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R-3-氨基哌啶的生物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725534 阅读:2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4 02:19
一种R-3-氨基哌啶的生物制备方法,按照SEQIDNO:1所示的序列进行全基因合成,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2a制备重组表达载体,将该载体转入大肠杆菌制备出重组D-转氨酶的基因工程菌;对该菌进行培养制备出重组D-转氨酶基因工程菌;反应溶液中加入加入终浓度为10-300mmol/L的3-酮基哌啶、质量浓度为2-15%的二甲基亚砜或乙腈、终浓度为0.1-1mmol/L的磷酸吡哆醛、终浓度为0.02-1mol/L的异丙胺或D-丙氨酸,和质量浓度为0.2-0.4%的重组D-转氨酶组成反应体系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提取反应液中的R-3-氨基哌啶;本发明专利技术成本低,转化率达到97%以上,产物得率大于85%,没有副产物,更适合工业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R-3-氨基哌啶的生物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R-3-氨基哌啶的制备方法,具体的说是一种R-3-氨基哌啶的生物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生物催化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效率高、立体和区域选择性强、环境友好等特点,因此生物催化在新药的研究和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利用理性设计和定向进化对生物催化剂进行改造优化,如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底物选择性,将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工艺。转氨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主要是用于合成手性氨,手性氨基酸以及手性氨醇。R-3-氨基哌啶在有机合成和药物生产中有着广泛的用途,结构式如下:目前有用化学方法,在HCl,H2和催化剂钯的催化下,在甲醇和水存在的情况下合成R-3-氨基哌啶(US2010/105917)。也有用L-转氨酶催化拆分消旋3-氨基哌啶,通过降解S-3-氨基哌啶获得R-3-氨基哌啶的酶催化法(Adv.Synth.Catal.2008,350,807-812),这种方法转化率不会超过50%。目前尚没有用D-转氨酶直接催化3-酮基哌啶合成R-3-氨基哌啶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提供一种R-3-氨基哌啶的生物制备方法,该方法与化学法相比,具有环境友好,光学选择性高等优点,原料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更适用于工业化大量生产。一种R-3-氨基哌啶的生物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重组D-转氨酶基因工程菌的制备选择来源于Arthrobacter.sp.的D-转氨酶野生序列,进行人工设计,设计后的基因序列如SEQIDNO:1所示;将该序列通过全基因合成,克隆入pET24a的NdeI和HindIII位点;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挑取阳性转化子并测序鉴定后,得到重组表达载体;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获得可以诱导表达重组D-转氨酶的重组D-转氨酶基因工程菌;步骤二、重组D-转氨酶的制备将重组D-转氨酶基因工程菌接种到含有卡那霉素抗性的LB液体培养基中,于37℃培养16h,得到种子培养液;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含卡那霉素抗性的TB液体培养基中,接种量为含卡那霉素抗性的TB液体培养基体积的1%;然后置于37℃下培养至OD600值为0.6-0.8,加入终浓度为0.01mmol/L的异丙基-β-D-半乳糖苷或终质量浓度为0.5%的D-乳糖,置于25-28℃继续培养20-24h后,离心收集菌体;采用磷酸盐缓冲液将收集后的菌体洗一次之后重悬,将悬浮液置于冰浴中超声破碎后再离心,所得上清液即为重组D-转氨酶,检测其中的蛋白含量,备用;所述超声破碎的具体方法为:将悬浮液置于冰浴中采用超声波破碎,参数为工作5s,间歇15s,循环数30。