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聚磺酸内盐抗凝血生物材料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082227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5 20:24
一种新的制备聚磺酸内盐抗凝血生物材料的方法,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在材料表面接枝磺酸铵内盐单体从而获得具有良好抗凝血性能的生物材料。所述的接枝改性方法首先以异氰酸酯偶联剂活化材料表面,再利用溴代醇中的羟基与材料表面的自由异氰酸酯基团反应,引入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所需的表面引发基团,最后在氯化亚铜和2,2’-联吡啶为催化剂和配体的条件下,引发磺酸铵内盐单体在材料表面的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显示,这种表面接枝聚合为“活性”聚合,并符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可控”特征。改性后材料不仅能保持其原来的力学性能,而且在长达2h的血小板(PRP)测定中基本上不粘附血小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聚磺酸内盐抗凝血生物材料 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抗凝血材料
,涉及一种抗凝血生物材料的制备方法,特别是 涉及一种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聚磺酸铵内盐抗凝血生物材料的方法。
技术介绍
抗凝血生物材料是制造与血液相接触的各种人造器官和介入医疗器件的关键材 料。因此,自从上世纪40年代末出现研发人造器官及心血管介入医疗器件的热潮以来,抗 凝血生物材料一直是生物材料中的一个国际性研究热点。血液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 在它们的界面上,所以生物材料的抗凝血性强烈依赖于它们的表面特征。因此除了设计、制 备各种性能优异的生物新材料外,通过对传统材料表面进行改性也是改善其抗凝血性的有 效途径。 在林思聪先生提出的维持正常构象说,以及沈健教授进一步提出的维持自然 状态说的指导下,我们发现基于两性离子界面分子结构的生物材料具有优异的抗凝血性 能。聚磺酸铵内盐是对传统材料表面进行改性以改善其抗凝血性的两性离子界面分子之 一,对于聚磺酸铵内盐抗凝血生物材料的制备方法,现有的文献主要报道是将磺酸铵内盐 结构用臭氧活化法、等离子体法或电晕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聚磺酸铵内盐抗凝血生物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膜的活化在0.3‑1.8mol/L异氰酸酯偶联剂溶液中加入0.005‑0.025g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作为催化剂,加热至50‑80℃时放入基材膜片,1.5‑3h后取出,洗涤、干燥;(2)引发剂的固定在氮气保护下,溴代醇溶液中,加入适量三乙胺作为催化剂,及步骤(1)中表面经过活化的膜,室温下搅拌反应1‑6h;反应结束后的膜片经洗涤除去未反应的2‑溴乙醇,真空干燥;(3)ATRP法接枝聚合在氮气保护下,0.5‑2mol/L 磺酸铵内盐单体溶液中加入步骤(2)中膜片,以氯化亚铜和2,2’‑联吡啶为催化剂...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聚磺酸铵内盐抗凝血生物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 膜的活化 在0. 3-1. 8mol/L异氰酸酯偶联剂溶液中加入0. 005-0. 025g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作为催 化剂,加热至50-80°C时放入基材膜片,1. 5-3h后取出,洗涤、干燥; (2) 引发剂的固定 在氮气保护下,溴代醇溶液中,加入适量三乙胺作为催化剂,及步骤(1)中表面经过活 化的膜,室温下搅拌反应l_6h ;反应结束后的膜片经洗涤除去未反应的2-溴乙醇,真空干 燥; (3) ATRP法接枝聚合 在氮气保护下,〇. 5-2mol/L磺酸铵内盐单体溶液中加入步骤(2)中膜片,以氯化亚铜 和2, 2'-联吡啶为催化剂,升温至40-60°C,反应3-36h ;反应结束后的膜片洗涤,真空干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聚磺酸铵内盐抗凝血生物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异氰酸酯偶联剂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或二苯甲烷二异氰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利沈健陈小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