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连杆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571968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3 11: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谋求应力集中的抑制、螺柱脱落负荷的提高以及环状部件的定轴芯的精度的提高的稳定连杆及其制造方法。通过将第1子组件(101)的球座(120)插入壳体(130)的球座容纳部(133),将环状部件(140)配置于球座(120)的开口侧,从而形成第2子组件(102)。使止动基底部(141)抵接于球座(120)的开口端面(125)。使止动基底部(141)中的随着向着轴线方向的开口侧而扩大直径的外周缘部锥面(143)和壳体(130)的止动基底用斜面部(134)抵接。使用按压部件而将铆接部(135)向着内侧铆接,由此,铆接部(135)能够经由环状部件(140)而按压球座(120)的开口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够谋求应力集中的抑制、螺柱脱落负荷的提高以及环状部件的定轴芯的精度的提高的。通过将第1子组件(101)的球座(120)插入壳体(130)的球座容纳部(133),将环状部件(140)配置于球座(120)的开口侧,从而形成第2子组件(102)。使止动基底部(141)抵接于球座(120)的开口端面(125)。使止动基底部(141)中的随着向着轴线方向的开口侧而扩大直径的外周缘部锥面(143)和壳体(130)的止动基底用斜面部(134)抵接。使用按压部件而将铆接部(135)向着内侧铆接,由此,铆接部(135)能够经由环状部件(140)而按压球座(120)的开口侧。【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设在汽车等车辆的稳定连杆,尤其涉及用于确保螺柱脱落负荷的铆接 方法的改良。
技术介绍
稳定连杆是将悬架装置的臂或撑杆和稳定装置连结的球窝接头零件。图1是表示 车辆的前车轮侧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悬架装置1设在左右轮胎4,具备臂11和汽缸12。 臂11的下端部固定于支撑轮胎4的轴的轴承部,汽缸12能够相对于臂11而进行弹性位移。 在臂11,设有安装有稳定连杆3的托架13。悬架装置1支承施加于轮胎4的车体的重量。 稳定装置2具备具有大致U字形状的杆21,经由衬套22而安装于车体。稳定装置2确保车 辆的辊刚性。 稳定连杆3设在悬架装置1的托架13和稳定装置2的杆21的端部,稳定连杆3 彼此由支撑杆70连结。稳定连杆3将悬架装置1接收来自路面的输入时产生的负荷传递 至稳定装置2。 图2是表不稳定连杆3的一部分的构成的具体不例的侧截面图。稳定连杆3具备 球头螺柱30、球座40、壳体50以及防尘罩60。 球头螺柱30具有一体成形的螺柱部31和球部32。螺柱部31具有锥部33、直线 部34以及螺纹部35。锥部33成为球部32的上端部。在直线部34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形 成有凸缘部36和凸部37。防尘罩60的上端部61抵接于直线部34中的凸缘部36与凸部 37之间而固定。悬架装置1侧的稳定连杆3的螺纹部35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于臂11的托 架13,稳定装置2侧的稳定连杆3的螺纹部35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于杆21。 球座40和壳体50构成万向地轴支承球头螺柱30的轴支承部件。球头螺柱30的 球部32压入球座40。壳体50容纳球座40。防尘罩60的下端部62被夹持在球座40和壳 体50的凸缘部41、51彼此之间。 在球座40的底面部,通过热铆接方法而形成热铆接部42。具体而言,热铆接部42 是通过使用热铆接机而利用加热来使球座40的销部变形而得到的树脂部。热铆接部42通 过壳体50的底部的孔部52而突出,其前端部卡合于壳体50的下表面部。球座40到壳体 50的固定通过热铆接部42而进行(例如专利文献1)。 可是,在热铆接方法中,由于树脂制的热铆接部42露出于外部,因而有可能由于 强酸附着或异物碰撞而引起热铆接部42被破坏,而且,由于热铆接部42的形成部位等存在 大的制约,因而存在不可期望螺柱脱落负荷的大幅的提高等问题。 于是,为了消除热铆接方法引起的上述问题,代替使用热铆接方法,考虑这样的方 法(壳体铆接方法):通过将壳体上端部的铆接部向着球座的上端部这一方铆接,从而由铆 接部按压并固定球座上端部。 然而,在壳体铆接方法中,由于由壳体的铆接部直接固定球座的开口侧,因而铆接 部引起的负荷(铆接负荷)直接作用于球座的开口侧。因此,球座被过度地压迫,不能适当 地确保球座与球头螺柱的位置关系,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变得不稳定。结果,转矩等特性有可 能变得不稳定。 于是,本 申请人:提出使环状部件介于壳体的铆接部与球座的开口侧之间(例如专 利文献2)。环状部件具有止动基底部和止动锥部,止动锥部形成于止动基底部的内周侧,从 止动基底部以随着从轴线方向的开口侧离开而缩小直径的方式倾斜。 