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稳定杆固定装置及汽车,该稳定杆固定装置包括基座、衬套以及衬套架,所述衬套上开设有稳定杆固定孔,所述衬套固定于衬套架上,所述基座上开设有螺孔和卡孔,所述衬套架的一端设置有通孔,所述衬套架的另一端设置有卡脚,所述螺孔和所述通孔通过一螺纹件连接,所述卡脚卡于所述卡孔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稳定杆固定装置,稳定杆固定在衬套上,衬套固定在衬套架上,衬套架的一端通过卡脚卡在基座的卡孔中,衬套架的另一端通过螺纹件固定在基座上,这样在安装和拆卸时,仅需安装和拆卸衬套架一端的螺纹件,衬套架另一端的卡脚直接插拔即可,由此减少了装卸时间,使得装卸操作也变的较为方便。(*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稳定杆固定装置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稳定杆固定装置及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的中高端汽车都配备有稳定杆,稳定杆的作用在于提高汽车悬架的侧倾角刚度,从而防止汽车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 一般的,稳定杆通过一固定装置固定到汽车的车架上,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稳定杆的固定状态图,如图1所示,稳定杆13套接于一衬套11上,衬套11卡接于一衬套架12中,衬套架12的两端各连接有一螺钉14,衬套架12通过两个螺钉14固定到汽车的车架上,由此将稳定杆13固定到汽车的车架上。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安装和拆卸时,需要安装和拆卸完衬套架12两端的所有螺钉14才能完成相应的操作,装卸较为不便且耗时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杆固定装置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稳定杆固定装置装卸不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稳定杆固定装置,包括基座、衬套以及衬套架,所述衬套上开设有稳定杆固定孔,所述衬套固定于衬套架上,所述基座上开设有螺孔和卡孔,所述衬套架的一端设置有通孔,所述衬套架的另一端设置有卡脚,所述螺孔和所述通孔通过一螺纹件连接,所述卡脚卡于所述卡孔中。 上述的稳定杆固定装置,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夹于所述基座和所述衬套之间。 上述的稳定杆固定装置,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配合的第一配合部。 上述的稳定杆固定装置,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弧状凸起,所述第一配合部为与所述弧状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上述的稳定杆固定装置,所述底板上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衬套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定位部相配合的第二配合部。 上述的稳定杆固定装置,所述衬套架的背离所述衬套的正面具有多个加强隆起。 上述的稳定杆固定装置,所述衬套架的朝向所述衬套的背面部分下陷形成一凹陷部,所述背面的部分下陷使所述衬套架的正面形成所述加强隆起,所述衬套上设置有与所述凹陷部相配合的凸起部。 一种汽车,包括车架和稳定杆,还包括上述的稳定杆固定装置,所述稳定杆套接于所述稳定杆固定孔中,所述基座固定于所述车架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稳定杆固定装置,稳定杆固定在衬套上,衬套固定在衬套架上,衬套架的一端通过卡脚卡在基座的卡孔中,衬套架的另一端通过螺纹件固定在基座上,这样在安装和拆卸时,仅需安装和拆卸衬套架一端的螺纹件,衬套架另一端的卡脚直接插拔即可,由此减少了装卸时间,使得装卸操作也变的较为方便。 由于上述稳定杆固定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稳定杆固定装置的汽车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稳定杆的固定状态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稳定杆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衬套架和底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衬套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衬套和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21、衬套;211、凸起部;12、22、衬套架;221、通孔;222、卡脚;223、第二配合部;224、加强隆起;225、凹陷部;13、23、稳定杆;14、24、螺钉;25、基座;251、螺孔;252、卡孔;253、第一配合部;26、底板;261、第一定位部;262、第二定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2-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稳定杆固定装置,包括基座25、衬套21以及衬套架22,衬套21上开设有稳定杆固定孔,衬套21固定于衬套架22上,基座25上开设有螺孔251和卡孔252,衬套架22的一端设置有通孔221,衬套架22的另一端设置有卡脚222,螺孔251和通孔221通过一螺纹件连接,卡脚222卡于卡孔252中。 