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02444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4 12:43
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使筒状体适当地变形直到压缩变形后半部分,能够确保足够的压缩行程并且一直到最后都能够稳定地得到预定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用于将筒状体20固定设置于安装板22的第一支架40具有跨过三个侧壁30、34、36固定并且具备角部56、58的固定板部44,该第一支架40经由连结板部46固定于安装板22。在这种情况下,刚性由于角部56、58的存在而变高,能够以高的定位强度固定筒状体20,因此能够适当地维持筒状体20的姿态直到压缩变形后半部分,并且直到最后都能够稳定地得到基于筒状体20的压溃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并且,在角部56、58设有切口60、62,因此能够容许筒状体20的变形,维持预定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并且确保足够的压缩行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使筒状体适当地变形直到压缩变形后半部分,能够确保足够的压缩行程并且一直到最后都能够稳定地得到预定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用于将筒状体20固定设置于安装板22的第一支架40具有跨过三个侧壁30、34、36固定并且具备角部56、58的固定板部44,该第一支架40经由连结板部46固定于安装板22。在这种情况下,刚性由于角部56、58的存在而变高,能够以高的定位强度固定筒状体20,因此能够适当地维持筒状体20的姿态直到压缩变形后半部分,并且直到最后都能够稳定地得到基于筒状体20的压溃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并且,在角部56、58设有切口60、62,因此能够容许筒状体20的变形,维持预定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并且确保足够的压缩行程。【专利说明】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特别是涉及将筒状体的一端部固定在车体侧安装板上的构造的改良。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a)具有多个平板状的侧壁且截面为多边形的中空的筒状体和(b)在与该筒状体的轴向的一端部抵接的状态下经由支架一体固定设置于该筒状体的车体侧安装板,(C)所述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经由该车体侧安装板固定于车体侧部件,在从所述筒状体的轴向的另一端部施加有冲击荷载时,通过该筒状体沿轴向被压溃来吸收冲击能量。在专利文献I的图12(a)中所记载的车辆用冲击吸收构件为其一例,使用多个弯曲成L形的支架固定筒状体的多个侧壁。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图5中,记载了使棱柱形状的外侧部件与筒状体的外侧通过嵌合而接合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02007/0293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5356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技术中,由于使用多个支架分别固定筒状体的多个侧壁,无法得到足够的固定强度,存在压缩变形后半部分的筒状体的变形变得不稳定而无法得到预定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的情况。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技术中,筒状体的整周被外侧部件支撑,虽然能够得到足够的固定强度,但是在被该外侧部件包围的部分,筒状体的变形受到阻碍,因此能够得到合适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的压缩行程变短。 本专利技术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使筒状体适当地变形直到压缩变形后半部分,能够确保足够的压缩行程并且直到最后都能够稳定地得到预定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第一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具有(a)截面为多边形的中空的筒状体,其具有多个平板状的侧壁;和(b)车体侧安装板,其在与该筒状体的轴向的一端部抵接的状态下,经由支架一体固定设置于该筒状体,(C)所述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经由该车体侧安装板固定于车体侧部件,在从所述筒状体的轴向的另一端部施加有冲击荷载时,通过该筒状体沿轴向被压溃来吸收冲击能量,(d)所述支架具有(d-Ι)固定板部,其在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上具有预定长度,与该筒状体的夹着棱线部邻接的多个侧壁的各外侧面紧贴地配置而一体固定于该多个侧壁的各外侧面,并且具备与该筒状体的棱线部对应地弯曲的角部;和(d-2)连结板部,其从该固定板部中在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上位于所述一端部侧的端部、向离开该筒状体的外侧弯曲,一体固定于所述车体侧安装板,并且(d-3)在所述角部设有朝向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上的所述另一端部侧开口的切口。 