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简敬修专利>正文

一种车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0389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三轮车、人力车等车辆的车轮,其主要特点是该车轮的车轮毂两端呈一双开口圆筒并用以套接一驱动体,该驱动体二端为一具有一定厚度的环形齿状外围,该齿状外围并纵向且相对地设有两穿孔,该穿孔用以穿设幅条,该幅条一端为具有钝部的直立钢条,所以其可以一端顶在穿孔上,另一端经由幅条接头而套设在轮圈上,如此使得其可以承受的应力大大提高,而且可以更方便地组装,可节省组装工时。(*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三轮车及人力车等车辆的车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以更易于组装的车轮,其不但可以提高轮圈的稳固性,而且更可以节省组装工时及降低成本。一般的交通工具皆是为了给予人们“行”的方便,而逐渐由自行车的专利技术一直至汽车、飞机的产生,但一般现代人为使花费最少且最为方便,甚至于为了达到休闲的目的,而特别喜爱自行车,所以自行车的需求可说是不可能中断的,因此自行车的发展一直为国内外业者所专注的一个问题。而自行车的车轮结构的发展更是业者所努力改善的重要方面,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一种习用车轮毂结构,其主要包括一车轮毂30,该车轮毂30两端呈一双开口圆筒36并用以套接一驱动体31,该驱动体31并具有一环形外围32,并于该环形外围32上等距地设有数个孔洞33,孔洞33用以穿设幅条34,而幅条34为一具有折部37的钢丝,并于折部37端设有一钝部35,该钝部35可以用以卡住在孔洞13处,如图2所示,而幅条34的另一端则套设幅条接头51并固定在轮圈50上,这是一般习用车轮毂所搭配成的自行车车轮,但由上述看来其并不能完全符合现代人对自行车的需求及实用性,兹就以上论点加以论述1、因为幅条34原是直条的钢丝,但为了使其能顶在轮圈50及驱动体31上,其幅条34必须设有一折部37且该折部端头并具有一钝部35,而在穿设驱动体31环形外围32的孔洞33后,再将其另一端以经由幅条接头51的转紧而使得幅条34张紧地顶住在车轮毂30及轮圈50上,而加设幅条34的这种作用是为了防止轮圈50发生变形,因为自行车在行进时其车轮会有许多不同方向的应力作用,而这些应力有可能使得轮圈50会变形而影响到骑乘者的安全,所以其幅条34必须能承受很大的应力作用,但由于习用之幅条34的一端具有折部37,所以由于其结构形状的改变致使其折部37所能承受的应力也会相对地减小,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被废弃在外面的自行车就是因为其幅条34已经断了而造成轮圈50也已偏摆,尤其以折部37所造成的断裂为最多,而如果修理的话其修理费因为相当地可观,所以倒不如丢弃另买新的自行车,但这样可说是相当地浪费金钱,可见一般习用幅条34无法符合大众的需求。2、另一缺欠便是组装困难,因为在组装轮圈50时,组装者必须先将幅条34具折部37的一端一次一根慢慢地套设在车轮毂30的孔洞33内,等到全部的幅条34都套在车轮毂30的孔洞33时,其由于具有折部37的幅条34用以套接在车轮毂30环形外围32的孔洞33上,所以幅条34会以孔洞33为轴而会有转动的情形产生,并且由于重力的作用会下垂,所以在所有幅条34套完后,由于重力的作用,其幅条34会全部向下垂,而影响穿设至轮圈50上的动作,如图3所示,此时则必须再一根一根将幅条34相对对齐在轮圈50上的幅条接头51,而经由对齐的幅条接头51再利用工具旋转幅条接头51而使得其可以张紧在轮圈50及车轮毂30之间,这样组装显然非常麻烦,且耗费的工时相当地多,所以由此可明显知道习用的车轮毂30结构及幅条34都非常地不实用,而且不符合经济效益,当然消费者所购买的自行车费用也就相对地提高了。3、除了上述第2项的缺欠外,另外当其幅条34全已经套接在车轮毂30上时,由于幅条34具有一折部37所以使幅条34无法前后移动,以利使幅条接头51套设在轮圈50上,因此增加组装的工时及人力消耗,实在是不具有产业上的价值。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车轮,其不但可以在组装时可以更为方便,而且其稳定性及安全性可以更加提高。