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窗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75462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1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门窗框结构,包括上窗框、前窗框和后窗框,其中上窗框包括第一凹部、第一外侧部、第二凹部和第一内侧部,第二凹部的侧壁和第一内侧部构成第一空腔;前窗框包括前窗框外板和前窗框内板,前窗框外板包括第二外侧部、第三凹部和第二内侧部,第三凹部的侧壁和第二内侧部构成第二空腔;后窗框包括后窗框外板和后窗框内板,后窗框外板包括第三外侧部、第四凹部和第三内侧部,第四凹部的侧壁和第三内侧部构成第三空腔;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门窗框结构的多个凹部和空腔,将车门窗框受到的冲击应力有效地传递、减弱,而且前后窗框的内外板结构可增强窗框的局部强度,提高了车门窗框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门窗框结构,包括上窗框、前窗框和后窗框,其中上窗框包括第一凹部、第一外侧部、第二凹部和第一内侧部,第二凹部的侧壁和第一内侧部构成第一空腔;前窗框包括前窗框外板和前窗框内板,前窗框外板包括第二外侧部、第三凹部和第二内侧部,第三凹部的侧壁和第二内侧部构成第二空腔;后窗框包括后窗框外板和后窗框内板,后窗框外板包括第三外侧部、第四凹部和第三内侧部,第四凹部的侧壁和第三内侧部构成第三空腔;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相对应。本技术提供的车门窗框结构的多个凹部和空腔,将车门窗框受到的冲击应力有效地传递、减弱,而且前后窗框的内外板结构可增强窗框的局部强度,提高了车门窗框的安全性。【专利说明】一种车门窗框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门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门窗框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车门窗框作为汽车车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车门的质量乃至整个汽车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设计的好坏不但影响其自身的制造成型质量,而且对整个轿车的外观品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有的汽车车门窗框由上窗框、前窗框和后窗框搭焊而成,由于车门玻璃在升降时容易对窗框产生一定的冲击应力,这种结构的车门窗框长期使用下容易因应力无法有效传递而导致各部分窗框变形或开裂,严重影响车门寿命及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抗冲击应力强、安全性高的车门窗框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车门窗框结构包括上窗框、前窗框和后窗框,所述上窗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窗框和所述后窗框的一端固定连接,其中 所述上窗框包括自第一端至第二端顺次布置的第一凹部、第一外侧部、第二凹部和第一内侧部,所述第一凹部的底壁和所述第二凹部的底壁相对应,所述第二凹部的侧壁和所述第一内侧部构成第一空腔; 所述前窗框包括前窗框外板和前窗框内板,所述前窗框外板包括自第三端至第四端顺次布置的第二外侧部、第三凹部和第二内侧部,所述第三凹部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部构成第二空腔,所述前窗框内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外侧部相贴,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凹部的底壁相贴; 所述后窗框包括后窗框外板和后窗框内板,所述后窗框外板包括自第五端至第六端顺次布置的第三外侧部、第四凹部和第三内侧部,所述第四凹部的侧壁和所述第三内侧部构成第三空腔,所述后窗框内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外侧部相贴,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凹部的底壁相贴; 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和所述第三空腔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凹部的底壁和所述第二凹部的底壁相贴,所述第四端位于所述第三凹部的底壁和所述前窗框内板之间,所述第六端位于所述第四凹部的底壁和所述后窗框内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外侧部具有用于包裹所述前窗框内板的第一翻折段,所述第三外侧部具有用于包裹所述后窗框内板的第二翻折段。 优选地,所述前窗框内板与所述第二外侧部之间还设置有第四空腔,所述后窗框内板与所述第三外侧部之间还设置有第五空腔。 优选地,所述固定连接为焊接。 本技术提供的车门窗框结构的上窗框、前窗框和后窗框构成了多个凹部和空腔,将车门窗框受到的冲击应力有效地传递、减弱,而且前后窗框的内外板结构可增强窗框的局部强度,避免了车门窗框因受力疲劳导致损害,提高了车门窗框的安全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车门窗框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示图; 图3为图1中B-B向剖示图; 图4为图1中C-C向剖示图。 