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4601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3),包括:车身车架(4);前部防钻撞装置(5),设置在车身车架(4)的前部或后部处,并且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支架(6),用于将前部防钻撞装置(5)固定到车身车架(4);和支撑部件(7),置于前部防钻撞装置(5)和支架(6)之间。支撑部件(7)具有肋(46),所述肋朝着支架(6)侧突出,并且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支架(6)具有多个肋接纳部(30),所述肋接纳部沿着车辆的竖直方向彼此分开形成,并且大致彼此平行,并且可以与肋(46)接合。通过选择和配合多个肋接纳部(36)中的一个,支撑部件(7)相对于支架(6)的安装高度被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身车架的前部或后部处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当具有低行车高度的车辆(下面称为小型车辆)例如客车与具有高行车高度的车辆(下面称为大型车辆)例如卡车发生正面或者后面碰撞时,小型车辆会进入大型车辆的底部下面。为了防止这种不适合的事情,已知的是大型车辆在它的前部或者后部处设置有防钻撞装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Hei 9-263196同时,为了防止小型车辆在碰撞中进入大型车辆底部,防钻撞装置需要牢固地固定到车身车架,并且设置在距离地面预定高度处。此处,防钻撞装置通常通过支撑元件来调节地面间隙,所述支撑元件例如支架,其固定到车身车架。因此,如果离地间隙对于每种不同车身车架改变的话,需要为每种车辆准备不同的支撑元件。在这种情况中,零件数目增加。这种不便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避免:通过使用紧固元件例如螺栓,调节防钻撞装置相对于支撑元件的安装高度。然而在上述结构中,当小型车辆与防钻撞装置碰撞时,与碰撞相关的冲击载荷作用在紧固元件上,所述紧固元件将支架固定到防钻撞装置。因此在一些情况中,紧固元件的可能发生的断裂会释放防钻撞装置和支架之间的连接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这种结构能够自由选择安装高度,同时保持防钻撞装置到支架的连接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包括:车身车架;防钻撞装置,设置在车身车架的前部和后部的任一个处,并且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支架,用于将防钻撞装置固定到车身车架;和支撑部件,置于防钻撞装置和支架之间。支撑部件具有肋,所述肋朝着支架突出,并且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支架具有多个肋接纳部,所述肋接纳部沿着车辆的竖直方向大致彼此平行地形成,在每两个肋接纳部之间具有空间,并且每一个可以配合到所述肋。通过选择多个肋接纳部中的一个并且将所选择的肋接纳部配合到支撑部件,支撑部件相对于支架的安装高度被设置。在上述结构中,对于将要连接到支架的防钻撞装置,通过将肋配合到多个肋接纳部中的预定肋接纳部,支撑部件连接到支架上的预定位置,并且然后,防钻撞装置连接到支撑部件。具体的,通过之前将比防钻撞装置更轻的支撑部件的肋配合到支架的肋接纳部,防钻撞装置可以相对于支架被定位。因此,与重的防钻撞装置被直接连接到支架的情况相比,可以方便地进行防钻撞装置的定位。另外,由于定位不需要工具等,因此肯定可以进行防钻撞装置的有效安装。另外,在支架中,可以配合到支撑部件的肋的多个肋接纳部沿着车辆的竖直方向大致彼此平行地形成,其中在每两个肋接纳部之间具有空间。因此,通过从多个肋接纳部中选择具有适合高度的肋接纳部,并且通过将所选择的肋接纳部配合到支撑部件的肋,可以自由选择防钻撞装置的安装高度。因此,对于具有不同离地间隙的多种车辆中的任一种,可以使用相同的防钻撞装置,并且可以调节防钻撞装置的安装高度。因此可以提高功能性并且可以实现部件共享。另外,由于肋形成在与防钻撞装置分开的支撑部件中,因此不需要在防钻撞装置本身中形成肋。因此,不具有肋的现有防钻撞装置也可以使用。因此,制造防钻撞装置的成本可以降低。另外,大致板状的第一板状部件和将在支架侧上叠置在第一板状部件上的大致板状的第二板状部件可以设置在支撑部件中。在第一板状部件中,可以设置突起,所述突起朝着第二板状部件突出,并且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另外,所述肋可以设置在第二板状部件中,并且第-->二板状部件可以在下面的状态中叠置在第一板状部件上,即突起的凸出的外表面配合到肋的凹入的内表面。上述结构中,对于将要连接到支架的防钻撞装置,通过将肋配合到多个肋接纳部中预定的肋接纳部,第二板状部件连接到支架上的预定位置,并且然后第一板状部件和防钻撞装置可以连接到第二板状部件。因此,与重型防钻撞装置直接连接到支架的情况相比较,可以方便地进行防钻撞装置的定位。另外,通过将肋配合到预定的肋接纳部,在第二板状部件连接到支架上的预定位置之后,并且第一板状部件连接到防钻撞装置之后,通过将第一板状部件的突起的突出外表面配合到第二板状部件的肋的凹入内表面,第一板状部件可以连接到第二板状部件上的预定位置。在这种情况中,第一和第二板状部件从防钻撞装置和支架分离。因此,突起和肋可以被设置成具有这样的形状,该形状允许两个部件方便地彼此配合。