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的承载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25460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4 0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10)的承载框架(12),该承载框架包括:两个平行纵向构件(20,22),这两个纵向构件是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16)上定向的并且形成车体的一部分;以及两个纵向支柱(34,36),这两个纵向支柱至少部分地是在纵向方向上定向的并且是各自以一个第一末端固定到这些纵向构件的一个接触区段上;其中这些纵向支柱是以一个与该第一末端相对的第二末端连接到一个冲击板(38)上,该冲击板是安排在该机动车辆的至少一个驱动部件(28)上,以便在这些纵向构件的该接触区段与该至少一个驱动部件之间形成一个载荷路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10)的承载框架(12),该承载框架包括:两个平行纵向构件(20,22),这两个纵向构件是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16)上定向的并且形成车体的一部分;以及两个纵向支柱(34,36),这两个纵向支柱至少部分地是在纵向方向上定向的并且是各自以一个第一末端固定到这些纵向构件的一个接触区段上;其中这些纵向支柱是以一个与该第一末端相对的第二末端连接到一个冲击板(38)上,该冲击板是安排在该机动车辆的至少一个驱动部件(28)上,以便在这些纵向构件的该接触区段与该至少一个驱动部件之间形成一个载荷路径。【专利说明】用于机动车辆的承载框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具体是用于电力驱动机动车辆的承载框架,该承载框架包括两个平行纵向构件,这些纵向构件是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定向的并且形成车体的一部分;以及两个纵向支柱,这些纵向支柱至少部分地是在纵向方向上定向的并且是各自以一个第一末端固定到这些纵向构件的一个接触区段上。 本技术进一步涉及一种带有用于提供驱动功率的电动机器并且带有用于为驱动电动机器提供电能的电能储能器的机动车辆。
技术介绍
这种类型的承载框架总体上用于强化机动车辆的车体并且用来安装机动车辆的多种部件,具体是多种驱动部件。 在传统的内燃发动机中,机动车辆车体在该驱动马达的区域中的强化是通过外框架本体以及安排在这种框架本体中的内燃发动机来实现的。在此区域中的车体刚度是关键性地通过内燃发动机、传动器和与传动器相连而形成一个组块的车辆通道来实现的。在单独电力驱动的机动车辆的情况下,其缺点是缺少强化车体的内燃发动机和变速传动器件从而由此导致未能形成组块,并且因而要求在电驱动器的区域中额外进行强化以便确保相应的被动安全性。 为了强化电力驱动机动车辆的车辆车体,在EP2353971A1中提出的是将一个额外的强化元件安排在在一个牵引用电池的上游,该牵引用电池安装在机动车辆的一个承载框架上,所述强化元件将这种承载框架的多个纵向构件彼此相连。 在此的缺点是这种结构增加了车体重量并且并未形成一个组块。 此外,在DE102010018729A1中提出的是为了改善乘用车辆的褶皱区而在一个前部区域中提供一种额外的强化元件,该强化元件具有一个横构件以及多个强化支柱,这些支柱对角延伸并且将横构件连接到车辆车体上以便在车辆车体中形成一种载荷路径,该载荷路径是另外倾斜延伸的。 在此的缺点是这种额外的强化元件是技术复杂的并且增加了车辆车体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因而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具体是电力驱动机动车辆的承载框架,该承载框架以小的技术复杂性以及小的质量增加了车辆车体的稳定性。 根据本技术,此目的是在这种在开篇处阐述的承载框架的情况下实现的,这在于这些纵向支柱是以一个与第一末端相对的第二末端连接到一个冲击板上,该冲击板是安排在该机动车辆的至少一个驱动部件上,以便在这些纵向构件的接触区段与该至少一个驱动部件之间形成一个载荷路径。 这一目的进一步是通过一种带有用于提供驱动功率的电动机器的、带有用于为驱动电动机器提供电能的电能储能器的、并且带有根据本技术的用于机动车辆车体的承载框架的机动车辆来实现的。