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锁定装置以及盖锁定机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39855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1 1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盖锁定装置以及盖锁定机构,能够使盖的关闭操作的阻力比以往小。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盖锁定装置(10)中,杆(50)的前端的第一杆构成部(57)偏置于杆(50)中以能够直线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前端圆筒部(16)的第二杆构成部(58)的前方延长区域的离开盖(94)的一侧。由此,与现有的构造的盖锁定装置相比,即便卡合突片(95)按压第一杆构成部(57)的前端鼓出面(57A)的靠近盖(94)的一侧,也能够在靠近第二杆构成部(58)的中心轴(J1)的位置接受因按压而产生的轴力(F),从而盖(94)的关闭操作的阻力比以往变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盖锁定装置以及盖锁定机构,能够使盖的关闭操作的阻力比以往小。在本技术的盖锁定装置(10)中,杆(50)的前端的第一杆构成部(57)偏置于杆(50)中以能够直线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前端圆筒部(16)的第二杆构成部(58)的前方延长区域的离开盖(94)的一侧。由此,与现有的构造的盖锁定装置相比,即便卡合突片(95)按压第一杆构成部(57)的前端鼓出面(57A)的靠近盖(94)的一侧,也能够在靠近第二杆构成部(58)的中心轴(J1)的位置接受因按压而产生的轴力(F),从而盖(94)的关闭操作的阻力比以往变小。【专利说明】盖锁定装置以及盖锁定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杆将车辆的盖锁定为关闭状态的盖锁定装置以及盖锁定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对封闭在里侧具有车辆的加油口、受电连接器及其他能源取得部的凹部的开口的盖进行锁定的盖锁定装置以及盖锁定机构。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这种盖锁定装置,如图21所示,公知有如下的盖锁定装置,即:在车辆的盖I关闭的过程中,杆2按压于从盖I向内侧突出的锁定卡合部3并滑动接触,在后退至锁定解除位置之后前进至锁定位置,从而与锁定卡合部卡合而将盖I锁定为关闭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30750号公报(图17(b)) 然而,在上述的盖锁定装置中,锁定卡合部3对杆2的前端面中靠近盖I的一侧的外缘部进行按压,杆2在从中心轴Jl错开的位置接受因按压而产生的轴力F,因此这成为使杆2直线移动的直线移动阻力增加的原因,从而存在盖I的关闭操作的阻力增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盖的关闭操作的阻力比以往小的盖锁定装置以及盖锁定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完成的技术方案I的技术所涉及的盖锁定装置具备:夕卜壳,其构成为固定于车辆,且具有支承孔;杆,其构成为以能够直线移动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外壳并向前侧被施力,在所述车辆的盖关闭的过程中,该杆的前端部按压于所述盖所具备的锁定卡合部,并在后退至锁定解除位置之后前进至锁定位置而与所述锁定卡合部卡合,将所述盖锁定为关闭状态;支承杆部,其设置在所述杆的轴向的中间部,以能够直线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孔;卡合杆部,其作为所述杆的所述前端部而设置,比所述支承杆部细,并且偏置于所述支承杆部的前方延长区域中离开所述盖的一侧,所述支承杆部的中心轴与该卡合杆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技术方案2的技术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盖锁定装置的基础上,具备孔内表面对置部,该孔内表面对置部设置于所述卡合杆部,并进入所述支承孔内,与所述支承孔的内表面邻接或抵接。 技术方案3的技术在技术方案I或2所记载的盖锁定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支承杆部以及所述卡合杆部的剖面呈圆形,所述盖锁定装置还具备缩径部,该缩径部是使所述支承杆部的前端部朝向所述卡合杆部的端部逐渐缩径而成的。 技术方案4的技术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盖锁定装置的基础上,环状的所述缩径部包围所述卡合杆部的基端部整体。 技术方案5的技术在技术方案I或2所记载的盖锁定装置的基础上,具备前端鼓出面,其设置于所述卡合杆部的前端,以朝向所述车辆的外表面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卡合杆部的轴向倾斜,并且以鼓出的状态弯曲。 