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0403 阅读:5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连接结构,发动机与平叉刚性连接,并通过全柔性连接结构与车架柔性连接。所述全柔性连接结构包括发动机上部与车架连接的上柔性连接结构,发动机下部与车架连接的下柔性连接结构,以及刚性连接的发动机和平叉与车架连接的后柔性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发动机与平叉刚性连接结构,在发动机小齿轮向大链轮传输动力时,大链轮和小齿轮之间不会存在相对运动,因此使发动机小齿轮向大链轮传输的有效功在传递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也不会出现因大链轮与小齿轮存在相对运动而出现链条松动并脱落等现象;通过采用发动机与车架柔性连接结构,有效减小了整车的振动,提高了驾驶舒适性。(*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结构,特别是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摩托车作为一种经济实惠的轻便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在用户使用摩托车的同时,用户越来越多的需求集中在运行可靠和驾驶舒适方面,因此摩托车这二方面的性能十分重要。目前,传统的链条式摩托车下管(双下管或单下管)摇篮式车架与发动机的连接采用部分柔性连接结构或刚性连接结构,实际使用中存在如下缺陷:(1)当摇篮式车架与发动机的连接采用部分柔性结构时,该结构中发动机与平叉之间为柔性连接,使发动机上的小齿轮向平叉后部的大链轮传输动力时,大链轮与小齿轮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这种相对运动使发动机小齿轮向大链轮传输的有效功明显降低;同时,大链轮与小齿轮之间的相对运动,可能出现链条松动并脱落等现象;(2)而当摇篮式车架与发动机的连接采用全刚性连接时,发动机运行时产生的振动直接传递到车架上,使整车振动比较大,降低了驾驶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连接结构,有效解决现有发动机与车架连接结构中影响动力传输且整车振动大等技术缺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连接结构,发动机与平叉刚性连接,并通过全柔性连接结构与车架柔性连接。-->所述发动机与平叉通过穿设在发动机后部的连接孔和平叉前部的连接孔内的发动机悬挂轴刚性连接。所述全柔性连接结构包括发动机上部与车架连接的上柔性连接结构,发动机下部与车架连接的下柔性连接结构,以及刚性连接的发动机和平叉与车架连接的后柔性连接结构。所述上柔性连接结构包括穿设在发动机上部的连接孔内的发动机悬挂轴和套接在所述发动机悬挂轴两端的橡胶衬套,所述橡胶衬套的外表面与车架刚性固接。所述下柔性连接结构包括穿设在发动机下部的连接孔内的发动机悬挂轴和套接在所述发动机悬挂轴两端的橡胶衬套,所述橡胶衬套的外表面与车架刚性固接。所述后柔性连接结构包括穿设在发动机后部的连接孔和平叉的连接孔内的发动机悬挂轴和套接在所述发动机悬挂轴两端的橡胶衬套,所述橡胶衬套的外表面与车架刚性固接。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橡胶衬套包括依次套接的橡胶内衬套、橡胶套和橡胶外衬套,所述橡胶内衬套套接在所述发动机悬挂轴上,所述橡胶外衬套与车架刚性固接。所述发动机悬挂轴上还套设有垫圈,所述垫圈位于所述橡胶衬套的内侧。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连接结构,通过巧妙的改变发动机和平叉与车架的连接形式,既解决了传统链条式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部分柔性连接结构带来的影响动力传输、链条松动易脱落等缺陷,又克服了传统链条式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全刚性连接结构带来的振动大的缺陷。由于采用发动机与平叉刚性连接结构,在发动机小齿轮向大链轮传输动力时,大链轮和小齿轮之间不会存在相对运动,因此使发动机小齿轮向大链轮传输的有效功在传递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也不会出现因大链轮与小齿轮存在相对运动而出现链条松动并脱落等现象;由于采用发动机与车架柔性连接结-->构,有效减小了整车的振动,提高了驾驶舒适性。