步骤三、R-3-氨基哌啶的制备在反应溶液中依次加入终浓度为10-300mmol/L的底物、质量浓度为2-15%的助溶剂、终浓度为0.1-1mmol/L的辅因子、终浓度为0.02-1mol/L的氨基供体和质量浓度为0.2-0.4%的重组D-转氨酶组成反应体系;将该反应体系在25-30℃的条件下反应24-26h;反应结束后,检测反应液中R-3-氨基哌啶的含量;然后用乙酸乙酯或二氯甲烷提取反应液中的R-3-氨基哌啶,用旋转蒸发除去乙酸乙酯或二氯甲烷,即得到R-3-氨基哌啶;反应体系的反应过程,取样并采用高效液相或毛细管电泳进行检测样品中R-3-氨基哌啶光学纯度(ee值)和转化率,以监控其反应过程。所述底物为3-酮基哌啶;所述的反应溶液为pH值为8.0-11.0的50-100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值为8.0-11.0的50-100mmol/LTirs缓冲液或pH值为8.0-11.0的50-100mmol/L碳酸氢盐缓冲液;所述的助溶剂为二甲基亚砜或乙腈;所述的辅因子为磷酸吡哆醛;所述的氨基供体为异丙胺或D-丙氨酸。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R-3-氨基哌啶的生物制备方法,初始原料为3-酮基哌啶,价格便宜。反应结束后,生成的氨、水、氧气易于除去,对产品的分离纯化没有干扰,水相体系中只剩下R-3-氨基哌啶,易于分离,有助于提高产品纯度和收率,降低分离成本。所需的D-氨基酸酶可通过构建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然后通过发酵大量制备,相对易得和廉价。所述反应为“一锅煮”式,底物和所有酶同时加入开始反应,直接得到终产物R-3-氨基哌啶,中间无需分离提纯。工艺成本低,转化率达到97%以上和产物得率大于85%,并且没有副产物影响,该工艺方法适合工业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R-3-氨基哌啶的生物制备方法的反应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R-3-氨基哌啶的生物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重组D-转氨酶基因工程菌的制备选择来源于Arthrobacter.sp.的D-转氨酶野生序列,进行人工设计,设计后的基因序列如SEQIDNO:1所示;将该序列通过全基因合成,克隆入pET24a的NdeI和HindIII位点;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挑取阳性转化子并测序鉴定后,得到重组表达载体;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获得可以诱导表达重组D-转氨酶的重组D-转氨酶基因工程菌;步骤二、重组D-转氨酶的制备将重组D-转氨酶基因工程菌接种到含有卡那霉素抗性的LB液体培养基中,于37℃培养16h,得到种子培养液;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含卡那霉素抗性的TB液体培养基中,接种量为含卡那霉素抗性的TB液体培养基体积的1%;然后置于37℃下培养至OD600值为0.6-0.8,加入终浓度为0.01mmol/L的异丙基-β-D-半乳糖苷或终质量浓度为0.5%的D-乳糖,置于25-28℃继续培养20-24h后,离心收集菌体;采用磷酸盐缓冲液将收集后的菌体洗一次之后重悬,将悬浮液置于冰浴中超声破碎后再离心,所得上清液即为重组D-转氨酶,检测其中的蛋白含量,备用;所述超声破碎的具体方法为:将悬浮液置于冰浴中采用超声波破碎,参数为工作5s,间歇15s,循环数30。步骤三、R-3-氨基哌啶的制备在反应溶液中依次加入终浓度为10-300mmol/L的底物、质量浓度为2-15%的助溶剂、终浓度为0.1-1mmol/L的辅因子、终浓度为0.02-1mol/L的氨基供体和质量浓度为0.2-0.4%的重组D-转氨酶组成反应体系;将该反应体系在25-30℃的条件下反应24-26h;反应结束后,检测反应液中R-3-氨基哌啶的含量;然后用乙酸乙酯或二氯甲烷提取反应液中的R-3-氨基哌啶,用旋转蒸发除去乙酸乙酯或二氯甲烷,即得到R-3-氨基哌啶;反应体系的反应过程,取样并采用高效液相或毛细管电泳进行检测样品中R-3-氨基哌啶光学纯度(ee值)和转化率,以监控其反应过程。所述底物为3-酮基哌啶;所述的反应溶液为pH值为8.0-11.0的50-100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值为8.0-11.0的50-100mmol/LTirs缓冲液或pH值为8.0-11.0的50-100mmol/L碳酸氢盐缓冲液;所述的助溶剂为二甲基亚砜或乙腈;所述的辅因子为磷酸吡哆醛;所述的氨基供体为异丙胺或D-丙氨酸。