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中控箱扶手,包括扶手箱体、扶手上盖,所述扶手上盖可开合的安装在所述扶手箱体上,所述扶手上盖的第一侧壁的内侧或所述扶手箱体的第二侧壁的外侧安装弹性限位块;所述扶手上盖和所述扶手箱体扣合时,所述弹性限位块在所述扶手上盖和所述扶手箱体挤压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隔离所述扶手上盖和所述扶手箱体。因所述弹性限位块的硬度较小,其与所述扶手上盖扣合接触时不会产生异响;在所述扶手箱体左右两侧的第二侧壁或扶手上盖的左右两侧的第一侧壁设置弹性限位块,可更好的防止所述扶手上盖的晃动。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安装有上述中控箱扶手的汽车。(*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控箱扶手,包括扶手箱体、扶手上盖,所述扶手上盖可开合的安装在所述扶手箱体上,所述扶手上盖的第一侧壁的内侧或所述扶手箱体的第二侧壁的外侧安装弹性限位块;所述扶手上盖和所述扶手箱体扣合时,所述弹性限位块在所述扶手上盖和所述扶手箱体挤压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隔离所述扶手上盖和所述扶手箱体。因所述弹性限位块的硬度较小,其与所述扶手上盖扣合接触时不会产生异响;在所述扶手箱体左右两侧的第二侧壁或扶手上盖的左右两侧的第一侧壁设置弹性限位块,可更好的防止所述扶手上盖的晃动。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安装有上述中控箱扶手的汽车。【专利说明】一种汽车及其中控箱扶手
本技术涉及汽车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控箱扶手。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使用前述中控箱扶手的汽车。
技术介绍
中控箱是汽车驾驶操作的主要操作部分之一,其一般具有变速档、手刹等汽车操控装置。为方便乘客、减少行车过程中的疲劳感,一般在汽车中控箱后侧都设置有扶手,用于驾驶员及副驾驶座乘客支撑手臂等。 如图1所示,为了充分利用车内有限空间,扶手一般都会设置成箱体结构,扶手箱体11用于放置各种随时取用的物品,扶手上盖12可转动掀开地设置在扶手箱体11上,并与扶手箱体11扣合。图2为图1示出中控箱扶手的A-A截面图,从图2中可看出扶手上盖12的第一侧壁121被扶手箱体的第二侧壁111支撑,通过第一侧壁121和第二侧壁111的配合限制了扶手上盖12沿横截面所示的晃动。需要取用物品时,掀起扶手上盖12即可。 现有技术中,扶手上盖12的第一侧壁121和扶手箱体11的第二侧壁111直接接触扣合、或通过扶手上盖中的限位筋与扶手箱体11的第二侧壁111接触扣合;图3为现有技术中扶手上盖和扶手箱体扣合限位截面图,其中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扶手箱体11侧壁111和扶手上盖侧壁121的典型配合结构,扶手上盖的第一侧壁121上具有限位筋122,扶手箱体11的第二侧壁111与扶手上盖的第一侧壁121内侧的限位筋122接触支撑扶手上盖12,限制扶手上盖12的晃动并固定其位置,扶手上盖12和限位筋122为一体成型。但由于扶手箱体11和扶手上盖12的限位筋122均为硬质塑料制成,开闭扶手上盖12时滑动接触容易产生刺耳的异响,此外,经常的开闭扶手上盖12,扶手箱体11的第二侧壁111外侧会产生刮痕,影响了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控箱扶手,通过设置弹性限位块防止了扶手上盖和扶手箱体侧壁扣合时产生的异响、减小了刮痕;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使用前述中控箱扶手的汽车。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控箱扶手,包括扶手上盖、扶手箱体,所述扶手上盖可开合的安装在所述扶手箱体上,所述扶手上盖的第一侧壁的内侧或所述扶手箱体的第二侧壁的外侧安装弹性限位块;所述扶手上盖和所述扶手箱体扣合时,所述弹性限位块在所述扶手上盖和所述扶手箱体挤压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隔离所述扶手上盖和所述扶手箱体。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扶手上盖与扶手箱体的直接接触,本技术在两者之间设置了弹性限位块,隔离扶手上盖扣合在扶手箱体上时两者的接触,防止两者之间接触产生异响;因弹性限位块硬度低,不会刮擦扶手箱体,避免扶手箱体上出现刮痕。 优选的,所述扶手箱体的第二侧壁上设有通孔,所述弹性限位块安装在所述通孔上。 