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油槽结构推钢机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99736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4 20:18
循环油槽结构推钢机油缸,涉及轧钢生产线推钢机的领域,尤其涉及推钢机的油缸的结构,包括缸筒、活塞和活塞杆,缸筒的前端连接前端盖,缸筒的后端连接后端盖,活塞配合设置在缸筒内,活塞杆的后端与活塞连接,活塞杆的前端穿置在前端盖上,活塞杆与前端盖之间设置杆铜套,杆铜套的前端设置压盖,压盖与前端盖连接,所述杆铜套的外表面设置螺旋布置的外油槽,杆铜套的内表面设置内油槽,杆铜套上还设置若干个油孔,每个油孔分别与外油槽、内油槽相连通,所述前端盖上设置与外油槽相连通的外加油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活塞杆外表层的镀铬层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密封唇口就不易受到损伤,油缸的使用寿命将会大大的延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循环油槽结构推钢机油缸
本专利技术涉及轧钢生产线推钢机的领域,尤其涉及推钢机的油缸的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推钢机油缸活塞杆杆铜套内外表面均车削加工成圆柱面,杆铜套内孔与活塞杆的外圆公差配合为:H8/f8,此公差的间隙非常小,活塞杆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外表面不易形成油膜,这样活塞杆与杆铜套之间就存在干摩擦,活塞杆外表层的镀铬层很容易被摩擦掉。因活塞杆外表的镀铬层不仅硬度高,而且表面的粗糙度非常低,一旦活塞杆表面的镀铬层没有了,密封唇口与活塞杆之间的摩擦系数将会增加,密封件的使用寿命将会缩短,如果密封唇口受到损伤,油缸就外泄漏油了,这时油缸就没法正常工作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的循环油槽结构推钢机油缸。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循环油槽结构推钢机油缸,包括缸筒、活塞和活塞杆,缸筒的前端连接前端盖,缸筒的后端连接后端盖,活塞配合设置在缸筒内,活塞杆的后端与活塞连接,活塞杆的前端穿置在前端盖上,活塞杆与前端盖之间设置杆铜套,杆铜套的前端设置压盖,压盖与前端盖连接,所述杆铜套的外表面设置螺旋布置的外油槽,杆铜套的内表面设置内油槽,杆铜套上还设置若干个油孔,每个油孔分别与外油槽、内油槽相连通,所述前端盖上设置与外油槽相连通的外加油口。 本专利技术的杆铜套的内、外表面车削加工成循环油槽结构,并将内、外循环油槽通过若干的小孔(油孔)相连通。外注入的液压油通过前端盖上的外加油口流入到外循环油槽(外油槽),然后通过若干的小油孔流入到内循环油槽(内油槽),此时液压油存储于内循环油槽,一旦活塞杆开始运动,就会在活塞杆外表层形成一层保护油膜。此油膜一方面可以降低活塞杆与杆铜套之间的摩擦系数,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活塞杆与杆铜套之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这样活塞杆外表层的镀铬层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密封唇口就不易受到损伤,油缸的使用寿命将会大大的延长。 为了便于导流,使内油槽内的油更均匀,内油槽斜向布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 图3为杆铜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I缸筒,2活塞杆,3活塞,4后端盖,5前端盖,6外加油口,7油孔,8杆铜套,9压盖,10外油槽,11内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 一 3所示,本专利技术主要包括缸筒1、活塞3和活塞杆2,缸筒I的前端连接前端盖5,缸筒I的后端连接后端盖4,活塞3配合设置在缸筒I内,活塞杆2的后端与活塞3连接,活塞杆2的前端穿置在前端盖5上,活塞杆2与前端盖5之间设置杆铜套8,杆铜套8的前端设置压盖9,压盖9与前端盖5通过螺栓连接。杆铜套8的外表面设置螺旋布置的外油槽10,杆铜套8的内表面设置斜向布置的内油槽11,杆铜套8上还设置若干个油孔7,每个油孔7分别与外油槽10、内油槽11相连通;前端盖5上径向设置与外油槽10相连通的外加油口 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循环油槽结构推钢机油缸,包括缸筒、活塞和活塞杆,缸筒的前端连接前端盖,缸筒的后端连接后端盖,活塞配合设置在缸筒内,活塞杆的后端与活塞连接,活塞杆的前端穿置在前端盖上,活塞杆与前端盖之间设置杆铜套,杆铜套的前端设置压盖,压盖与前端盖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铜套的外表面设置螺旋布置的外油槽,杆铜套的内表面设置内油槽,杆铜套上还设置若干个油孔,每个油孔分别与外油槽、内油槽相连通,所述前端盖上设置与外油槽相连通的外加油口。

【技术特征摘要】
1.循环油槽结构推钢机油缸,包括缸筒、活塞和活塞杆,缸筒的前端连接前端盖,缸筒的后端连接后端盖,活塞配合设置在缸筒内,活塞杆的后端与活塞连接,活塞杆的前端穿置在前端盖上,活塞杆与前端盖之间设置杆铜套,杆铜套的前端设置压盖,压盖与前端盖连接,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金旗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凯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