技术方案6的技术所涉及的盖锁定机构具备技术方案I?5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盖锁定装置和盖,其具备所述锁定卡合部,在所述盖关闭的过程中,该锁定卡合部以通过所述卡合杆部的前端面中所述支承杆部的中心轴所交叉的轴交叉部的方式进行按压。 此外,在上述技术方案I?6的本技术中,为便于表述,“前端部”、“前进”、“前方延长区域”等词语所包括的“前”字是表示杆移动的一个方向,并且“后退”词语所包括的“后”字是表示与上述“前”相反的方向,上述“前”以及“后”与车辆的前(front)、后(rear)完全没有关系。 在技术方案I的盖锁定装置中,杆中按压于锁定卡合部并与之卡合的卡合杆部偏置于能够直线移动地支承于支承孔的支承杆部的前方延长区域中远离盖的一侧。由此,与现有的构造的盖锁定装置相比,即便卡合杆部按压卡合杆部中靠近盖的一侧的外缘部,也能够在靠近支承杆部的中心轴的位置接受因按压而产生的轴力,从而盖的关闭操作的阻力比以往变小。另外,卡合杆部比支承杆部细,因此能够抑制卡合杆部的前端与锁定卡合部的按压位置的差别。 在技术方案2的盖锁定装置中,卡合杆部的孔内表面对置部进入支承孔内,与支承孔的内表面邻接或抵接,因此即便卡合杆部因从锁定卡合部所接受的负荷而变形,也能够支承于支承孔的内表面,从而防止大幅度地变形。 在技术方案3的盖锁定装置中,在支承杆部的前端设置有朝向卡合杆部的端部逐渐变细的缩径部,因此能够防止支承杆部与卡合杆部的边界部分应力集中。这里,在从轴向观察杆时,若为作为支承杆部的剖面的圆与作为卡合杆部的剖面的圆内接的构造,则在杆的制作上,会产生支承杆部与卡合杆部的边界部分的形状变复杂的问题,但如技术方案4的结构那样,缩径部为包围卡合杆部的基端部整体的环状,且为作为卡合杆部的剖面的圆在内侧与作为支承杆部的剖面的圆分离的构造,从而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在技术方案5的盖锁定装置中,卡合杆部的前端的前端鼓出面弯曲为鼓出的状态,因此锁定卡合部与前端鼓出面点接触而变得容易滑动,从而能够抑制伴随着按压而产生的滑动接触阻力。 此外,在锁定卡合部中大致与杆正交的面和卡合杆部抵接时,与前端鼓出面中最远离支承杆部的中心轴的前端位置抵接,但因为锁定卡合部中大致与杆正交的面和卡合杆部的抵接,所以杆不后退或者缩进量较小,因此锁定卡合部中大致与杆正交的面与前端鼓出面中最远离支承杆部的中心轴的前端位置抵接,从而不存在盖的关闭操作的阻力变大的情况。 在技术方案6的盖锁定机构中,在关闭盖的过程中锁定卡合部按压卡合杆部来使杆后退。此时,锁定卡合部以通过卡合杆部的前端面中支承杆部的中心轴所交叉的轴交叉部的方式进行按压,因此能够降低盖的关闭操作的阻力。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锁定装置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盖锁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从斜后侧观察盖锁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斜前侧观察盖锁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盖锁定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盖锁定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杆位于后端极限位置的近前的状态下盖锁定装置的内部侧视图。 图8是盖锁定装置的内部侧视图。 图9是图8的A-A剖面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B-B剖面的俯视剖视图。 图11是蜗轮配置于前转极限位置的状态下盖锁定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2是蜗轮配置于后转极限位置的状态下盖锁定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3是盖锁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14是外壳与杆的后剖视图。 图15(A)是杆配置于锁定位置、蜗轮配置于前转极限位置的状态下盖锁定装置的内部侧视图,图15(B)是杆配置于原点位置、蜗轮配置于前转极限位置的状态下盖锁定装置的内部侧视图。 图16(A)是杆配置于原点位置的状态下的盖锁定装置的俯视图,图16(B)是杆配置于原点位置、蜗轮配置于前转极限位置的状态下盖锁定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盖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其构成为固定于车辆,且具有支承孔;杆,其构成为以能够直线移动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外壳并向前侧被施力,在所述车辆的盖关闭的过程中,该杆的前端部按压于所述盖所具备的锁定卡合部,并在后退至锁定解除位置之后前进至锁定位置而与所述锁定卡合部卡合,将所述盖锁定为关闭状态;支承杆部,其设置在所述杆的轴向的中间部,以能够直线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孔;以及卡合杆部,其作为所述杆的所述前端部而设置,比所述支承杆部细,并且偏置于所述支承杆部的前方延长区域中离开所述盖的一侧,所述支承杆部的中心轴与该卡合杆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村敏宏丹羽巧清水辰弥野村祐幸伊藤芳史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