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动拉线布置结构和车辆,该布置结构包括主拉线,以及位于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之间并可相对于该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活动地设置的平衡装置,该平衡装置连接有与第一制动器连接的副拉线,主拉线包括主芯线和套设在该主芯线外的护套,护套包括可弯曲变形的弯折段,该弯折段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平衡装置,并且主芯线穿过平衡装置后与第二制动器相连,其中在主拉线对第二制动器施力时,护套抵顶平衡装置接近第二制动器活动以通过副拉线对第一制动器施力。因此,当平衡装置静止后则表面两个制动器的受力平衡,从而能够通过巧妙的结构在在方便布置的情况下能够稳定为两侧制动器提供平衡的制动力,并且成本较低实用性强。(*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动拉线布置结构和车辆,该布置结构包括主拉线,以及位于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之间并可相对于该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活动地设置的平衡装置,该平衡装置连接有与第一制动器连接的副拉线,主拉线包括主芯线和套设在该主芯线外的护套,护套包括可弯曲变形的弯折段,该弯折段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平衡装置,并且主芯线穿过平衡装置后与第二制动器相连,其中在主拉线对第二制动器施力时,护套抵顶平衡装置接近第二制动器活动以通过副拉线对第一制动器施力。因此,当平衡装置静止后则表面两个制动器的受力平衡,从而能够通过巧妙的结构在在方便布置的情况下能够稳定为两侧制动器提供平衡的制动力,并且成本较低实用性强。【专利说明】制动拉线布置结构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制动拉线的布置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制动拉线布置结构和使用该布置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对布置在左右两侧的制动器的制动拉线布置方式均为双拉线分别连接的形式,这就造成双拉线的布置不灵活,空间不易掌握,并且制动力的控制也很难达到平衡,而为了获得更大的拉力,需要加载更大的力,导致机构复杂,成本增高。 因此,提供一种方便布置并且能够为两侧制动器提供稳定的制动力的制动拉线布置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动拉线布置结构,该布置结构结构巧妙,在方便布置的情况下能够稳定为两侧制动器提供平衡的制动力。 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本技术提供的制动拉线布置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制动拉线布置结构,所述布置结构包括与制动操作装置连接的主拉线,以及位于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之间并可相对于该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活动地设置的平衡装置,该平衡装置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制动器连接的副拉线,所述主拉线包括主芯线和套设在该主芯线外的护套,所述护套包括可弯曲变形的弯折段,该弯折段的一端相对于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固定,另一端连接平衡装置远离所述第二制动器的侧面,并且所述主芯线穿过所述平衡装置后与所述第二制动器相连,其中在所述主拉线对第二制动器施力时,所述护套抵顶所述平衡装置接近所述第二制动器活动以通过所述副拉线对所述第一制动器施力。 优选地,所述护套通过所述弯折段从前后方向延伸弯折为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左右布置。 优选地,所述护套还包括固定段,该固定段从所述制动操作装置朝向所述弯折段延伸并通过紧固扣固定在车身上。 优选地,所述平衡装置为一端铰接设置,另一端自由设置的摆臂结构。 优选地,所述平衡装置包括形成所述摆臂结构的平衡支架,该平衡支架的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设置,并且所述该平衡支架上可回转地设置有平衡轴,所述副拉线连接在该平衡轴上,并且所述平衡轴的回转轴线和所述铰接轴的轴线相互平行,其中所述平衡轴上形成有供所述主拉线的所述主芯线穿过的通道,并且所述护套与该通道的入口相接。 