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上柔性连接结构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下柔性连接结构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后柔性连接结构的连接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车架;          11-上车架管;      12-下边管;13-前撑管;        14-后撑管;        20-发动机;30-平叉;          40-上柔性连接结构;41-发动机悬挂轴;42-橡胶衬套;      43-橡胶内衬套;    44-橡胶套;45-橡胶外衬套;    46-垫圈;          50-下柔性连接结构;51-发动机悬挂轴;  52-橡胶衬套;      53-橡胶内衬套;54-橡胶套;        55-橡胶外衬套;    56-垫圈;60-后柔性连接结构;61-发动机悬挂轴;  62-橡胶衬套;63-橡胶内衬套;    64-橡胶套;        65-橡胶外衬套;66-垫圈。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连接结构采用发动机与平叉刚性连接结构,发动机与车架则通过全柔性连接结构柔性连接。具体地,发动机与平叉通过穿设在发动机后部的连接孔和平叉前部的连接孔内的发动机悬挂轴刚性连接,全柔性连接结构包括实现发动机上部与车架连接的上柔性连接结构,实现发动机下部与车架连接的下柔性连接结构,实现刚性连接的发动机和平-->叉与车架连接的后柔性连接结构。本技术通过发动机与平叉刚性连接结构,在发动机小齿轮向大链轮传输动力时,大链轮和小齿轮之间不会存在相对运动,因此使发动机小齿轮向大链轮传输的有效功在传递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也不会出现因大链轮与小齿轮存在相对运动而出现链条松动并脱落等现象;通过发动机与车架柔性连接结构,有效减小了整车的振动,提高了驾驶舒适性。图1为本技术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车架包括上车架管11和下边管12,上车架管11和下边管12通过前撑管13和后撑管14连接成一个车架整体。车架前部连接前车轮,车架通过平叉30连接后车轮。车架的上车架管11与发动机20上部通过上柔性连接结构40连接,车架的下边管12与发动机20下部通过下柔性连接结构50连接,车架的下边管12与发动机20后部和平叉30通过后柔性连接结构60连接,形成本技术发动机和平叉刚性连接、发动机与车架全柔性连接的结构。图2为本技术上柔性连接结构的连接示意图。上柔性连接结构40包括发动机悬挂轴41和二个橡胶衬套42,发动机悬挂轴41穿设在发动机20上部的连接孔内,二个橡胶衬套42位于发动机悬挂轴41的两端,实现上车架管11与发动机20上部的柔性连接。具体地,橡胶衬套42由依次套接的橡胶内衬套43、橡胶套44和橡胶外衬套45组成,橡胶内衬套43套接在发动机悬挂轴41上,橡胶外衬套45与上车架管11刚性固接。当摩托车直线行驶时,高速转动的发动机的作用力主要集中在垂直于橡胶衬套轴线方向,橡胶衬套42的受力也集中在该方向,发动机做功时自身产生的振动很大一部分被橡胶衬套42中的橡胶套44吸收,因此发动机的振动只是部分传递到车架上,减少了整车振动,提高了驾驶舒适性。在该技术方案基础上,在本技术上柔性连接结构40还可以包括垫圈46,套设在发动机悬挂轴41上并位于橡胶衬套和发动机之间,如图2所示。在摩托车高速转弯时,发动机的惯性产生的离心力将在橡胶衬套轴线方向施-->加作用力,本技术通过设置垫圈46,使离心力直接作用在车架上,提高了上柔性连接结构的连接可靠性。图3为本技术下柔性连接结构的连接示意图。下柔性连接结构50包括发动机悬挂轴51和二个橡胶衬套52,发动机悬挂轴51穿设在发动机20下部的连接孔内,二个橡胶衬套52位于发动机悬挂轴51的两端,实现下边管12与发动机20下部的柔性连接。具体地,橡胶衬套52由依次套接的橡胶内衬套53、橡胶套54和橡胶外衬套55组成,橡胶内衬套53套接在发动机悬挂轴51上,橡胶外衬套55与下边管12刚性固接。当摩托车直线行驶时,高速转动的发动机的作用力主要集中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发动机与平叉刚性连接,并通过全柔性连接结构与车架柔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发动机与平叉刚性连接,并通过全柔性连接结构与车架柔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与平叉通过穿设在发动机后部的连接孔和平叉前部的连接孔内的发动机悬挂轴刚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柔性连接结构包括发动机上部与车架连接的上柔性连接结构,发动机下部与车架连接的下柔性连接结构,以及刚性连接的发动机和平叉与车架连接的后柔性连接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柔性连接结构包括穿设在发动机上部的连接孔内的发动机悬挂轴和套接在所述发动机悬挂轴两端的橡胶衬套,橡胶衬套的外表面与车架刚性固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与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阙为刚郑明日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