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8256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具有由门框固定体和门框可动体构成的门框,并力图实现该门框可动体进行上升动作而打开门部的类型的门框的重量减轻和成本减低。若充气机(14)进行气体喷出动作,由于被膨胀的气囊(12)推上方,门框可动体(32)向上方移动(上升动作)。仪表板(20)沿撕裂线(22b)断开,门部(24)与周围的仪表板(20)断开分离。门部(24)与门框可动体(32)一起向上方移动,同时由于被气囊(12)挤压,门部(24)的撕裂线(22a)断开,门部(24)和各衬板部(32a、32a)沿图2的左右方向被分成两部分而如门一样地打开,从而气囊(12)向车室内膨胀。门框固定体(34)的腿框(34a)立起高度较低,以便达不到门框可动体(32)的腿框(32a)的钩孔(32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设置在汽车助手席等的气囊装置,特别涉及在气囊膨胀时门向车室内侧进行上升动作而打开的类型的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设置在汽车上的助手席用气囊装置,具有被折叠的气囊、安装此气囊的保持器、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气体发生器)、和配置在该保持器前方的盖或仪表面板(下面有时简称“仪表板”)的门部等。充气机产生气体后,气囊开始膨胀,盖或仪表板的门部沿撕裂线开裂而被推开,从而气囊向车室内展开,保护乘员。在特开2003-137054号公报中发表了一种气囊装置,其构成为为了在气囊膨胀时使仪表板的门部顺利打开,使仪表板的门部向车室内侧进行上升动作而打开。图4为此公报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5为其动作时的剖视图,图6为其门框的透视图。如图4所示,气囊52(图6)折叠后放置在上述容器状保持器50内,可借助于充气机54,使其膨胀。保持器50的上方用仪表板(仪表面板)60覆盖。在此仪表板60上设有由凹陷条纹构成的撕裂线62a、62b。撕裂线62b被设置成可沿保持器50的上缘围绕,此围绕撕裂线62b的内侧区域构成门部64。撕裂线62a被设置成可纵向断开该门部64中央。此仪表板60的里面设有由门框可动体72和门框固定体74构成的门框70。门框固定体74为方形框状,在其内侧可滑动地嵌合着门框可动体72。门框可动体72具有与仪表板60的门部64重叠的衬板部72a和从该衬板部72a两侧边向图下方立起的腿部的腿片72b,此腿片72b上设有钩孔72c。在衬板部72a上以与上述撕裂线62a重合的位置关系设有撕裂线72d。此外,沿衬板72a和腿片72b的交叉角部设有由凹形条纹构成的铰接槽72e。此衬板部72a通过振动熔敷方式固定在仪表板60的门部64的里面。门框固定体74具有围绕保持器50外围的方形框状腿部的腿框74a和从该腿框74a上端向外延伸的凸缘部74b,此凸缘部74b被振动熔敷在仪表板60中门部64周围部分上。该腿框74a上设有钩孔74c。固定在保持器50上的卡爪形的钩78被插入到上述钩孔72c和74c。若充气机54进行气体喷出动作,则如图5所示,被膨胀的气囊52推向上方,由此门框可动体72向上方移动(上升动作)。仪表板60沿撕裂线62b断裂,从而门部64被从仪表板60切断分离。门部64与门框可动体72一起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同时由于被气囊52挤压,衬板部72a的撕裂线72d和门部64的撕裂线62a断裂,门部64在图5的左右方向被分成两部分而如门那样打开,气囊52向车室内膨胀。就这样,门部64进行上升动作后与周围的仪表板60分离,由此门部64不受来自周围的仪表板60的变形反作用力,而顺利打开。专利文献1特开2003-137054号公报在上述图4~6所示的特开2003-137054号公报的气囊装置中,由于门框固定体74的腿框74a立起的高度较大,因而与此对应地门框固定体74的重量也较大,此外还额外地需要制造用材料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具有由门框固定体和门框可动体构成的门框,且力图实现该门框可动体进行上升动作而打开门部的类型的门框的重量减轻和成本减低。本专利技术(方案1)的气囊装置,具有构成车辆室内面一部分的内装面板、在该内装面板上形成的向车辆室内侧如门状打开的门部、与该内装面板里侧相对配置的保持器、折叠放置在该保持器中的气囊、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和连接该保持器和内装面板的门框;该门框,具有具有固定在上述门部里面的衬板和从该衬板侧边缘立设的腿部的门可动体、以及具有固定在内装面板中该门部周围部分的凸缘部和从该凸缘部立设的腿部的门框固定体,其特征在于,该门框固定体的腿部的立起高度比该门框可动体的腿部的立起高度小。