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4604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3),包括:车身车架(4);防钻撞装置(5),设置在车身车架(4)的前部或后部处,并且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支架(6),用于将前部防钻撞装置(5)固定到车身车架(4);和支撑部件(7),置于前部防钻撞装置(5)和支架(6)之间。支撑部件(7)包括设置在防钻撞装置(5)侧上的第一板(31)和设置在第一板(31)的支架(6)侧上的第二板(32)。第一板(31)形成为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比第二板(32)更宽。第一板状部件(31)和第二板状部件(32)沿着车辆的纵向方向堆叠在彼此之上如片簧一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身车架的前部或后部处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当具有低车辆高度的车辆(下面称为小型车辆)例如客车与具有高车辆高度的车辆(下面称为大型车辆)例如卡车发生正面或者后面碰撞时,小型车辆会进入大型车辆的底部下面。为了防止这种不适合的事情,已知的是大型车辆在它的前部或者后部处设置有防钻撞装置。包括上述防钻撞装置的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的实例包括专利文献1-3中描述的那些。根据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由于防钻撞装置主体具有闭合的横截面结构,因此可以确保高的刚度和强度。另外,防钻撞装置主体和安装基座(最大的弯曲力矩作用在其上的部分)的连接部分通过设置在防钻撞装置主体内的加强件被强化。因此,对于防钻撞装置主体抵抗弯曲力矩所需要的刚度和强度可以确保。根据上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碰撞引起的冲击负荷可以通过形成防钻撞装置的薄壁钢管和加强管的刚度和柔性被有效吸收,所述加强管插入薄壁钢管中。根据上述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防钻撞装置通过连接元件连接到支撑臂,所述支撑臂固定到车身车架。这个连接元件具有主体部和凸缘部,所述主体部连接到支撑臂,具有大致方形的U形横截面,凸缘部分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从主体部的端部延伸,同时彼此相对,并且连接到防钻撞装置。因此,防钻撞装置的厚度通过连接元件的凸缘部分的连接而被基本加强。因此,防钻撞装置的刚度和-->强度提高了。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276536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312404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4-175306此处,防钻撞装置通常通过支撑元件例如支架连接到车身车架。因此特别的,当冲击载荷从车辆的前部和后部之一作用在沿着车辆横向方向的防钻撞装置的两端中任一个上时,集中在防钻撞装置和支撑元件之间连接点上的弯曲力矩以及朝着车辆后部或者前部的冲击力作用在所述点上。因此,过度应力被强烈施加在所述点上,从而使得防钻撞装置可能发生变形,例如凹入或者弯曲。这种不利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来避免:将加强元件设置在防钻撞装置主体内,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一样,或者通过将加强管设置在防钻撞装置的薄壁钢管内,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一样。然而,在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的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中,设置在防钻撞装置内的加强元件增大了防钻撞装置的重量。另外,部件的数目增加,并且结构和安装过程变得复杂。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中,防钻撞装置的刚度和强度的提高取决于连接元件中设置的凸缘部分的厚度,其具有大致帽子形状的横截面。因此,当冲击载荷从车辆的前部作用在沿着车辆横向方向防钻撞装置的两端中的任一个上时,冲击载荷使得应力集中地施加在连接元件的主体部分和车辆横向侧上的每一个凸缘部分之间的边界上。结果,防钻撞装置会围绕该边界发生弯曲。这种不利可以通过增大连接元件的厚度来避免。然而,连接元件厚度的增加导致重量增加。另外,由于具有主体部和凸缘部分的连接元件的复杂形状,制造该连接元件需要的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提高防钻撞装置的刚度和强度,同时不会增大它的重量。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包-->括:车身车架;防钻撞装置,设置在车身车架的前部和后部的任一个处,并且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支架,用于将防钻撞装置固定到车身车架;和支撑部件,置于防钻撞装置和支架之间。支撑部件具有多个板状元件。所述多个板状元件形成为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从较靠近防钻撞装置的一个板状元件朝着较靠近支架的板状元件逐渐变窄,并且堆叠以沿着车辆的纵向方向形成片簧形状。上述结构中,因为支撑部件在支架侧上设置在防钻撞装置上,因此防钻撞装置的一部分的基本厚度,即与支撑部件接触的部分,增大了支撑部件。