优选地,所述平衡支架包括可拆卸地固定在一起的上支架和下支架,并且该上支架和下支架远离铰接端的自由端形成有容纳槽,该容纳槽的两侧开口以供所述主拉线和副拉线穿过,所述平衡轴的上下两端分别铰接连接在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通道的进口密封连接所述护套,出口连接有供所述主芯线穿过的防 /1、奋土县ο 优选地,所述平衡轴上设置有固定连接所述副拉线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所述副拉线的端部沿所述连接柱的延伸方向穿入该连接柱并固定。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本技术提供的的制动拉线布置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制动器和所述第二制动器分别位于所述车辆的后桥的后侧,所述平衡装置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后桥上,并且该后桥上还设置有供所述主拉线自由穿过的导向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活动的平衡装置能够在主芯线受力时被趋向于伸直的护套弯折段推动从而通过副拉线对另一侧制动器施力,当平衡装置静止后则表示两个制动器的受力平衡,从而能够通过巧妙的结构在在方便布置的情况下能够稳定为两侧制动器提供平衡的制动力,并且成本较低实用性强。 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动拉线布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动拉线布置结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I主拉线2平衡装置 3副拉线4第一制动器 5第二制动器6后桥 11主芯线12护套 21平衡支架22铰接轴 23平衡轴24防尘套 25连接柱26容纳槽 61导向环 121弯折段122固定段 123 紧固扣211 上支架 212下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左、右”是以车辆正常形式的情况下定义的,具体地,可参考图1中的图面方向,其中图面方向中的上为前,下为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制动拉线布置结构,该布置结构巧妙地利用了车辆中主拉线I的走向和两个制动器的位置,通过设置可移动的平衡装置2完成一根拉线对两个制动器的平衡施力,布置方便并且成本较低。 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制动拉线布置结构包括与制动操作装置例如制动踏板连接的主拉线1,以及位于第一制动器4和第二制动器5之间并可相对于该第一制动器4和第二制动器5活动地设置的平衡装置2,该第一制动器4和第二制动器5可以为车辆的两侧后轮的制动器,因此可以将平衡装置2可活动地设置在后桥6上,其中该平衡装置2连接有与第一制动器4连接的副拉线3,主拉线I包括主芯线11和套设在该主芯线11外的护套12,该护套12包括可弯曲变形的弯折段121,该弯折段121的一端相对于第一制动器4和第二制动器5固定,另一端连接平衡装置2远离第二制动器5的侧面,并且主芯线11穿过平衡装置2后与第二制动器5相连,其中,副拉线3的走向与穿过平衡装置2的主拉线11的走向相反以分别连接第一制动器4和第二制动器5,其中巧妙地,在主拉线I对第二制动器5施力时,护套12抵顶平衡装置2接近第二制动器5移动以通过副拉线3对相反侧的第一制动器4施力。 具体地,当主芯线11对第二制动器5施力时,在主芯线11的张力作用下,护套12的弯折段121内的主芯线11会趋向于伸直,从而使得一端固定的弯折段121也趋向于伸直,即增加弯折段121两端之间的直线距离,这样由于弯折段121的一端固定,而平衡装置2可活动地设置,因此能够通过弯折段121的抵顶端抵顶平衡装置2朝向第二制动器5活动,同时平衡装置2通过副拉线3对第一制动器4施力,直到平衡装置2停止移动时,表示第一制动器4和第二制动器5受力平衡,从而能够使得车辆实现较高的制动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动拉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布置结构包括与制动操作装置连接的主拉线(1),以及位于第一制动器(4)和第二制动器(5)之间并可相对于该第一制动器(4)和第二制动器(5)活动设置的平衡装置(2),该平衡装置(2)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制动器(4)连接的副拉线(3),所述主拉线(1)包括主芯线(11)和套设在该主芯线(11)外的护套(12),所述护套(12)包括可弯曲变形的弯折段(121),该弯折段(121)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制动器(4)和第二制动器(5)固定,另一端连接所述平衡装置(2)远离所述第二制动器(5)的侧面,并且所述主芯线(11)穿过所述平衡装置(2)后与所述第二制动器(5)相连,其中在所述主拉线(1)对第二制动器(5)施力时,所述护套(12)抵顶所述平衡装置(2)接近所述第二制动器(5)活动以通过所述副拉线(3)对所述第一制动器(4)施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耀斌,巩玲,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