本技术的车轮,其包括车轮毂、幅条及轮圈,车轮毂包括两端呈一双开口的圆筒及套接在其外面的一驱动体,幅条支撑在车轮毂及轮圈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体设有具一定厚度的环形齿状外围,齿状外围纵向且相对地于各卡齿各设有穿孔,该穿孔用以穿设幅条,所述幅条为一端具有钝部的直立钢条,所以使得其可以更为方便地将幅条套设在轮圈的幅条接头,如此可以使其在组装时更为方便且更加地快速。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 为一种习用车轮毂及幅条的立体示意图;图2 为习用车轮的车轮毂在搭配幅条并张紧于轮圈上的实施例图;图3 为习用车轮的车轮毂在穿设幅条后其部份幅条下垂的示意图;图4 为本技术的车轮的立体示意图;图5 为本技术车轮的车轮毂在搭配幅条并张紧于轮圈上的实施例图。结合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特点作详细说明如下本技术的车轮的结构,如图4及图5所示,这种车轮主要包括一车轮毂20、幅条24及轮圈50;车轮毂20包括两端呈一双开口的圆筒26及套接在其外面的一驱动体21,该驱动体21并为一具有一定厚度的环形齿状外围22,该齿状外围22纵向且相对地于各卡齿面27设有两穿孔23,一幅条24为一端具有钝部25的钢丝,且该幅条24用以穿设在齿状外围22的穿孔23上,并以其钝部25顶在穿孔23上,其幅条24的另一端则经由幅条接头51而张紧在车轮毂20及轮圈50之间。由以上所述的车轮毂结构,可知本技术在使用时其完全没有习用的车轮毂结构所产生的缺点,而且不但可以很稳固地而且安全地使得轮圈50动作,并且使得在组装时可以更快速及便利。本技术的效果1、本技术的车轮中的幅条24呈对拉状态,亦即两者呈现拉力平衡状态,车轮毂受力平均,故车轮毂不会因为受力不平均而导致其内部某些部份应力集中,以致于车轮毂易于损坏,危及骑乘者的安全,再者幅条24仅受拉力,其不易断裂,可保持整个车轮不致于变形,相当安全。2、本技术车轮毂的幅条24为一直立且一端具有钝部25的钢条,而本技术的车轮毂具有环形齿状外围22,并于该齿状外围22纵向处并相对地于各卡齿面27上设有两穿孔23以供幅条24前后方对准轮圈50穿设,在两穿孔23上,所以幅条24在穿设穿孔23时可以一次便对齐到轮圈50前后两侧的幅条接头51,再参阅图4所示,而在穿设后其具有钝部25的一端会顶在穿孔23处,而幅条24的另一端套设在幅条接头51并旋转张紧在车轮毂20及轮圈50之间,由此可以看出,本技术的幅条24在张紧后仍为一直立的钢条,也因为其结构形状并没有改变,所以其可以承受的应力作用远大于习用具有折部37的幅条34,并且可以使得其轮圈50不会发生偏摆,当然相对地其实用性也会提高。3、本技术在组装时非常方便,因为其在齿状外围22所设的纵向相对地于各卡齿面27的两穿孔23,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幅条24可以刚好靠在具厚度的齿状外围22上,所以可以很轻易地对齐相对于轮圈50上的幅条接头51,并利用工具加以旋转锁紧并使其可以张紧于轮圈50与车轮毂20之间,另外,由于在还没套接在幅条接头51的幅条50,其可在穿孔23中做前后滑动更有利套接动作,所以其在组装时,非常方便而且节省工时及人力,有利产业上的利用价值。综上所述,本技术的车轮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构造,其具有新颖性及实用性。由于车轮毂结构的改进,使幅条不必弯折,使其在组装时便于转动及前后移动,组装非常方便,便于大量生产而且提高了幅条承受的应力,相对地提高了车轮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权利要求1.一种车轮,其包括车轮毂、幅条及轮圈,车轮毂包括两端呈开口的圆筒及套接在其外面的一驱动体,幅条支撑在车轮毂及轮圈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体设有具一定厚度的环形齿状外围,齿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轮,其包括车轮毂、幅条及轮圈,车轮毂包括两端呈开口的圆筒及套接在其外面的一驱动体,幅条支撑在车轮毂及轮圈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体设有具一定厚度的环形齿状外围,齿状外围纵向且相对地于各卡齿面设有穿孔,该穿孔用以穿设幅条,所述幅条为一端具有钝部的直立钢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敬修柯克霍普纳
申请(专利权)人:简敬修柯克霍普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