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湖南大学专利>正文

汽车碰撞防护方法及缓冲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9357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汽车碰撞防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在汽车上设置缓冲吸能装置,使汽车在即将发生碰撞前的瞬间增加缓冲吸能距离,通过该缓冲吸能装置的压溃变形以吸收较大的碰撞能量,从而降低碰撞对乘员和汽车造成的损伤。由上述方法设计的缓冲吸能装置是在汽车上装设吸能筒壳体,吸能筒套于其内,一端与保险杠连接,底端与推动装置相接,该推动装置固定在吸能筒壳体底端;在吸能筒后端,开设有一小孔,小孔中插入一可由电磁铁拔出之插销;在吸能筒壳体上,还设有限位杆,与弹簧连接,置于吸能筒壳体前端。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汽车发生碰撞前,可主动将保险杠及缓冲吸能装置伸出汽车前以增加压溃变形距离,以控制碰撞作用力,实现了对汽车和乘员的双重保护。(*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汽车碰撞防护方法及缓冲吸能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安全防护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发生碰撞时可减少汽车和乘员损伤程度的方法及根据该方法而设计的缓冲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汽车工业也越来越发展,而汽车的安全性能也成为汽车设计者和车主较为关注的指标之一。目前,汽车上使用了各种各样碰撞保护装置,如在汽车前面加装保险杠及各种碰撞缓冲吸能装置等,对于这种固定在汽车上的碰撞缓冲吸能装置,要在不使车身发生过大变形的有限长度内吸收碰撞能量,其碰撞作用力就必然很大,这是其支撑结构所不能承受的,同时会对乘员产生过大冲击;相反,要想减小碰撞作用力,就必须增大变形空间,这在汽车布置上又很难做到。因此,目前现有技术中汽车上使用的各种碰撞保护装置都很难达到好的吸能效果。在发生碰撞时,汽车难以避免遭到大面积破坏,同时,乘员也将受到较大的冲击载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使汽车在发生碰撞时避免汽车遭到大面积破坏,同时保证司乘人员的安全。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其特征在于它是在汽车上设置一缓冲吸能装置,使汽车在即将发生碰撞前的瞬间增加缓冲吸能距离,通过该缓冲吸能装置的压溃变形以吸收较大的碰撞能量,从而降低碰撞对乘员和汽车造成的损伤。本专利技术由上述方法设计了一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是在汽车上装设吸能筒壳体,吸能筒套于其内,该吸能筒一端与保险杠连接,底端与推动装置相接,该推动装置固定在吸能筒壳体底端;在吸能筒后端,开设有一小孔,小孔中插入一可由电磁铁拔出之插销;在吸能筒壳体上,还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限位杆,与弹簧连接,置于吸能筒壳体前端。本专利技术推动装置可为弹簧或气体发生装置;吸能筒为一薄壁梁筒,其截面形状为圆筒形、方筒形或其它多边筒形。本专利技术在汽车即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前,可主动将保险杠及缓冲吸能-->装置伸出汽车前以增加压溃变形距离。在碰撞发生时,由于吸能装置有较大的变形空间,因而可有效地控制碰撞作用力,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汽车本身的损坏及乘员承受的载荷,从而实现了对汽车和乘员的双重保护。本专利技术装置结构构思巧妙、简单,成本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缓冲吸能装置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缓冲吸能装置实施例使用状态图。图中:1-限位杆;    2-弹簧;      3-电磁铁;    4-插销;5-保险杠;    6-吸能筒;    7-吸能筒壳体;8-推动装置;9-汽车车身或纵梁。具体实施方式:在汽车构造理论中,车身结构的合理设计是汽车安全性设计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汽车正面碰撞的主要保护措施之一就是利用汽车前部的压溃变形吸收能量,缓解碰撞加速度。以往的车身设计,要保证汽车发生碰撞时,前部结构要尽可能多的吸收撞击能量,使作用于乘员上的力和加速度降到规定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方向盘、发动机、变速箱等刚性部件侵入驾驶室。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的车长限制下是互相矛盾的,后者又将车身前部变形距离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根据公式W=FS,当变形距离S一定时,吸收的能量W越大,则碰撞力F越大,就不能达到汽车安全法规的要求。为解决上述矛盾,本专利技术在汽车车身前面位置设置一缓冲吸能装置,使汽车在碰撞前的瞬间增加缓冲吸能距离S,通过汽车前部吸能装置的压溃变形以吸收较大的碰撞能量W,以减少碰撞力F,从而降低汽车的受损程度及乘员受到的冲击。本专利技术根据上述方法设计了一缓冲吸能装置,图1、图2展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应用实施例,如图所示,它是在汽车车身或纵梁9上装设一吸能筒壳体7,该吸能筒壳体7内套装一薄壁梁吸能筒6,吸能筒6和吸能筒壳体7截面形状可设计成圆筒形、方筒形或其它多边筒形,这种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吸能效果。吸能筒6一端与保险杠5连接,底端与推动装置8相接,该推动装置8置于吸能筒壳体7内,位于吸能筒6底部和吸能筒壳体7底部之间,-->可在汽车碰撞发生的瞬间将吸能筒6推出车外,同时使保险杠5向前伸出,使汽车车身前端与保险杠5之间的距离增加,以增加汽车前部的压溃变形距离。推动装置8可为弹簧,或为气体发生装置(本专利技术图中所示的推动装置实施例为弹簧),在汽车碰撞前的瞬间引爆,产生的气体推动吸能筒6移动。在吸能筒6后端,开设有一小孔,可与吸能筒壳体7上对应开设的小孔套合,插销4置于该孔内,可通过置于其上方且与电控系统相连的电磁铁3拨出孔外。在吸能筒壳体7上,还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限位杆1,该限位杆1与一弹簧2连接,该弹簧2正常状态为受压状态,置于吸能筒壳体7前部。如图1所示,在汽车正常行驶状态下,吸能筒6装于吸能筒壳体7中,插销4插入吸能筒壳体7和吸能筒6开设的孔中,使吸能筒6置于吸能筒壳体7内,不能移动。如图2所示,汽车发生碰撞前,一般驾驶员会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产生很大的加速度,电控系统就能实时检测到危险状态,电磁铁3通电,吸引插销4向上移动,使其脱离吸能筒6和吸能筒壳体7,此时,由于推动装置8作用,吸能筒6在其推动下很快伸出到吸能筒壳体7的前面,同时,处于受压状态的弹簧2推动限位杆1移动,使其末端伸入到吸能筒6之末端之后,以保证吸能筒6不能往后移动。这样,吸能筒6的伸出端部分就能提供较大的吸能空间,撞车时,吸能筒6伸出端发生褶皱变形,吸收汽车动能,对汽车和乘员进行保护。采用本专利技术结构,既能提供较大的吸能空间,减小碰撞加速度,增加变形吸能,又能保证乘员的生存空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碰撞防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在汽车上设置一缓冲吸能装置,使汽车在即将发生碰撞前的瞬间增加缓冲吸能距离,通过该缓冲吸能装置的压溃变形以吸收较大的碰撞能量,从而降低碰撞对乘员和汽车造成的损伤。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汽车碰撞防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在汽车上设置一缓冲吸能装置,使汽车在即将发生碰撞前的瞬间增加缓冲吸能距离,通过该缓冲吸能装置的压溃变形以吸收较大的碰撞能量,从而降低碰撞对乘员和汽车造成的损伤。2、一种由权利要求1所设计的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是在汽车上装设吸能筒壳体,吸能筒套于其内,该吸能筒一端与保险杠连接,底端与推动装置相接,该推动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立波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