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武生专利>正文

一种车辆碰撞吸能安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9530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吸能安全装置,其包括能量吸收器和导向支承装置;能量吸收器由挤压模板和至少一个能量吸收管构成,挤压模板内具有与能量吸收管数量对应的挤压模口,挤压模口的高度略大于能量吸收管的壁厚的两倍,宽度略大于能量吸收管的外径,能量吸收管由压扁的导向部分和能量吸收部分组成,所述压扁的导向部分穿过上述挤压模口与导向支承装置固定,所述能量吸收管具有足够的吸收设定的冲击能量的变形长度L。(*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用吸能安全装置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吸能安全装置。车辆,特别是汽车交通事故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此,人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力图把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点。这些措施主要有:给汽车加装保险杠;在司机和乘客前面安装气囊,当汽车发生碰撞时气囊膨胀起缓冲作用,以减少对司、乘人员的伤害;在汽车前安装声纳或微型雷达等测距装置,根据车速和二车之间的距离,当有可能发生碰撞危险时,测距装置发出的测距信号被转化为刹车制动指令,使汽车紧急制动,防止碰撞;在汽车保险杠上安装弹簧等缓冲机构,以减少冲击力。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交通事故对人、车的损害,但仍不理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在车辆上的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的吸能安全装置。一种车辆用吸能安全装置,该吸能安全装置包括能量吸收器和导向支承装置;所述能量吸收器由固定在车体1上的挤压模板4和至少一个能量吸收管11构成,其中,挤压模板4内具有与能量吸收管11的数量相对应的挤压模口10,该挤压模口10的高度略大于能量吸收管11的壁厚的两倍,宽度略大于能量吸收管11的周长的一半,能量吸收管11由压扁的导向部分20和能量吸收部分21组成,所述压扁的导向部分20穿过上述挤压模口10与受冲击后拉动能量吸收管11的导向支承装置固定,所述能量吸收管11具有足够的吸收设定的冲击能量的变形长度L。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辆用吸能安全装置,上述导向支承装置包括:一对导管5,彼此具有一定间隔地与所述挤压模板4固定;两根撞杆6,平行地分别穿过上述导管5;一连接件7,与穿过上述导管5的两根撞杆6的端部分别固定;一联接块8,其固定在连接件7的大致中间位置,该联接块8上形成有朝向挤压模板4的叉形部分,上述能量吸能管11的压扁的导向部分20与上述叉形部分固定;两个撞杆6的另一端分别与汽车承受撞击的部位固定。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辆用吸能安全装置,上述导向支承装置包括:若干运动件17和与运动件17数量相对应的若干对滑轮18;其中,上述每个运动件17的两端分别绕过一对滑轮18与能量吸能管11的压扁的导向部分20固定;上述滑轮18与车体1固定。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辆用吸能安全装置,吸能安全装置中设置2根能量吸收管1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辆用吸能安全装置,在保险杠2和挤压模板4之间的撞杆6上安装有螺旋弹簧19。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辆用吸能安全装置,上述运动件可以是钢丝、钢筋或钢管。本专利技术中汽车中装设的吸能安全装置只由几个零件构成,其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成本低廉。当汽车发生碰撞时,碰撞产生的冲击能量传递给运动件,运动件拉动能量吸收管,使-->能量吸收管的能量吸收部分通过挤压模板上的挤压模口,而将其压扁,使碰撞时产生的冲击能量逐渐消耗在压扁能量吸收管的能量吸收部分所做的功上,从而,减少车身所受的冲击力,保证了人、车的安全。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中用在车辆上的吸能安全装置的实施例,由此,可以清楚的了解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的其它细节和特点。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中装有吸能安全装置的汽车前面去掉一部分的透视图;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中吸能安全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中吸能安全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实施例改进型式的示意图。图1示例性地表示出车辆用吸能安全装置3安装在汽车1的保险杠2上的情况。图2表示的是吸能安全装置3的具体结构,该吸能安全装置3包括能量吸收器和导向支承装置。