实施例1一种R-3-氨基哌啶的生物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重组D-转氨酶基因工程菌的制备选择来源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R-3-氨基哌啶的生物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R‑3‑氨基哌啶的生物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重组D‑转氨酶基因工程菌的制备按照人工设计如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进行全基因合成,克隆入pET24a的Nde I 和Hind III位点;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挑取阳性转化子并测序鉴定后,得到重组表达载体;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获得可以诱导表达重组D‑转氨酶的重组D‑转氨酶基因工程菌;步骤二、重组D‑转氨酶的制备将重组D‑转氨酶基因工程菌接种到含有卡那霉素抗性的LB液体培养基中,于37℃培养16h,得到种子培养液;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含卡那霉素抗性的TB液体培养基中,接种量为含卡那霉素抗性的TB液体培养基体积的1%;然后置于37℃下培养至OD600值为0.6‑0.8,加入终浓度为0.01mmol/L的异丙基‑β‑D‑半乳糖苷或终质量浓度为0.5%的D‑乳糖,置于25‑28℃继续培养20‑24h后,离心收集菌体;采用磷酸盐缓冲液将收集后的菌体,洗一次之后重悬,将悬浮液置于冰浴中超声破碎后再离心,所得上清液即为重组D‑转氨酶,检测其中的蛋白含量,备用;步骤三、R‑3‑氨基哌啶的制备在反应溶液中依次加入终浓度为10‑300mmol/L的底物、终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15%的助溶剂、终浓度为0.1‑1mmol/L的辅因子、终浓度为0.02‑1mol/L的氨基供体和终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2‑0.4%的重组D‑转氨酶组成反应体系;将该反应体系在25‑30℃的条件下反应24‑26h;反应结束后,检测反应液中R‑3‑氨基哌啶的含量;然后用乙酸乙酯或二氯甲烷提取反应液中的R‑3‑氨基哌啶,用旋转蒸发除去乙酸乙酯或二氯甲烷,即得到R‑3‑氨基哌啶;所述底物为3‑酮基哌啶;所述的反应溶液为pH值为8.0‑11.0的50‑100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值为8.0‑11.0的50‑100mmol/L Tirs缓冲液或pH值为8.0‑11.0的50‑100mmol/L碳酸氢盐缓冲液;所述的助溶剂为二甲基亚砜或乙腈;所述的辅因子为磷酸吡哆醛;所述的氨基供体为异丙胺或D‑丙氨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R-3-氨基哌啶的生物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重组D-转氨酶基因工程菌的制备按照人工设计如SEQIDNO:1所示的序列进行全基因合成,克隆入pET24a的NdeI和HindIII位点;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挑取阳性转化子并测序鉴定后,得到重组表达载体;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获得可以诱导表达重组D-转氨酶的重组D-转氨酶基因工程菌;步骤二、重组D-转氨酶的制备将重组D-转氨酶基因工程菌接种到含有卡那霉素抗性的LB液体培养基中,于37℃培养16h,得到种子培养液;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含卡那霉素抗性的TB液体培养基中,接种量为含卡那霉素抗性的TB液体培养基体积的1%;然后置于37℃下培养至OD600值为0.6-0.8,加入终浓度为0.01mmol/L的异丙基-β-D-半乳糖苷或终质量浓度为0.5%的D-乳糖,置于25-28℃继续培养20-24h后,离心收集菌体;采用磷酸盐缓冲液将收集后的菌体,洗一次之后重悬,将悬浮液置于冰浴中超声破碎后再离心,所得上清液即为重组D-转氨酶,检测其中的蛋白含量,备用;步骤三、R-3-氨基哌啶的制备在反应溶液中依次加入终浓度为10-300mmol/L的底物、终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15%的助溶剂、终浓度为0.1-1mmol/L的辅因子、终浓度为0.02-1mol/L的氨基供体和终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文超丁鹏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华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