另外,由于支撑部件具有堆叠成片簧形状的多个板状元件,因此防钻撞装置的基本厚度以逐步的方式朝着支架增加。因此,例如,在两个板状元件(一个在防钻撞装置侧上,另一个在支架侧上,其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窄于防钻撞装置侧上的)置于防钻撞装置和支架之间,当碰撞引起的冲击载荷作用在沿着车辆横向方向的防钻撞装置的两端中任一个上时,应力主要作用在三点上,包括:防钻撞装置和车辆横向方向上防钻撞装置侧上的板状元件的两端中任一个之间的边界,防钻撞装置侧上的板状元件和沿着车辆横向方向的支架侧上的板状元件的两端中任一个之间的边界,以及支架侧上的板状元件和沿着车辆横向方向支架的两端中任一个之间的边界。具体的,取决于将被堆叠的板状元件的数目,碰撞引起的冲击载荷产生的应力适当地被分散到上面三个边界,并且被减轻。因此,应力可以几乎相等地被施加在这三点处。因此,利用简单的结构,其中,多个板状元件置于防钻撞装置和支架之间,防钻撞装置的局部弯曲可以被有效抑制。另外,防钻撞装置的刚度和强度整体可以提高。另外,支撑部件与防钻撞装置是分开的。因此在不会由于增大防钻撞装置厚度而造成重量增加的情况下,仅仅支撑部件的多个板状元件的形状,换句话说,厚度,以及沿着车辆横向方向的总体长度,可以被设置成能够承受冲击载荷的尺寸。因此,防钻撞装置可以形成为最小的厚度,满足它的刚度和强度。因此,可以实现使得重量增加最小化的结构。另外,一个板状元件可具有上部和下部板状部,所述板状部延伸,-->同时彼此相对,并且防钻撞装置可以设置在上部和下部板状部之间。上述结构中,在防钻撞装置的顶部和底部上,所述一个板状元件的上部和下部板状部分别被设置。因此,防钻撞装置的竖直运动被所述一个板状元件限制。因此,可以有效防止在碰撞中防钻撞装置的落下。在所述一个板状元件的上部和下部板状部设置成分别与防钻撞装置的上部和下部接触的情况中,防钻撞装置的基本竖直厚度增大。因此,防钻撞装置的刚度和强度被进一步提高。另外,上部板状部可具有前端边缘,所述前端边缘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在防钻撞装置的顶部上延伸,并且下部板状部可具有前端边缘,其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在防钻撞装置的下面延伸。另外,两个前端边缘中至少一个可以具有倾斜部分,该倾斜部分在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它的端部处朝着支架倾斜。上述结构中,在上部和下部板状部的前端边缘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倾斜部分,所述倾斜部分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朝着支架向外倾斜。因此,通过正确设置倾斜部分的尺寸,支撑部件可以减轻重量。另外,防钻撞装置抵抗冲击载荷的刚度和强度可以根据防钻撞装置和上部和下部板状部之间接触面积的增大或减小来调节。另外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处于在堆叠状态中的板状元件的端部,可具有带锥度的端面,所述端面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朝着防钻撞装置向外倾斜。上述结构中,通过适合地设置沿着车辆横向方向每个板状元件的端部的带锥度的端面的尺寸,防钻撞装置的刚度和强度的调节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并且支撑部件可以进一步减小重量。另外,所述多个板状元件可包括另一个板状元件,其具有延伸部分,该延伸部分朝着防钻撞装置延伸,并且在所述一个板状元件连接到防钻撞装置的状态中,所述另一个板状元件的延伸部分可以从下面支撑所述一个板状元件和防钻撞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上述结构中,所述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车架; 防钻撞装置,设置在车身车架的前部和后部中的任一个处,并且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 支架,用于将防钻撞装置固定到车身车架;和 支撑部件,置于防钻撞装置和支架之间, 其中,支撑部件具有多个板状元件,和 所述多个板状元件形成为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从最靠近防钻撞装置的一个板状元件朝着最靠近支架的板状元件逐渐变窄,并且堆叠以沿着车辆的纵向方向形成片簧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6-1-13 005684/20061.一种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车架;防钻撞装置,设置在车身车架的前部和后部中的任一个处,并且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支架,用于将防钻撞装置固定到车身车架;和支撑部件,置于防钻撞装置和支架之间,其中,支撑部件具有多个板状元件,和所述多个板状元件形成为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从最靠近防钻撞装置的一个板状元件朝着最靠近支架的板状元件逐渐变窄,并且堆叠以沿着车辆的纵向方向形成片簧形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板状元件具有上部和下部板状部,所述上部和下部板状部延伸同时彼此相对,和防钻撞装置设置在上部和下部板状部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防钻撞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藤隆史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