能量吸收器由固定在车体1上的挤压模板4和至少一个能量吸收管11构成,其中,挤压模板4与汽车1前部的车体内侧固定,挤压模板4内具有与能量吸收管11的数量相对应的挤压模口10,这些挤压模口10的高度略大于能量吸收管11的壁厚的两倍,宽度(在本图中将进入纸的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略大于能量吸收管11的周长的一半,能量吸收管11由压扁的导向部分20和能量吸收部分21组成,在上述导向部分20和能量吸收部分21之间形成有过渡锥形部分,所述压扁的导向部分20穿过上述挤压模口10与受冲击后拉动能量吸收管11的导向支承装置固定,在挤压模口10朝向能量吸收部分21的一侧,形成有与能量吸收管11的过渡部分相同角度的锥形倒角部分,以便于将能量吸收管11引入挤压模口10,同时有助于保护挤压模口10,延长挤压模口10的使用寿命。能量吸收管11具有足够的吸收设定的冲击能量的变形长度L。导向支承装置的结构是:一对导管5,平行地分别穿过在挤压模板4上形成的具有一定间隔的孔,利用例如焊接方法将这对导管5固定在挤压模板4上,这两根导管5可以是水平方向平行设置,也可以是竖直方向平行设置;两根撞杆6,平行地可滑动地分别穿过上述导管5。一连接件7,利用例如螺钉连接等传统方法,与穿过上述导管5的两根撞杆6的端部分别固定。一联接块8,利用例如螺钉连接等传统方法,与连接件7的大致中间位置固定,该联接块8的大致中间位置上形成有朝向挤压模板4的叉形部分9,能量吸能管11的压扁的导向部分20插入叉形部分9中间,利用例如双头螺栓等传统方法将二者固定。当能量吸收器中装有两个以上的能量吸收管11时,可以在同一个联接块8上并列地形成与能量吸收管11的数量相对应的叉形部分,也可以是将与能量吸收管11数量相对应的上述单个联接块8并联地固定在连接件7上,而构成与能量吸收管11的数量相对应的叉形部分,这些叉形部分与挤压模板4上的挤压模口10的位置相对,按照上述方法将能量吸收管的导向部分20与对应的叉形部分固定。安装的能量吸收管11的数量最好是两根。撞杆6的自由端固定在汽车1的保险杠2上(见图1)。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保险杠2相对于车辆向后移动,带动撞杆6沿着固定于挤压模板4上的导向管5向后移动,从而带动与撞杆6和连接件7固定的联接块8运动,于是,该联接块8拉动吸能管11通过与汽车固定的挤压模板4上的挤压模口10,由于能量吸收管11的-->外径大于挤压模口的高度,因此,在能量吸收管11通过挤压模口10时,必需克服能量吸收管11由圆形变成厚度小于或等于挤压模口10高度的变形管所需的变形力和摩擦力,从而,使车辆在碰撞过程中对能量吸收管11做功,将车辆的动能转化成能量吸收管11变形所需的能量,以达到保护汽车和乘员的目的。而且,根据需要,可以在上述吸能安全装置3中设置若干个能量吸收管。上述吸能安全装置可以安装于车前面,也可安装于车后部,侧面及其它部位。图3表示另一种型式的吸能安全装置14安装在汽车车门13上的情况。其中,吸能安全装置14的能量吸收管11的结构以及能量吸收管11和挤压模板16上的挤压模口15的位置、尺寸关系与图2相同。所不同的是两块带有挤压模口15的挤压模板16以一定间距固定在车门13的骨架上,两个能量吸收管11的压扁的导向部分20分别穿过挤压模口15,与例如三根平行设置的运动件例如是钢丝绳、钢管或者钢筋的端部利用已知方法分别固定,每一条运动件17分别绕过一对滑轮18,这些滑轮18与车门13的骨架固定,该成对设置的滑轮18之间的距离是:使绕过滑轮18的运动件17的两个下垂端基本上与能量吸收管在一条直线上。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车门向里凹陷时,运动件17也随着向里凹陷而变形,这种变形使绕过滑轮18的运动件17拉动能量吸收管11,通过固定于车门两边的挤压模板16上的挤压模口15,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吸能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吸能安全装置(3,14)包括能量吸收器和导向支承装置;所述能量吸收器由固定在车体(1)上的挤压模板(4)和至少一个能量吸收管(11)构成,其中,挤压模板(4)内具有与能量吸收管(11)的数量相对应的挤压模口(10),该挤压模口(10)的高度略大于能量吸收管(11)的壁厚的两倍,宽度略大于能量吸收管(11)的周长的一半,能量吸收管(11)由压扁的导向部分(20)和能量吸收部分(21)组成,所述压扁的导向部分(20)穿过上述挤压模口(10)与受冲击后拉动能量吸收管(11)的导向支承装置固定,所述能量吸收管(11)具有足够的吸收设定的冲击能量的变形长度(L)。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吸能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吸能安全装置(3,14)包括能量吸收器和导向支承装置;所述能量吸收器由固定在车体(1)上的挤压模板(4)和至少一个能量吸收管(11)构成,其中,挤压模板(4)内具有与能量吸收管(11)的数量相对应的挤压模口(10),该挤压模口(10)的高度略大于能量吸收管(11)的壁厚的两倍,宽度略大于能量吸收管(11)的周长的一半,能量吸收管(11)由压扁的导向部分(20)和能量吸收部分(21)组成,所述压扁的导向部分(20)穿过上述挤压模口(10)与受冲击后拉动能量吸收管(11)的导向支承装置固定,所述能量吸收管(11)具有足够的吸收设定的冲击能量的变形长度(L)。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吸能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支承装置包括:一对导管(5),彼此具有一定间隔地与所述挤压模板(4)固定;两根撞杆(6),平行地分别穿过上述导管(5);一连接件(7),与穿过上述导管(5)的两根撞杆(6)的端部分别固定;一联接块(8),其固定在连接件(7)的大致中间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武生
申请(专利权)人:王武生余涛封逸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