方案2的气囊装置如方案1所述,其中,在上述门框可动体的腿部设有钩孔,设在上述保持器上的钩与该钩孔配合,上述门框固定体的腿部的立起高度不会达到该钩孔。方案3的气囊装置如方案1或2所述,其中,上述内装面板是仪表面板。方案4的气囊装置如方案1或2所述,其中,上述内装面板是气囊装置的盖,上述门框固定体具有与该盖周围的仪表面板的连接的连接部,该连接部约束该门框固定体向车辆室内侧移动。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装置中,由于门框固定体的腿部的立起高度比门框可动体的腿部的立起高度小,因而门框固定体的重量较小,制造成本也较低。而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装置中,也在充气机进行气体喷出动作时,由于被膨胀的气囊推向上方,门框可动体向上方移动(上升动作),门部被与周围内装面板切断分离,并与门框可动体一起向上方移动,同时如门一样地打开,气囊向车室内膨胀。就这样,门部进行上升动作后与周围的内装面板分离,由此门部不受来自周围的内装面板的变形反作用力,而顺利打开。在本专利技术中,在门框可动体的腿部设有钩孔,且设在保持器上的钩与该钩孔配合,门框固定体的腿部的立起高度不会达到该钩孔,由此也可以用1个模具很容易地同时成形门框可动体和门框固定体。在本专利技术中,用仪表板覆盖保持器的车辆室内侧,也可以在此仪表板上设置门部,用盖覆盖,也可以在此盖上设置门部。在用盖覆盖保持器的情况下,优选构成为在门框固定体上设置与盖的周围的仪表板连接的连接部,利用此连接部约束该门框固定体向车辆室内侧移动。通过如此构成,在气囊膨胀时门部被门框可动体向上方挤压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盖本身从仪表板浮起。因此,来自门框可动体的挤压力集中在门部,从而门部顺利地与盖切开分离。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2为图1的气囊装置动作时的剖视图。图3为表示图1的气囊装置的门框的透视图。图4为现有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5为图4的气囊装置动作时的剖视图。图6为表示图4的气囊装置的门框的透视图。图7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8为图7的气囊装置动作时的剖视图。图9为图7的气囊装置的盖连接部的分解透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图2为图1的气囊装置动作时的剖视图,图3为门框的分解透视图。此气囊装置是设置在仪表板上的助手席用气囊装置,折叠的气囊12被放置在上开容器形的保持器10内,可借助于充气机14膨胀。而气囊12用安装件16安装在保持器10上。保持器10的上方用仪表板20覆盖。在此仪表板20上设有由凹形条纹构成的撕裂线22a、22b。撕裂线22b被设置成沿保持器10的上缘围绕,此围绕撕裂线22b的内侧区域构成门部24。撕裂线22a被延伸设置成可纵向断开该门部24的中央。在此仪表板20的里面设有由门框可动体32和门框固定体34构成的门框30。门框固定体34为方形框形,在其内侧可滑动地嵌合着门框可动体32。门框可动体32具有作为腿部的长方形框状的腿框32b以及从该腿框32b的1对长边部分向接近的方向延伸的舌片状衬板32a、32a。在衬板部32a、32a的延伸方向的前端彼此之间相隔一定间隔(狭缝32d)而相对着。此衬板部32a、32a通过振动熔敷方式固定在仪表板20的门部24的里面。狭缝32d被配置成与撕裂线22a重合。在腿框32b上设有钩孔32c。此钩孔32c为沿门框可动体32的移动方向(即,与仪表板20的里面垂直的方向)伸长的形状。再有,在此实施方式中,在钩孔32c上的门框可动体32的移动方向途中设有隔离棒部32f。此外,沿衬板32a和腿框32b的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囊装置,具有:构成车辆室内面一部分的内装面板;在该内装面板上形成的、以门状向车辆室内侧打开的门部;与该内装面板的里侧相对配置的保持器;折叠放置在该保持器中的气囊;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和 连接该保持器和内装面板的门框,该门框,具有:门框可动体,具有固定在所述门部的里面的衬板部和从该衬板部侧边缘立设的腿部;和门框固定体,具有固定在内装面板中该门部周围部分的凸缘部和从该凸缘部立设的腿部,其特征 在于,该门框固定体的腿部的立起高度比该门框可动体的腿部的立起高度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信二菅野裕基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