰部尺寸有很大的个体间差异。从这个 观点出发,在上部区段30A与下部区段30B之间优选地形成该中部窄区段 30C。下部座椅弹簧32B位于下部区段30B与中部区段30C之间的分界线附近。这样,下部座椅弹簧32B能有效地承栽座椅乘员T的臀部的栽荷。座椅弹簧32的两侧都是以简单的线性形式所形成。然而,如图4中清 晰可见的,座椅弹簧32的中央曲折部分44是在平行于緩冲板31的平面上 弯曲的。该曲折部分44将该緩沖板31支撑"在一平面内",这引起该緩 沖板31的稳定的向后移动。该曲折部分44与緩沖板31的多个钩45相接 合以防止该緩冲板31和该座椅弹簧32的位置偏移。将横向延伸的冲撞传感器25安装在侧框架6、 6之间。该沖撞传感器 25被布置成接近该緩冲板31的后部。该传感器25的两侧均分别用销27、 27与下部连杆26、 26相接合,该下部连杆26、 26用枢轴28、 28紧固到 侧框架6、 6。用销29将连结杆20的下部与下部连杆26相接合。如图5 所示,下部弹簧14的一端与下部连杆26相接合,另一端与侧框架6相接 合,且下部连杆26被向顺时针方向偏压。这样,沖撞传感器25被保持在 前面的正常位置处。当由于后端冲撞使车辆座椅1相对于座椅乘员T向前移动时,超过正 常载荷的冲撞载荷被施加到緩沖板31,因此该緩冲板31超过预定范围向后 移动并接触冲撞传感器25以将该传感器25向后移动。传感器25的向后移 动使得下部连杆26在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以使连结杆20向下移 动。这时,因为在销29和枢轴28之间的距离比销27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背框架;冲撞传感器,被设置到该座背框架上,且当由于后端冲撞使该车辆座椅的座椅乘员相对于座背框架向后移动时,所述冲撞传感器能够向后移动;头枕,安装到该座背框架上,并能够在正常支撑位置与正常支撑位置之前的头部保护位置之间移动,且当冲撞传感器向后移动时所述头枕能够从正常支撑位置移动到头部保护位置;和锁定机构,安装到该座背框架上,所述锁定机构包括锁定部件,当承受由于后端冲撞而施加的外部力时,所述锁定部件借助惯性移动到锁定位置,以限制头枕从头部保护位置返回到正常支撑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安亘新妻健一
申请(专利权)人: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