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下腹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37779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车下腹盖,该机车下腹盖盖设于机车歇脚部的朝向地面的一侧,该机车下腹盖包含至少一凸体、至少一粗糙面或其组合,该凸体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朝向地面的一侧,该粗糙面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朝向地面的一侧。因此,在该机车行进时,该机车下腹盖会在该机车的下部产生扰流,减轻该机车因下部气压过大而产生的车体飘移现象,进而增加该机车在行进时的平衡度与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机车下腹盖,该机车下腹盖盖设于机车歇脚部的朝向地面的一侧,该机车下腹盖包含至少一凸体、至少一粗糙面或其组合,该凸体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朝向地面的一侧,该粗糙面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朝向地面的一侧。因此,在该机车行进时,该机车下腹盖会在该机车的下部产生扰流,减轻该机车因下部气压过大而产生的车体飘移现象,进而增加该机车在行进时的平衡度与稳定性。【专利说明】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车下腹盖,尤其涉及一种会在机车下部产生扰流,减轻机 车因下部气压过大而产生的车体飘移现象,进而增加机车在行进时的平衡度与稳定性。 机车下腹盖
技术介绍
机车,也称为摩托车,是一种常见的陆上交通工具。公知机车通常具有前轮、后轮 以及连接该前轮及后轮的车体,且于该车体上形成歇脚部,该歇脚部可供骑乘者的脚部在 骑乘机车时停歇。 然而,当骑乘该机车时,气流流过该机车车体,由于车体上方气流所流经的路径比 车体下方气流所流经的路径还要长,而使得车体上方气流的流速比车体下方气流的流速 快,根据流体力学中的白努利定律,可推得气流流速较大的气体压力较小,而气流流速较小 的气体压力较大,产生该机车车体的下部气压大于该机车车体的上部气压的结果,进而产 生该机车的车体飘移的现象,进而影响机车骑乘者的安全。 因此,如何创作出一种机车结构,以减轻因该机车的下部气压过大而产生的车体 飘移现象,以增进该机车在行进时的稳定性,将是本技术所欲积极公开的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失,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车下腹盖,以减 轻该机车的下部气压过大所产生的车体飘移现象,增加该机车在行进时的稳定性 为达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机车下腹盖,该机车下腹盖盖设 于机车的歇脚部的朝向地面的一侧,该机车下腹盖包含至少一凸体、至少一粗糙面或其组 合,该凸体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朝向地面的一侧,该粗糙面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朝向地面 的一侧。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凸体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的中间,该粗糙面设置 于该机车下腹盖的中间。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体左右对称于该机车下腹盖的中间,或所 述凸体前后向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的中间;所述粗糙面左右对称于该机车下腹盖的中间, 或所述粗糙面前后向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的中间。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凸体呈鳞片形状。 因此,该机车在行进时可通过该机车下腹盖的凸体及/或该粗糙面的设置,而在 该机车车体朝向地面的一侧产生扰流,减轻因该机车的下部气压过大所产生的车体飘移现 象,进而增加该机车在行进时的平衡度与稳定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机车下腹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凸体的示意图一。 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粗糙面的示意图一。 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凸体及粗糙面的示意图一。 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凸体的示意图二。 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粗糙面的示意图二。 图7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凸体及粗糙面的示意图二。 图8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凸体及粗糙面的示意图三。 图9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凸体及粗糙面的示意图四。 【符号说明】 26 机车下腹盖 261 凸体 262 粗糙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现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 附的图式,对本技术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5,其中的图5为图1的仰视图,其中的图2至图5中,该机车 下腹盖26的左侧朝向机车的前轮,右侧朝向机车的后轮。如图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 机车下腹盖26,该机车下腹盖26盖设于机车的歇脚部的朝向地面的一侧,如图1所示,该机 车下腹盖26略呈U形且其上部朝左右二侧分别延伸有一翼部,该机车下腹盖26包含至少 一凸体261、至少一粗糙面262或其组合,其中,该凸体261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朝向地面的 一侧,该粗糙面262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26朝向地面的一侧。 因此,本技术的机车下腹盖26可在机车行进时,特别是高速行驶时,借助该 机车下腹盖26的凸体261及/或该粗糙面262的设置,而于该机车车体的朝向地面的一侧 产生扰流,减轻因该机车的下部气压过大所产生的车体飘移现象,进而增加该机车在行进 时的平衡度与稳定性。 在本技术的机车下腹盖26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4所示,该凸体261可 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26的中间的任意位置,且数量可为一个、二个或三个…等;此外,如图 3及图4所示,该粗糙面262可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26的中间的任意位置,且数量可为一 个、二个或三个…等。 在本技术的机车下腹盖26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4所示,所述凸体261 可前后向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26的中间的任意位置;此外,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粗糙面 262可前后向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26的中间的任意位置。 在本技术的机车下腹盖26的一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7所示,所述凸体261可 左右对称于该机车下腹盖26的中间的任意位置;此外,如图6及图7所示,所述粗糙面262 可左右对称于该机车下腹盖26的中间的任意位置。 在本技术的机车下腹盖26的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凸体261可左右 对称于该机车下腹盖26的中间的任意位置,所述粗糙面262可前后向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 26的中间的任意位置;此外,如图9所示,所述粗糙面262可左右对称于该机车下腹盖26的 中间的任意位置,所述凸体261可前后向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26的中间的任意位置。 在本技术的机车下腹盖26的一实施例中,该凸体261可呈鳞片形状,且该凸 体261的斜面朝向该机车的前轮。因此,该凸体261不仅可使机车下方产生扰流,也可避免 该凸体261产生过大的风阻。 在本技术的机车下腹盖26的一实施例中,该机车下腹盖26的主要材质为塑 料,且该机车下腹盖26可利用一射出成形方法制成。该射出成形方法步骤如下:首先,以定 量、间歇的方式通过一进料漏斗加入塑料原料粒子,并将塑料原料粒子输送至加热管中加 热而使其融化后,接着,通过活塞或推头向前推进,融化的塑料料经由喷嘴射入具有该机车 下腹盖26外观的内模的模具中。当该模具的内模中充满融化的塑料料后,该模具的冷却系 统会将塑料料冷却成固体,待降低到适当温度后,即可开模顶出该机车下腹盖26的成品。 综上所述,该机车在行进时可借助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的凸体及/或粗糙面,在 该机车车体的朝向地面的一侧产生扰流,减轻因该机车的下部气压过大所产生的车体飘移 现象,进而增加该机车在行进时的平衡度与稳定性。 本技术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但是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的 是,该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技术,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应注意的是, 所有与该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设为涵盖于本技术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权利要求】1. 一种机车下腹盖,其盖设于机车的歇脚部的朝向地面的一侧,其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车下腹盖,其盖设于机车的歇脚部的朝向地面的一侧,其特征在于,该机车下腹盖包含至少一凸体、至少一粗糙面或其组合,该凸体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朝向地面的一侧,该粗糙面设置于该机车下腹盖朝向地面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超刘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摩特动力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