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炉出钢气幕挡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53676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9 15: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炉出钢气幕挡渣装置,包括:外管、内管;其中内管还包括探入过渡段的头部,该头部与过渡段内壁间留有狭缝;气室,环套在外管的配合段出口端,用以连通所述径向通孔,且该气室配有进气管;以及通气管,与所述径向通孔一一对应,藉由所述径向通孔接入所述气室,并延伸到配合间隙的入口端;进而在配合间隙内形成有填充物层,用于通气管在配合间隙内的固定。依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紧凑,使用寿命长,并能够有效防止出钢口渗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炉出钢气幕挡渣装置,包括:外管、内管;其中内管还包括探入过渡段的头部,该头部与过渡段内壁间留有狭缝;气室,环套在外管的配合段出口端,用以连通所述径向通孔,且该气室配有进气管;以及通气管,与所述径向通孔一一对应,藉由所述径向通孔接入所述气室,并延伸到配合间隙的入口端;进而在配合间隙内形成有填充物层,用于通气管在配合间隙内的固定。依据本专利技术结构紧凑,使用寿命长,并能够有效防止出钢口渗钢。【专利说明】一种转炉出钢气幕挡渣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炉出钢气幕挡渣装置。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系对专利文献CN201276579Y、CN201883106U、CN203360486U所公开转炉出 钢气幕挡渣装置之技术方案的继承性改进,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考上述文献,以有助于理 解转炉出钢气幕挡渣原理。 其中专利文献CN203360486U为本专利技术最接近文献,其基于组装形成,其大、小直 径袖砖为整体等静压成型的袖砖;大直径袖砖的上端与炉衬相齐,下端伸出炉体外壳的出 钢口;大直径袖砖内设有大直径圆孔、锥形过渡段,大直径袖砖的壁上沿径向开有进气孔; 小直径袖砖的大直径段通过耐火泥料固装在大直径袖砖的大直径圆孔内,使锥形段与大直 径袖砖的锥形过渡段构成环形狭隙,小直径段与大直径袖砖的大直径圆孔之间形成环形气 体通道;小直径袖砖的下端面与所述大直径袖砖的下端面齐平;在大直径袖砖外固设与环 形气体通道相连通的钢制气体通道;所述大直径袖砖、所述钢制管道均通过耐火泥料层与 所述出钢口座砖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基于CN203360486U所形成气幕挡渣装置的环形狭隙不易变形,袖砖不易脱落且 更换袖砖容易。然而,如前所述,由于这种气幕挡渣装置是由多个出钢口组装而成,在出钢 时处于高温状态,炼钢时处于低温状态,在这种频繁的冷热交替状态下,不断的膨胀收缩, 易造成出钢口间出现缝隙,导致灌钢而造成脱落,降低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寿命相对较长的转炉出钢气幕挡渣装 置,并能够有效防止出钢口间渗钢。 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种转炉出钢气幕挡渣装置,包括: 外管,该外管的内孔包括入口侧的流道段和出口侧的配合段,以及用于流道段与 配合段过渡的过渡段,其中配合段直径大于流道段直径,并在配合段出口端周向均布有径 向通孔; 内管,套装入所述配合段,与外管共轴线,并与外管内壁间留有填充间隙,且该内 管的内孔直径与流道段的直径一致;其中内管还包括探入过渡段的头部,该头部与过渡段 内壁间留有狭缝; 气室,环套在外管的配合段出口端,用以连通所述径向通孔,且该气室配有进气 管;以及 通气管,与所述径向通孔一一对应,藉由所述径向通孔接入所述气室,并延伸到配 合间隙的入口端;进而在配合间隙内形成有填充物层,用于通气管在配合间隙内的固定。 依据本专利技术,内管与外管配合并藉由填充物层封接,而通过通气管借以形成气幕, 通气管、外管及内管通过填充物层被连接成一体,从而有效避免钢口间渗钢。另外,一体结 构免去了使用前的组装钢口的步骤,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且一体结构的相互依附关系使得 其整体可靠性更好,提高了整体的使用寿命。 上述转炉出钢气幕挡渣装置,于配合间隙的入口端形成有接合于内管外壁与外管 内壁间的圆盘,该圆盘的盘面上形成有与通气管一一对应的定位圆孔,用于相应通气管的 插入定位,并在定位的同时,避免形成填充物层时填充料进入狭缝。 