第二专利技术在第一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a)所述固定板部具有:第一固定板部,其固定于所述筒状体的第一侧壁;和一对第二固定板部及第三固定板部,其固定于一对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该一对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在该第一侧壁的两侧分别夹着棱线部而与该第一侧壁邻接,在该第一固定板部与该一对第二固定板部及第三固定板部之间的一对角部分别设有所述切口,(b)所述连结板部具有从所述第一固定板部向外侧弯曲的第一连结板部、和分别从所述一对第二固定板部及第三固定板部向外侧弯曲的一对第二连结板部及第三连结板部,并且,该第一连结板部和一对第二连结板部及第三连结板部分别经由与所述角部连续设置的连接部连接为一体。 第三专利技术在第二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a)所述筒状体的截面为直角四边形,所述筒状体具有在车辆搭载状态下大致水平地配置在车辆的上方侧的上部侧壁及大致水平地配置在下方侧的下部侧壁,并且在该上部侧壁及该下部侧壁的左右两侧沿上下方向设有一对横侧壁,(b)使用跨过该筒状体的所述上部侧壁及所述一对横侧壁的上侧部分地固定有所述固定板部的第一支架和跨过该筒状体的所述下部侧壁及所述一对横侧壁的下侧部分地固定有所述固定板部的第二支架,将该筒状体固定于所述车体侧安装板,(c)所述上部侧壁及所述下部侧壁分别是所述第一侧壁,所述一对横侧壁是所述一对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 专利技术的效果 在这样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中,将筒状体固定设置于车体侧安装板的支架具有固定板部,该固定板部固定于该筒状体的夹着棱线部邻接的多个侧壁,并且具备与该棱线部对应地弯曲的角部,筒状体经由在该固定板部的端部设置的连结板部一体固定于车体侧安装板,因此支架的刚性由于角部的存在而变高,能够以高的定位强度将筒状体的一端部固定于车体侧安装板。由此,能够适当地维持筒状体的姿态直到压缩变形后半部分,直到最后都能够稳定地得到基于筒状体的压溃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并且,在角部设有朝向另一端部侧开口的切口,因此在设有该切口的范围内容许筒状体的变形,通过适当地决定该切口的长度,能够维持预定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并且确保足够的压缩行程。 在第二专利技术中,固定板部构成为具有第一固定板部及一对第二固定板部、第三固定板部,并且连结板部构成为具有第一连结板部及一对第二连结板部、第三连结板部,因此,能够以单一的支架将筒状体的彼此连续的三个侧壁固定于车体侧安装板。由此,能够减少用于将筒状体固定于车体侧安装板的支架的数量和/或工时,实现成本的降低。另外,上述第一连结板部和一对第二连结板部、第三连结板部分别经由与角部连续设置的连接部连接为一体,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角部的强度,进一步适当地对筒状体的一端部进行定位固定。 在第三专利技术中,筒状体的截面为直角四边形即正方形或长方形,所述筒状体具有上部侧壁及下部侧壁并且一对横侧壁沿上下方向设置,使用跨过该上部侧壁及一对横侧壁的上侧部分地固定有固定板部的第一支架和跨过下部侧壁及一对横侧壁的下侧部分地固定有固定板部的第二支架,将该筒状体固定于车体侧安装板。即,筒状体的四个侧壁分别经由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的至少一方固定于车体侧安装板,其中的一对横侧壁分别跨过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这两方固定,因此筒状体的一端部在整周以高的定位强度固定于车体侧安装板,直到最后都能够稳定地得到基于该筒状体的压溃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即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进行说明的图,是表示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在车辆上的配设形态的一个例子的简要俯视图。 图2是单独表示在图1中所使用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放大表示从图2中的箭头II1-1II看到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具有:截面为多边形的中空的筒状体,其具有多个平板状的侧壁;和车体侧安装板,其在与该筒状体的轴向的一端部抵接的状态下,经由支架一体固定设置于该筒状体;所述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经由该车体侧安装板固定于车体侧部件,在从所述筒状体的轴向的另一端部施加有冲击荷载时,通过该筒状体沿轴向被压溃来吸收冲击能量,所述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的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固定板部,其在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上具有预定长度,与该筒状体的夹着棱线部邻接的多个侧壁的各外侧面紧贴地配置而一体地固定于该多个侧壁的各外侧面,并且具备与该筒状体的棱线部对应地弯曲的角部;和连结板部,其从该固定板部中在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上位于所述一端部侧的端部、向离开该筒状体的外侧弯曲,一体固定于所述车体侧安装板;并且,在所述角部设有朝向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上的所述另一端部侧开口的切口。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西诚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