因此,在第一板状部件连接到重的防钻撞装置之后,对于将被连接到第二板状部件的第一板状部件,可以方便地进行定位。另外,第一和第二板状部件被装配在表面接触状态中。因此,第一和第二板状部件可以牢固地彼此固定。结果,可以确保维持所述防钻撞装置和支架的连接状态。另外在支架侧上的防钻撞装置上,第一和第二板状部件设置在堆叠状态。因此,防钻撞装置的一部分的基本厚度,即与支撑部件接触的部分,增大了第一和第二板状部件的厚度。因此,防钻撞装置的刚度和强度可以提高。另外,突起和肋分别设置在大致板状的第一和第二板状部件上,从而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因此,突起和肋穿过相对宽的区域彼此配合。另外,对于使第一板状部件连接到其处的保护器,其将被连接到支架,支架上连接有第二板状部件,第一板状部件的突起和第二板状部件的肋可以方便地彼此配合。因此,可以进行防钻撞装置的非常有效的安装。另外,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支撑部件的宽度可以被设置成大于在防钻撞装置侧上沿着车辆横向方向支架的宽度。-->在上述结构中,在防钻撞装置连接到支架的状态中,在支架侧上设置在防钻撞装置上的支撑部件设置成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从支架的两端突出。具体的,防钻撞装置的一部分,即在碰撞中大部分冲击载荷作用在其上的部分,换句话说,由支架支撑的部分,通过支撑部件被加强。因此,在这个部分中过度应力的发生可以确保被抑制。因此,防钻撞装置的局部弯曲可以被有效抑制。另外,防钻撞装置整体的刚度和强度可以提高。另外,支撑部件与防钻撞装置分开。因此,在不会由于防钻撞装置等的增大的厚度而引起重量增加的情况下,支撑部件的厚度和车辆横向方向上它的总体长度可以被自由设置成能够承受冲击负荷的尺寸。因此,防钻撞装置的刚度和强度可以确保提高,同时使得重量增加最小化。另外,多个肋可以设置在支撑部件中,并且多个肋可以沿着车辆竖直方向大致彼此平行地设置,同时在每两个肋之间具有空间。在上述结构中,因为多个肋形成在支撑部件中,因此通过从多个肋中选择适合的肋,防钻撞装置的安装高度可以自由选择。具体的,与仅设置一个肋的情况相比,防钻撞装置的安装高度的选择范围被扩大。因此,实现了功能性进一步提高的结构。另外,通过在支撑部件中设置多个肋,可以进一步提高防钻撞装置的刚度和强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使得可以自由选择安装高度,同时不会损害防钻撞装置的功能。附图说明图1是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的平头型卡车的示意性侧视图。图2是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图4是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5是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主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示出了具有相对高行车高度的平-->头型卡车中的前部防钻撞装置的安装状态。图7是沿着图6中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图8是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被应用到后部防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车架; 防钻撞装置,设置在车身车架的前部和后部中的任一个处,并且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 支架,用于将防钻撞装置固定到车身车架;和 支撑部件,置于防钻撞装置和支架之间,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特征在于: 支撑部件具有肋,所述肋朝着支架突出,并且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 支架具有多个肋接纳部,所述肋接纳部在车辆的竖直方向上大致彼此平行地形成,在每两个肋接纳部之间具有空间,并且每个肋接纳部能够配合到所述肋,和 通过选择多个肋接纳部中的一个并且将所选择的肋接纳部配合到所述支撑部件,支撑部件相对于支架的安装高度被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6-1-12 005079/20061.一种车辆的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车架;防钻撞装置,设置在车身车架的前部和后部中的任一个处,并且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支架,用于将防钻撞装置固定到车身车架;和支撑部件,置于防钻撞装置和支架之间,防钻撞装置安装结构特征在于:支撑部件具有肋,所述肋朝着支架突出,并且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支架具有多个肋接纳部,所述肋接纳部在车辆的竖直方向上大致彼此平行地形成,在每两个肋接纳部之间具有空间,并且每个肋接纳部能够配合到所述肋,和通过选择多个肋接纳部中的一个并且将所选择的肋接纳部配合到所述支撑部件,支撑部件相对于支架的安装高度被设置。2.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藤隆史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