优选的,所述弹性限位块设置于所述扶手箱体左右侧的第二侧壁的外侧。 通过设置在左右两侧的第二侧壁的共同作用,可挤紧扶手上盖,更好的限制了扶手上盖的晃动。 优选的,所述弹性限位块中部设有环形卡槽,所述弹性限位块通过所述环形卡槽固定在所述通孔上。 优选的,所述通孔周围设置定位槽,所述弹性限位块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 通过设置定位槽,可防止外力过大时弹性限位块弹性变形后无法恢复,确保功能有效。 优选的,所述扶手上盖的第一侧壁设有限位筋,所述扶手上盖和所述扶手箱体扣合时,所述限位筋与所述弹性限位块接触。 优选的,所述限位筋与所述弹性限位块接触的接触面下沿设有倒角。 优选的,所述弹性限位块与所述箱体上盖接触的接触面上沿设有倒角。 设置倒角可防止弹性限位边缘块被刮擦破坏而影响美观,同时可避免棱角对人员物品造成伤吾。 优选的,所述弹性限位块为橡胶限位块。 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使用具有上述技术特征的中控扶手箱的汽车,其优点如上所述,在此不再复述。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中控箱扶手整体结构轴测图; 图2为图1示出中控箱扶手的A-A截面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扶手上盖和扶手箱体扣合限位截面图; 图4为本技术扶手上盖和扶手箱体扣合限位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4为本技术扶手上盖和扶手箱体扣合限位截面图。应当注意的是,当扶手上盖22与扶手箱体21扣合时,从外部观察,其结构与图1没有显著区别。 从图4中可看出,扶手上盖22的第一侧壁221内侧设置有限位筋222,扶手箱体21的第二侧壁211上安装有橡胶限位块212,,橡胶限位块212和限位筋222接触,在扶手上盖22的重力以及实际支撑的外物重力作用下,橡胶限位块212发生弹性变形,限制了扶手上盖一侧的第一侧壁211的位置。通过在扶手箱体21两侧、即靠近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侧的第二侧壁211上分别设置一个或多个如图4所示的橡胶限位块212,就可在两侧分别限制扶手上盖22的位置,防止了扶手上盖22在扶手箱体21上的晃动。因为橡胶限位块212可发生弹性变形,限位筋222和橡胶限位块212滑动接触时,橡胶限位块212可压缩,避免了如现有技术中硬质塑料滑动接触时相互刮擦产生的异响。 当然,扶手上盖22上也可不设置限位筋222,橡胶限位块212直接与扶手上盖22的第一侧壁221接触限位。 为防止长期使用中橡胶限位块212的脱位失效,第二侧壁211上开设了通孔213,橡胶限位块212定位在通孔213上。本实施例中,橡胶限位块212中部设置环形卡槽,这样橡胶限位块212可通过环形卡槽的限位作用固定在侧壁211上。橡胶限位块212整体均为橡胶材质,这样需在扶手箱体21生产时将橡胶限位块铸造成型定位在扶手箱体21的第二侧壁211上。当然,橡胶限位块212也可不全为橡胶材质,其可以采用橡胶与其他硬质固定材料如螺栓铸造成为一体结构,具体为橡胶限位块212在侧壁211外侧与限位筋222接触部分采用橡胶和螺栓一体成型。装配时,将螺栓穿过通孔213再用螺母固定,通过螺栓螺母的配合将橡胶限位块212定位在第二侧壁211上。这时,螺栓相对于螺母及橡胶限位块212的空缺部分实际构成了橡胶限位块212的环形卡槽。 因橡胶限位块212可发生弹性变形,在外力较大时,如驾驶员将手臂支撑在扶手上盖时,橡胶限位块212可能发生严重变形、失去了弹性恢复能力而发生了塑性变形,使得依靠其弹性变形能力防止扶手上盖晃动的功能失效。为此,在扶手箱体21的第二侧壁上设置定位槽214。定位槽214围绕在通孔213四周、可设置为圆形也可设置成方形,根据定位槽214的形状可确定橡胶限位块212在第二侧壁211外侧横截面的形状。在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控箱扶手,包括扶手箱体(21)、扶手上盖(22),所述扶手上盖(22)可开合的安装在所述扶手箱体(2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上盖(22)的第一侧壁(221)的内侧或所述扶手箱体的第二侧壁(211)的外侧安装弹性限位块(212);所述扶手上盖(22)和所述扶手箱体(21)扣合时,所述弹性限位块(212)在所述扶手上盖(22)和所述扶手箱体(21)挤压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隔离所述扶手上盖(22)和所述扶手箱体(2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广成,吴礼军,陈士昌,靳琼,易兵,包永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