具体的,基座25可以是汽车上现有车架结构的一部分,如后桥壳、下托臂、减震器滑柱等等,也可以是重新设计的用于固定衬套架22的结构,衬套架22通过基座25连接在上述车架结构上。衬套21上开有用于套接稳定杆23的稳定杆固定孔,衬套21材质优选为弹性材质,如橡胶衬套。衬套架22用于固定衬套21,如衬套架22为U形或C形结构的板件,衬套21卡于衬套架22中,显然的,衬套架22也可以是其它能够限制住衬套21的结构。衬套架22的一端开有通孔221,另一端设置有卡脚222,如C形板件的两端各伸出一平板部,其中一个平板部上开孔以形成上述通孔221,另一平板部即为上述的卡脚222,基座25上开有与该通孔221相对应的螺孔251,同时还开有与上述卡脚222相配合的卡孔252。 本实施例提供的稳定杆固定装置,在安装时,将衬套架22 —端的卡脚222卡入卡孔252中,然后将衬套架22上的螺孔251与基座25上的通孔221对准,再拧上螺钉24,衬套架22就稳固的固定到了基座25上,拆卸时则步骤相反。如此在安装和拆卸时,仅需安装和拆卸一次螺纹件,相比现有技术的安装和拆卸两次螺纹件,减少了接近一半的装卸时间,卡接的方式也使得装卸操作较为方便。 可以理解的,上述通孔221可以是螺纹孔,也可以是非螺纹孔。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还包括底板26,底板26夹于基座25和衬套21之间。通过底板26可以防止基座25划伤或压伤衬套21,优选的,衬套21为橡胶件,衬套21通过硫化的方式固定到底板26上。 本实施例中,更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底板26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定位部261,基座25上设置有与第一定位部261相配合的第一配合部253。通过第一定位部261和第一配合部253,使得底板26能够更准确和稳固的固定到基座25上。优选的,第一定位部261为弧状凸起,第一配合部253为弧状凹槽或方形孔。弧状凸起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安装时便于底板26和基座25快速的对准。很显然的,第一定位部261和第一配合部253还可是柱状、槽状或孔状等其他结构。 本实施例中,再进一步的,底板26上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二定位部262,衬套架22上设置有与第二定位部262相配合的第二配合部223。如图3所示,底板26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卡槽,衬套架22上设置有相应的与卡槽配合的结构,第二定位部262和第二配合部223的配合使得底板26与衬套架22的连接更为准确。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衬套架22上背离衬套21的一面具有多个加强隆起224。通过加强隆起224加强衬套架22的强度。显然的,可以在衬套架22上焊接加强筋以形成加强隆起224,但优选的,通过冲压衬套架22的背面(衬套架22上与衬套21相接触的一面)以使得在衬套架22的背面下陷,从而在衬套架22的正面(衬套架22上背离衬套21的一面)形成前述的加强隆起224,衬套架22背面由于下陷形成一凹陷部225,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稳定杆固定装置,包括基座、衬套以及衬套架,所述衬套上开设有稳定杆固定孔,所述衬套固定于衬套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开设有螺孔和卡孔,所述衬套架的一端设置有通孔,所述衬套架的另一端设置有卡脚,所述螺孔和所述通孔通过一螺纹件连接,所述卡脚卡于所述卡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稳定杆固定装置,包括基座、衬套以及衬套架,所述衬套上开设有稳定杆固定孔,所述衬套固定于衬套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开设有螺孔和卡孔,所述衬套架的一端设置有通孔,所述衬套架的另一端设置有卡脚,所述螺孔和所述通孔通过一螺纹件连接,所述卡脚卡于所述卡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夹于所述基座和所述衬套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定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配合的第一配合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稳定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弧状凸起,所述第一配合部为与所述弧状凸起相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王成立,刘守银,周磊磊,韩丽,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