优选地,为形成均匀气幕,所述通气管的数量为3?80。 优选地,所述外管的长度是内管长度的1. 5?3倍,轴向结构紧凑,并满足气幕形 成的结构性配置要求。 优选地,所述过渡段为锥形孔段,相应地,所述头部为锥形头,流阻小,有利于形成 稳定均勻的气幕。 进一步地,所述锥形头的锥度与锥形孔段的锥度相同,且相应的锥度大小为 1:0. 5?1:4,转角小,减少流阻。 进一步地,所述狭缝的宽度为0. 5_?3. 5_,在满足形成气幕的条件下,减少渗 钢现象。 优选地,所述配合段的长度大于等于流道段的长度,整体的轴向长度较小,结构紧 凑。 优选地,流道段的长度大于等于配合段长度的一半。 为了获得更加均匀的气幕,所述进气管的截面积为所有通气管截面积总和的 1. 0?3倍。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转炉出钢气幕挡渣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圆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管,2.内管,3.圆盘,4.通气管,5.气室,6.填充物层,7.定位孔,8.进 气管,9.狭缝,10.过渡段,11.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附图1,在方位上,上端为入口端,该侧为入口侧,下端为出口端,该侧为 出口侧,钢水从图中外管1的上端进入,然后进入内管2,并由内管2导出,内管2的上端,也 就是内管2的入口端为头部11,在中部与外管1配合形成配合间隙,即狭缝9,用于导入气 体,产生气幕,用以阻挡钢渣。 图中上为头,下为尾。 相对而言,以内管2为基准,则外管1为套筒,套在内管2上。 具体地,如图1所示的一种转炉出钢气幕挡渣装置,其基本结构应当包括: -外管1,该外管1形成套筒,也可称为套管,具有内孔,该内孔包括入口侧的流道 段和出口侧的配合段,这两部分构成外管1的主体,两部分应当平滑过渡,因而该内孔还包 括用于流道段与配合段过渡的过渡段10,其中配合段直径大于流道段直径,流道段用于导 流,配合段用于内管2的装配,进一步并在配合段出口端周向均布有径向通孔,换言之,在 外管1的图中下端的壁上开有侧孔,具体为径向孔。 其中的径向孔用于通气管4的安装,也可以作为通气通道的一部分,由于材质不 同,径向孔更多的是作为通气管4的安装,作为安装座孔。 关于内管2,如图1所示,套装入所述配合段,即图1中所示的外管1的大径部分, 并与外管1共轴线,另外与外管1内壁间留有填充间隙,且该内管2的内孔直径与流道段的 直径一致,用于钢液的导出。 其中内管2还包括探入过渡段的头部11,该头部11与过渡段10内壁间留有狭缝 9〇 对于管接头来讲,过渡段等同于变径接头,用以连接流道段和配合段。 配合段用于容纳所述内管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部分地容纳所述内管2。 过渡段10所形成的变径部分构成一个过渡部分,按照一般的理解必然表现为如 图所示的上大下小,形成一个上扬的坡面,形成气幕的自然形态必然是斜向上。进而关于气 幕的形成进一步配置的构造如下。 配置气室5,环套在外管1的配合段出口端,也就是图1中所示的下端,形成环形的 气腔,用以连通所述径向通孔,且该气室配有进气管8,用以导入压缩的惰性气体。 基于气室5的上述结构,接入气源。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进一步配置了通气管4,与所述径向通孔一一对应,藉 由所述径向通孔接入所述气室5,气室5就构成了通气管4的供气端。 然后通气管4进一步延伸到配合间隙的入口端,也就是过渡段10的位置;这样所 有的通气管4就形成了相对松散的结构,依赖于装配结构形成相对固定的位置。 然后在配合间隙内形成有填充物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炉出钢气幕挡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该外管的内孔包括入口侧的流道段和出口侧的配合段,以及用于流道段与配合段过渡的过渡段,其中配合段直径大于流道段直径,并在配合段出口端周向均布有径向通孔;内管,套装入所述配合段,与外管共轴线,并与外管内壁间留有填充间隙,且该内管的内孔直径与流道段的直径一致;其中内管还包括探入过渡段的头部,该头部与过渡段内壁间留有狭缝;气室,环套在外管的配合段出口端,用以连通所述径向通孔,且该气室配有进气管;以及通气管,与所述径向通孔一一对应,藉由所述径向通孔接入所述气室,并延伸到配合间隙的入口端;进而在配合间隙内形成有填充物层,用于通气管在配合间隙内的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仁祥郝江敏刘在春纪怀杰杨德斌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鲁东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