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具体是用于电力驱动机动车辆的承载框架,该承载框架包括: -两个平行纵向构件,这些纵向构件是定向在该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的并且形成车体的一部分, -两个纵向支柱,这两个纵向支柱至少部分地定向在该纵向方向上并且各自以一个第一末端固定到这些纵向构件的一个接触区段上, 其中,这些纵向支柱是以一个与该第一末端相对的第二末端连接到一个冲击板上,该冲击板是安排在该机动车辆的至少一个驱动部件上,以便在这些纵向构件的该接触区段与该至少一个驱动部件之间形成一个载荷路径。 2.如前述I所述的承载框架,其中,该冲击板被设计成一个两维度元件,并且该冲击板的一个表面基本上垂直于该纵向方向而延伸。 3.如前述I或2所述的承载框架,其中,这些纵向支柱借助于至少一个横构件彼此连接,该至少一个横构件倾斜或垂直于该纵向方向而延伸。 4.如前述I至3之一所述的承载框架,其中,该冲击板安排在该机动车辆的一个电驱动单元与一个牵引用电池之间。 5.如前述I至4之一所述的承载框架,其中,这些纵向支柱的对应的第二末端在各自情况下具有一个肋状结构,该肋状结构支撑在该冲击板上。 6.如前述4或5所述的承载框架,其中,该牵引用电池容纳在一个电池壳体中,该电池壳体固定到该车辆的车体上。 7.如前述4至6之一所述的承载框架,其中,该冲击板支撑在该牵引用电池上或在该电池壳体上。 8.如前述4至7之一所述的承载框架,其中,该牵引用电池具有多个电池模块,其中在这些电池模块之间安排了一个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强化元件。 9.如前述8所述的承载框架,其中,该强化元件被设计成该电池壳体中的一个水平形成的中间平面。 10.如前述I至9之一所述的承载框架,其中,两个强化支柱被连接到这些纵向构件上并且连接到该机动车辆的一个底架上并且是相对于该纵向方向倾斜延伸的。 11.如前述10所述的承载框架,其中,这些强化支柱被固定到这些纵向构件的第一末端上并且以一种V形的形式彼此连接并且这两个强化支柱是在一个共用的接触点处固定到该底架的一个区段上的,以便在这些纵向构件的对应的第一末端与该底架之间形成一个载荷路径。 12.如前述11所述的承载框架,其中,这些强化支柱形成一个V形强化元件,该强化元件被设计成在该纵向方向上是朝向这些纵向构件的第一末端开放的。 13.一种带有用于提供驱动功率的电动机器的、带有用于为驱动该电动机器提供电能的电能储能器的、并且带有如前述I至12之一所述的承载框架的机动车辆。 由于以下事实:车辆车体的这些纵向构件经由这些纵向支柱而连接到该冲击板上,并且该冲击板安排在该机动车辆的一个驱动部件上并且因此形成了一个载荷路径,这些纵向构件和该车辆部件能够通过这些额外的纵向支柱而形成一个组块,并且因而,能够以小的技术复杂性来使用现有驱动部件来对车辆进行强化,并且其结果是,能够以小的技术复杂性来实现一种强化车体。 因此完全实现了本技术的目的。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冲击板被设计成一种两维度元件,其中该冲击板的一个表面基本上垂直于该纵向方向而延伸。 其结果是,在机动车辆的冲击事件中,能够在该纵向方向上最优地将冲击能量传递给该驱动部件。 进一步优选的是这些纵向支柱借助于至少一个横构件彼此连接,该至少一个横构件倾斜或垂直于该纵向方向而延伸。 其结果是,能够实现进一步强化这些纵向支柱并且能够同时避免这些纵向支柱朝向车辆内部弯曲。 进一步优选的是该冲击板安排在该机动车辆的一个电驱动单元与一个牵引用电池之间。 其结果是,该冲击板能以小的技术复杂性进行装配并且被整合到机动车辆中。 进一步优选的是这些纵向支柱的对应的第二末端在各自情况下具有一个肋状结构,该肋状结构被支撑在该冲击板上。 由此能够以低的材料消耗以及因而低的总体重量来进一步增加这些纵向支柱在冲击板的区域中的刚度。 进一步优选的是该牵引用电池被容纳在一个电池壳体中,该电池壳体被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10)、具体是用于电力驱动机动车辆的承载框架(12),该承载框架包括:–两个平行纵向构件(20,22),这些纵向构件是定向在该机动车辆(10)的纵向方向(16)上的并且形成车体的一部分,–两个纵向支柱(34,36),这两个纵向支柱至少部分地定向在该纵向方向(16)上并且各自以一个第一末端固定到这些纵向构件(34,36)的一个接触区段上,其特征在于,这些纵向支柱(34,36)是以一个与该第一末端相对的第二末端连接到一个冲击板(38)上,该冲击板是安排在该机动车辆(10)的至少一个驱动部件上,以便在这些纵向构件(20,22)的该接触区段(30,32)与该至少一个驱动部件之间形成一个载荷路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F·默克尔V·佩茨J·舒普菲尔
申请(专利权)人: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