图中标示如下: 上窗框-1,第一端-11,第二端-12,第一凹部-13,第一外侧部-14,第二凹部-15,第一内侧部-16,第一空腔-17,前窗框-2,前窗框外板-21,第三端-211,第四端-212,第二外侧部-213,第一翻折段-2131,第三凹部-214,第二内侧部-215,第二空腔-216,前窗框内板_22,第四空腔-23,后窗框-3,后窗框外板-31,第五端-311,第六端-312,第二外侧部-313,第二翻折段-3131,第四凹部-314,第三内侧部-315,第三空腔-316,后窗框内板-32,第五空腔-3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车门窗框结构,包括上窗框1、前窗框2和后窗框3,所述上窗框I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窗框2和所述后窗框3的一端固定连接,其中 所述上窗框I包括自第一端11至第二端12顺次布置的第一凹部13、第一外侧部14、第二凹部15和第一内侧部16,所述第一凹部13的底壁和所述第二凹部15的底壁相对应,所述第二凹部15的侧壁和所述第一内侧部16构成第一空腔17 ; 所述前窗框2包括前窗框外板21和前窗框内板22,所述前窗框外板21包括自第三端211至第四端212顺次布置的第二外侧部213、第三凹部214和第二内侧部215,所述第三凹部214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部215构成第二空腔216,所述前窗框内板2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外侧部213相贴,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凹部214的底壁相贴,前窗框外板21和前窗框内板22可通过相贴的部分焊接在一起; 所述后窗框3包括后窗框外板31和后窗框内板32,所述后窗框外板31包括自第五端311至第六端312顺次布置的第三外侧部313、第四凹部314和第三内侧部315,所述第四凹部314的侧壁和所述第三内侧部315构成第三空腔316,所述后窗框内板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外侧部313相贴,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凹部314的底壁相贴,后窗框外板31和后窗框内板32可通过相贴的部分焊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空腔17与所述第二空腔216和所述第三空腔316相对应,即上窗框I构成第一空腔17的结构和前窗框2构成空腔216的结构对接后固定在一起。 本技术提供的车门窗框结构的上窗框1、前窗框2和后窗框3构成了多个凹部和空腔,将车门窗框受到的冲击应力有效地传递、减弱,而且前后窗框的内外板结构可增强窗框的局部强度,避免了车门窗框因受力疲劳导致损害,提高了车门窗框的安全性。 此外,第一凹部13的底壁和第二凹部15的底壁相对应,前窗框内板22的一端与第二外侧部213相贴,另一端与第三凹部214的底壁相贴,后窗框内板32的一端与第三外侧部313相贴,另一端与第四凹部314的底壁相贴的结构使得车门窗框结构紧凑,增加了车门窗框的强度。 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12与所述第一凹部13的底壁和所述第二凹部15的底壁相贴,所述第四端212位于所述第三凹部214的底壁和所述前窗框内板22之间,所述第六端312位于所述第四凹部314的底壁和所述后窗框内板32之间,这种设计不但能使得上窗框1、前窗框2和后窗框3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有利于在各窗框受力时避免局部受力集中,从而维持各窗框的形状,延长车门窗框的使用寿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窗框结构,包括上窗框、前窗框和后窗框,所述上窗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窗框和所述后窗框的一端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窗框包括自第一端至第二端顺次布置的第一凹部、第一外侧部、第二凹部和第一内侧部,所述第一凹部的底壁和所述第二凹部的底壁相对应,所述第二凹部的侧壁和所述第一内侧部构成第一空腔;所述前窗框包括前窗框外板和前窗框内板,所述前窗框外板包括自第三端至第四端顺次布置的第二外侧部、第三凹部和第二内侧部,所述第三凹部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部构成第二空腔,所述前窗框内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外侧部相贴,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凹部的底壁相贴;所述后窗框包括后窗框外板和后窗框内板,所述后窗框外板包括自第五端至第六端顺次布置的第三外侧部、第四凹部和第三内侧部,所述第四凹部的侧壁和所述第三内侧部构成第三空腔,所述后窗框内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外侧部相贴,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凹部的底壁相贴;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和所述第三空腔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成伟李文玺代光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