在使用这样的环状部件的壳体铆接方法中,使止动基底部抵接于球座的开口端 面,使止动锥部抵接于球座的止动锥用斜面部,将壳体的铆接部向着内侧铆接。由此,壳体 的铆接部能够经由环状部件而按压球座的开口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6-1174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0-1564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在使用环状部件的壳体铆接方法中,为了有效地抑制铆接部负荷向球座的输入,在壳 体的侧面部中的球座容纳部与铆接部之间设有呈截面U字状的阶梯差部,使环状部件的止 动基底部的内周端面嵌合于该阶梯差部。在该情况下,铆接负荷经由环状部件的止动基底 部而由壳体的阶梯差部支撑。 关于这样的壳体的阶梯差部引起的止动基底部的内周端面的固定形状,出于稳定 连杆的性能提商(例如应力集中的抑制、螺柱脱落负荷的提商以及环状部件的定轴芯(定 位)的精度提高)的观点,期望更优选的形状。 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2的壳体铆接方法中,由于固定形状是截面U字状,因而存 在2处铆接引起的弯曲的折线部,那些折线部有可能成为应力集中的原因。另外,在沿螺 柱脱落方向施加负荷时,将止动基底部的内周侧端部举起至轴线方向开口侧的方向的旋转 力起作用,但在该情况下,受到该旋转力的面成为阶梯差部的轴线方向面,因而难以产生对 该旋转力的阻力。因此,难以谋求螺柱脱落负荷的进一步的提高。而且,环状部件的定轴芯 (定位)依存于球座的止动锥部,但由于球座是树脂制,因而出于加工精度的观点,定位的 精度提高存在界限。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谋求应力集中的抑制、螺柱脱落负荷的提高以 及环状部件的定轴芯的精度的提高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专利技术的稳定连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准备具有球部的球头螺柱和从侧面 部的开口侧起按照顺序具有开口端面、斜面部、悬垂部以及球容纳部的球座的工序;成形出 从侧面部的开口侧起按照顺序具有铆接部和球座容纳部的壳体,在壳体的成形中,在铆接 部与球座容纳部之间,形成随着向着轴线方向的开口侧而扩大直径的止动基底用斜面部的 工序;成形出具有止动基底部的环状部件,在环状部件的成形中,在止动基底部的外周部的 与开口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外周缘部锥面的工序;通过将球头螺柱的球部插入球座的球容 纳部,从而形成由球头螺柱和球座构成的第1子组件的工序;通过将第1子组件的球座插入 壳体的球座容纳部,将环状部件配置于球座的开口侧,从而形成第2子组件,在环状部件的 配置中,使止动基底部抵接于球座的开口端面的工序;以及使用按压部件,将第2子组件的 壳体的铆接部向着内侧铆接,由铆接部经由环状部件而按压球座的开口侧的工序,其中,在 第2子组件的形成中,使环状部件的止动基底部的外周缘部锥面与壳体的止动基底用斜面 部抵接。 在本专利技术的稳定连杆的制造方法中,将壳体的铆接部向着内侧铆接,由此,铆接部 能够经由环状部件而按压球座的开口侧。因此,由于未由壳体的铆接部直接固定球座的开 口侧,因而当然能够使转矩等特性稳定,能够防止球座从壳体脱离,因此,能够确保螺柱脱 落负荷。 在此,在本专利技术的稳定连杆的制造方法中,在第2子组件的形成中,使环状部件的 止动基底部的外周缘部锥面和壳体的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稳定连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准备具有球部的球头螺柱和从侧面部的开口侧起按照顺序具有开口端面、斜面部、悬垂部以及球容纳部的球座的工序;成形出从侧面部的开口侧起按照顺序具有铆接部和球座容纳部的壳体,在所述壳体的成形中,在所述铆接部与所述球座容纳部之间,形成随着向着轴线方向的开口侧而扩大直径的止动基底用斜面部的工序;成形出具有止动基底部的环状部件,在所述环状部件的成形中,在所述止动基底部的外周部的与所述开口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外周缘部锥面的工序;通过将所述球头螺柱的所述球部插入所述球座的所述球容纳部,从而形成由所述球头螺柱和所述球座构成的第1子组件的工序;通过将所述第1子组件的所述球座插入所述壳体的所述球座容纳部、将所述环状部件配置于所述球座的开口侧,从而形成第2子组件,在所述环状部件的配置中,使所述止动基底部抵接于所述球座的所述开口端面的工序;以及使用按压部件,将所述第2子组件的所述壳体的所述铆接部向着内侧铆接,由所述铆接部经由所述环状部件而按压所述球座的所述开口侧的工序,在所述第2子组件的形成中,使所述环状部件的所述止动基底部的所述外周缘部锥面与所述壳体的止动基底用斜面部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黒田茂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